“课堂+赛场”视域下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22-12-16杨海丰陆婷婷
杨海丰,陆婷婷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2021年4 月举办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立德树人,优化类型定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三教”改革,“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提升教育质量[1]。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新时代需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创业能力也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必备的特征之一,这为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
1 基于“课堂+赛场”视域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1.1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创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目前,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各所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并且也一直在加大各类投入。但是高校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仍缺少系统性的操作方法。高职院校办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目前很多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缺少系统性与整体性,且各实践环节存在脱节现象[2]。
将课堂和“双创”竞赛相结合,是完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日益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助推器。可以说,学科竞赛根据社会、企业及市场的实际需求,将学生的创意思维与动手实践有机结合,是整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3]。
1.2 有利于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它不仅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还在促进学生就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职业院校通过“课堂+赛场”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将竞赛标准、项目、内容融入课程的标准及教学内容中,将大赛方式融入实训实习的过程中,将大赛评价融入课程考核评价,是“课赛融通”的内涵[4]。基于“课堂+赛场”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传统的课堂理论学习是一种模式的改进,将课堂和赛场相结合可以将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将技能大赛、“互联网+”大赛等竞赛融入课程,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5]。
2 职业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难点分析
2.1 职业院校“双创”培养落实不到位
目前,部分职业院校仅仅是单一系统地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这种实施模式会导致学生培养落实不到位。基于“课堂+赛场”视域的“双创”教育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将涉及的各个环节、要素有机融合在一起[6]。虽然部分高校有实践培训,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双创”能力。一些职业院校更多的是依靠课堂来开展相关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技能比赛、“双创”竞赛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这种教学形式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7]。
2.2 职业院校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主动性不够
对职业院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现状进行研究发现,部分学生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缺乏社会经验和实践锻炼,不能正确认知创新创业教育,他们认为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专业知识,未能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难以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参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然而部分学生只将其视为评奖评优加分的项目,主动参与“双创”竞赛的积极性不高。
2.3 职业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经济的更新升级,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地推动职业院校“双创”模式的改革[8]。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8],由此可见,加强职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培养是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以相关的理论知识为主,对于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培养、工匠竞赛等知识涉及较少。职业学院的学生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去行业企业进行实习实训,从调查中了解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仍处于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摸索阶段,学校实践平台数量不足,很多学生去企业的机会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养。职业院校只有全过程、全方位地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中,才能不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意志、素养,培养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9]。
3 基于“课堂+赛场”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坚持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推进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相比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除了课堂的理论学习,技能竞赛和“双创”竞赛也是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形式,职业院校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10]。基于“课堂+赛场”的形式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教育教学的闭环,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课堂+赛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项目培育为载体、以创新创业竞赛为途径、相互融合的一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课堂+赛场”视域的人才培养模式
3.1 建立基于竞赛的实践创新平台
通过组织各种“双创”大赛,建立由各所高职院校、社会和企业家组成的专家评审团,推进企业、学校交流合作平台的搭建,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同时也利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此外,高校在这个基础上了解企业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学校要随时保持与行业接轨,以学科竞赛为导向搭建学校、企业行业的交流平台,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途径。笔者所在学院与一批行业企业合作,学生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
3.2 推进技能竞赛内容与教学课程融合
对于社会经济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行业产业的升级。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是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实践能力培养[11]。
当前,一些职业院校更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实习实训的操练,在培养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仅是通过“双创”的课程来开展,并没有将“双创”融入专业学习,落实不到位。基于“课堂+赛场”的人才培养,一方面教师通过项目的培育、学生大赛的指导,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实施项目化的课程,提升课程的创新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并且教师可以通过合作转化、自主创业等形式将参赛成果产业化;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项目或是各类竞赛,主动参加赛前培训和指导,积极学习课堂上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地掌握相关内容,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6]。学生通过参加一些“双创”竞赛,能增加与社会的接触,能够提前了解到社会对毕业生的一些要求,提前做好规划。
3.3 完善“课堂+赛场”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
“课堂+赛场”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做好顶层设计,从师资队伍、激励机制到联动机制等方面为人才培养提供全程管理和服务。教师始终是人才培养的引领者,需要让具有丰富参赛指导经验的专业教师对学生在理论基础及应用方面进行培训与指导。笔者所在学院与北京精雕集团合作建立了一支包含了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和技能大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立了技能大师工作室,大量引进全国技术能手、省技术能手,重点指导学生的技能竞赛。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质量,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一线高质量“双创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其次,要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针对教学环节,考核形式大多是采用理论知识+实习实训等方式,这种考核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激发学生参与“双创”竞赛的积极性。针对这个问题,职业院校可在人才培养中的考核评价方面,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制定实践创新能力拓展学分制度。通过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技能大赛和“双创”比赛,通过参加这种类型的比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