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亚娟:发现每个孩子身上藏着的童年口袋
2022-12-16谷珵
文|本刊记者 谷珵
“帆是白莲,展我纯真无瑕;帆是云朵,伴我自由时光;帆是翅膀,托我翱翔蓝天;帆是彩笔,绘我美丽人生。”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为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幼儿园(以下简称“江帆幼儿园”)撰写“扬帆童年”的文化自白时,沈亚娟的思维驰骋到遥远的天际——在那方,笑声翻滚进云层里,孩子们的童年拥有舒展、向上的姿态,灵魂也充满了自由的魅力。
“没有心灵的激荡,不能设想教育会变成何种模样。”将童年视为无价之宝,沈亚娟的内心流淌着丰饶的诗情画意,总有道不完的故事。她说自己始终做着关于教育的美梦:幼儿园课程内容丰富有趣,教师和可爱的孩子相伴左右,在自然的天地里嬉戏,玩好玩的教育。
小碎件游戏,涵养儿童本有的能量
婴儿降生于世,父母总是憧憬着新生命的未来;一所幼儿园从酝酿到落地,有担当的园长也会筹措它的精神长相。2013年,江帆幼儿园拔地而起,目光徘徊在刚建好的一楼框架上,文化之问强烈叩击着沈亚娟的心房:“我想办一所怎样的幼儿园?”沈亚娟觉得,长大时常仅是一瞬间,而童年的千般美好则是终身的精神家园,因此幼儿教育的核心是要敬畏童年。“幼儿园应该让孩子感受到沉浸其中的快乐。它是人生重要的出发地,让他们成人以后能够永远地回望。”
她想找到孩子们自信起航的原点。此时,脚下的厚土唤醒了灵感:尽管幼儿园是从头开始,但张家港这块土地有着独到的传承,鉴真东渡的登船口就在园所周边,长江文化圈的垦荒精神更是生生不息。江水滔滔,壮阔入海,一幅千帆竞发的画卷在沈亚娟面前渐次铺展,“扬帆童年”的办园文化从心底升腾而出。
童年为底色,扬帆寓意希望。“长江最终汇入蓝色的海洋世界,我期待长江文化也能带师生走向未来的蓝色文明”——在此理念下生长的孩子能够玩出质量,玩出生命成长的意义,书写大格局的人生开篇。
为了找到课程的生长点,沈亚娟和教师一起回味童年,发现儿时的口袋大有乾坤:藏好的玻璃纸、捡到的叶子、拾得的玻璃球……人人都有随手拈来的玩具。“童年的口袋里容纳了孩子的好奇和兴趣、困惑与烦恼,掏出来就是生动的故事和魅力无穷的游戏,正是童年的缩影。”当教师开始思考口袋中的秘密,答案让人既欢喜又沮丧:不同年代的教师有不同的童年口袋,可当下孩子们的口袋却空空如也——口袋只是时尚童装的装饰,即便放有物品,往往要经由成人小心翼翼地监护。沈亚娟深感遗憾。“谁真正发现了儿童,谁就赢得了真正的教育”,她想把童年口袋还给孩子们,于是课程就从幼儿口袋里慢慢生长出来。
石子、珠子、豆子,这些生活化的自然材料都是课程向外拓展的线索。孩子们不经意间摆弄着零碎的小玩意,生发出诸多不期而遇的惊喜,江帆人就用“小碎件游戏”来提炼命名。早上,孩子们带着自己收集的小碎件入园,给它们分类、统计、做标记,园所俯拾皆是小碎件,也是游戏的契机。从随心把玩到专注探究,再到交流和分享,游戏步步深入,遵循的是儿童特有的逻辑。
口袋里长出的课程越来越丰满,孩子们也在小碎件游戏中不断反馈给教师惊喜。中班的男孩将树枝架在纸筒上,又给纸筒周边夹上三个木夹子。沈亚娟难免好奇:“宝贝,这是什么?”男孩回应她:“天上打雷,一部分回到树枝上,剩余的被夹子吸收,变成了火车的能量。”沈亚娟由衷叹服,虽然孩子受经验所限不了解避雷针,但他能将原理阐释清楚,甚至创造性地提出能量转换的设想。小碎件游戏开放的课程状态推动了孩子的自主发展,于探究里习得经验、增长智慧,生命的飞跃就不稀奇。
课程应该让儿童感受到舒适和自由,使其本就具有的能量,在年幼时就能获得涵养。凡凡是家中的老大,他用黑色小石子围出了婴儿床,保障“弟弟”不会掉出来,又将彩色石子送给“弟弟”作玩具。床旁放三枚有梯度衔接的竹筒,旁边搁块黄色石头。凡凡告诉老师,这是一部尿布台兼传送机,黄色石头代表智能按钮,弟弟每天要换很多尿不湿,有了智能机器,妈妈就不用辛苦地弯腰。弟弟有了玩具,醒来就不会哭,哭闹时也能被机器感应到。沈亚娟听完教师的转述眼眶温热:“孩子真的是一片苦心。我们总以为二胎家庭会有很多纷争,但作为哥哥,凡凡对弟弟不仅接纳了,还有许多细腻的观察。当他把作品分享给其他小伙伴,一定会唤醒大家心灵深处的温暖与感动。”
在她看来,儿童的情感常常会超越成人的想象,课程要让他们随时能感受到流动的爱意。挖掘口袋里的故事,沈亚娟希望“保留儿童纯粹的天性,让它变得更加充沛饱满”。
全景式成长,培养有格局的教师
如果说课程凝聚着沈亚娟对儿童的挚爱,那么教师队伍建设就是她记挂教育的深情。现代教育是对单一强调工具理性的批判与发展,面对性格各异的教师,如何刺激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新手教师专业水准有限,如何快速帮助他们跟上孩子,开展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脑海里的问号挥之不去。一次,沈亚娟开车时觉得有些闷,便随手打开了车顶天窗,随着天空逐渐出现,“打开一扇窗,给你一个世界”的念头忽然击中了她。“扬帆童年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心怀慈悲,竭尽所能理解、帮助孩子。教师要想融会贯通,思路必须活、眼界尽量宽。”沈亚娟顿觉醍醐灌顶:教师的人生视野宽广才能为孩子打造广阔的成长空间,教师的生活愉悦才能带给孩子和谐的教育氛围,不拘泥于一招一式,用“全景式”状态和专业层次对接,教师才能朝着“完整的人”发展,灵动与童趣才能生发。
全景意指一种大体系、大格局的成长关照。“全景式成长”的目标强调为人与为师的统一,强调当下与未来的联通,注定了江帆幼儿园不仅锤炼教师的专业技能,还要悉心经营教师的日常生活。
春光和着柔风暖,良辰佳酿话人间。唤醒读书会上,教师们分享富有启发性的阅读感悟;周四幸福小组中,街舞、花艺、烹饪轮番装点着生活的情趣。“大家长来了”,教师父母走入幼儿园参观,了解子女的工作,让教师获得家庭的鼓励与支持;“广角直播室”,给教师两耳多闻窗外事的机会,大家轮流播报,聊财经、谈时尚、讲美食。把日子过成诗,教育美景就在江帆幼儿园上演。
在江帆幼儿园,管理活动常令人眼前一亮。每周例会上,园长的座位是不固定的:参与人员随主题变化,所有教师轮流当周会“执行园长”,沈亚娟自己则“见缝插针”。“你说服我,我听你的;你说服不了我,你听我的”,民主融洽的氛围让思维碰撞随时发生。
新园团队成分多元,为了让不同能力和资历的教师尽快融入扬帆童年的文化氛围,沈亚娟想到了“晚课”的解决办法。“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每天教师都可能遇到教学问题,必须当天解决才能实现专业有序的提升。”利用离园后一小段时间,教师们一边缓解带班的辛苦,一边交流。晚课的效果出奇良好:纠结的问题可以及时得到指导,实打实的解决策略能够快速学以致用,大家争相参与。于是,晚课采用题目申报制,由行政教师审核,个别化问题可以先行作答,有辐射全体教师价值的问题放到课上讨论,确保质量和互动有效性。
迄今,1500多堂晚课为幼儿园9年多的建园旅程标记了注脚。教师们也用自身的智慧不断完善晚课,从面对面讨论到线上线下结合,还发展出“补充式”——有些无须集体探讨的问题,沈亚娟将写好答复的便签贴到文化长廊里。各种途径不单丰富了晚课的形式,更便于每位教师选择适宜的方式汲取有营养的信息。
每个学期开启,沈亚娟都会送给教师一句指导语。“我希望孩子和老师都能像家人般相处,希望他们在江帆遇见阳光、遇见山、遇见水,最重要的是遇见爱与未来,因此用指导语作为新学期的馈赠,”沈亚娟深情道,于是有了“在这里和你相遇是个美好的开始”。第二学期是“准备好过没有奖状的日子”,对于新建园,迅速拥有大量成绩并不现实,沈亚娟借此引导教师学会选择、合理看待名利、静下心来做事。“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人人心中住个孩子”“找个支点玩转童年”“撇捺用心,大写其人”……一句句感染力浓厚的话语,推开了教师的心门。
曾经,一位教师在报到时看到墙上的指导语,激动得默默流泪——那种瞬间有归属感的状态,大概会令有缘相遇的教育人倍感激动。沈亚娟努力将幼儿园办成“生命绽放的快乐港湾”,师生共同迎来百花齐放的灿烂,而园所也如其所愿,朝着明媚的方向尽情伸展。
守护好心中的孩子
何种人生是幸福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沈亚娟认为,贴近孩子、做回孩子,就是人生的美梦佳期。
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有其成长的内在机制,但环顾四周,各种培训班里转场奔忙的孩子、被条条框框束缚手脚的孩子、被过早带入成人世界的孩子比比皆是。“成长中的孩子虽然幼稚未定型,需要我们的帮助,但这种帮助应该是科学又谨慎的。教育要回归自然,让孩子的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沈亚娟下决心让江帆幼儿园成为童年的庇护所,锚定了成长目标“孩子气、灵动心、蓬勃劲”——童年不需要那么多“小大人”“超牛娃”,而应是有童趣的心、好奇的眼神,成人做回孩子,也能享受葆有童真的喜悦。
与真实的孩子发生联结,生活就会变得趣味无穷。在张家港幼教界,沈亚娟有个“大老师”的名字广为人知,而得名还是源自孩子。2014年9月开园季,一个新小班的男孩哭闹着找妈妈,沈亚娟协助教师来安抚孩子。男孩的情绪平缓片刻后,看着沈亚娟脱口而出“高老师”。沈亚娟有点摸不着头脑,便摇摇手笑着说“我不是高老师”。男孩的睫毛上还挂着泪珠,眨巴了几下眼睛,“大老师”。这下子沈亚娟明白了:“我个子蛮高,孩子眼里我高高大大的,不是高老师可不就是大老师!”
一瞬间她的内心被触动了。“孩子还没有跟老师开始相处,就要用约定俗成的姓氏称呼老师,隐约的距离感就产生了。我们一直在寻求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为什么不能按照孩子喜欢的方式来呢?”一场称谓改革开始了。教师们沉醉于这样的互动,因为带有感情的称谓,更能唤起彼此感悟别样的平等与尊重。“大老师”的名号,也在区域内叫响了。
类似饱含人文关怀的故事,还在接连发生。大班的一个孩子因为身体不适缺席毕业典礼,感到难过又沮丧。教师跑来求助,沈亚娟提议,让全班孩子共同来想办法。善意往往来自一颗柔软的心,孩子们做出的决定充满了爱:等伙伴恢复健康后,我们来为他办一个人的毕业典礼。“儿童是老师的老师,”沈亚娟感叹,“我们把孩子的建议纳入课程,从此江帆幼儿园的毕业典礼但凡有孩子缺席,都会有属于他们的毕业专场。”
新教师入园典礼上,沈亚娟会引领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回忆,自己童年的生活和游戏是什么模样,当作江帆幼儿园的“入门礼”;对于老教师,同样有定期的教科研活动来帮助大家重温记忆。小时候的沈亚娟,日子过得自由自在,爬树、捉虫子,男孩子玩的游戏她都得心应手,“很感谢父母给了我一个无法无天的童年”。懵懵懂懂地长大,班主任帮她选择了和孩子打交道的职业,令她感念终生,“因为从事幼教事业,使得我本人童年的快乐能够贯穿延展整个人生。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童年,守护好内心的孩子,才更有能力为孩子创造美好”。
孩子们拾级而上,登上园所的船型瞭望台远眺,令他们流连忘返的海豚湾、白沙滩、月亮湖尽收眼底。他们想象着披上斗篷,扬起风帆,脚下的江帆号缓缓开启。出海的号角已然吹响,人生之旅的各种邂逅正在等待。如果说童年是一支多声部交响曲,那么江帆幼儿园弹奏的是轻盈的竖琴,大抵就是沈亚娟拨动心弦时,传递出的最有希望的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