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导论》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2-12-16郭静静戴亦军
郭静静,陈 磊,戴亦军
(1.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江苏 镇江 212300;2.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仅仅依靠传统的思政课程教育很难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1]。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的根本,是国家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了思政课程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为贯彻会议精神,各高校也纷纷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渗透,同向同行,将思政元素融于知识传授和学生能力培养之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3]。专业课程是思政元素建设的载体,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价值观的引导,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课程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4]。
自然科学课程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来看,相较于人文科学,其思政元素的融入难度大且与思政教育的关联最为松散,课程思政的改革在理论上还不成熟,处于初步阶段[5]。《生物技术导论》是生物类自然科学课程中涉及领域最为广泛的学科之一,该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于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主要介绍生物技术专业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及生物技术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其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相关的知识、研究内容及应用领域,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生物技术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本文主要探讨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入,建立多元化教学,在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激起他们对今后生物技术专业课的学习热情,以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内在动力。
1 生物技术导论课程部分思政元素的融合
《生物技术导论》课程主要介绍现代生物技术的原理、研究方法、发展方向及生物技术在农业、食品、医药、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内容涉及生物技术的“五大工程”即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与蛋白质工程和生化工程,这“五大工程”并不是独立的,它们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作为基础决定了生物技术“这座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
1.1 生物技术与农业:绿色发展,理性消费
在此章节中,从农药的应用现状导入课程,介绍过量使用农药造成的危害,抗虫基因工程的应用解决了因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带来的费用较高、害虫会产生抗药性及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走中国“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在解决温饱的同时要使农业朝着更安全、更健康的方向发展,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树立绿色发展观。在讲授生物技术对作物的改良时引入新疆的长绒棉,目前全球近30%的原棉来自中国,而中国约80%的原棉来自新疆,改良后的棉花在产量性状、品质等方面较之前的品种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6]。2021年三月“新疆棉事件”在国内外掀起了轩然大波,很多知名品牌卷入其中,通过此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荣辱观,同时告诫他们要学会理性消费。
1.2 生物技术与食品:感受中国文化,奋发图强
介绍酿造技术时以我国悠久的酒类文化为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古代酿酒技术的发达程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继承前辈们的创新精神,以备将来为我国食品酿造行业贡献自己的力量。食品的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通过多媒体展示食品酿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树立食品安全责任意识。通过观看《功勋—袁隆平》,讲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科研之路,结合材料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激发他们奋发图强的斗志和勇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1.3 生物技术与人类健康:正确看待生命,坚守科研底线
在生物技术与疾病诊断一节中引入“基因编辑事件”──2018年贺建奎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改胚胎基因试图创造免疫艾滋病婴儿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胚胎改造的伦理性及安全性讨论,通过这一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命伦理的问题、坚守科研的道德底线,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又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伦理决策能力和人文精神。
1.4 生物技术与能源:变废为宝,资源合理利用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石之一,目前全球也正面临着能源危机,在能源开发的章节中以“垃圾分类,变废为宝”为例,除了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外其他垃圾“浴火重生”后可变为能源再次被利用。提升学生将垃圾分类及变废为宝、资源合理利用意识。
1.5 生物技术与环境保护: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在讲到“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时,引入2020年九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及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概念,帮助学生提升生态环保的素质,树立绿色发展观、绿色消费的生态观。在“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中引导学生通过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自豪感。
1.6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高度警惕,理性对待
生物技术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之首──“克隆羊多莉的诞生”受到了广泛关注,多莉拥有三个母亲,却没有父亲,本该处于壮年的它却患上了关节炎、肺病等“老年病”,出生仅六年就结束了生命。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对“如何看待生物技术”进行讨论。在生物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是把双刃剑,在今后的学习及科研过程中要高度警惕,时刻保持清醒。
2 课堂教学模式
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利用雨课堂及QQ等多元化的方式辅助教学,精心设计案例使思政元素与教学知识体系融会贯通(见表1《生物技术导论》的课程思政建设),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更清晰地认识到生物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
表1 《生物技术导论》的课程思政建设
3 教学效果的分析
以本院2021届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为对象,综合成绩采用百分制包括过程性考核(课堂讨论、PPT汇报、回答问题、调查报告),期中科技论文和期末科技论文。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达到100%,在有效参评的学生中教学质量评价达到92.7%。从科技论文的结果来看,学生对生物技术专业整体认识有了大幅度提升,甚至有多数同学在论文中描述了自己对基因治疗、新型肺炎、能源危机等内容的认知和见解,部分同学对今后本专业的学习表明了积极的态度。对于18课时的《生物技术导论》课程来说,专业知识的深度并不是它的重点,更重要的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专业认知、兴趣以及增强专业学习的主动性。
4 结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防止脱离知识进行思政教育,只强调传授知识而忽略思政教育,要始终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政教育相统一的规律。通过《生物技术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深刻的意识到思政元素的融入更多的是体现在专业课程的细微之处,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发挥专业课思政元素的引领作用,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课程观、思政观,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互融合、与时俱进,才能真正达到三维教学目标,更好地促进高校对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