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办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2-12-16王雅婷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民办民办高校指标体系

王雅婷

(安徽新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其地位也从“公办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到“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四十多年的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效应不断显现。从民办高校数量变化来看,由2003年的173所发展到2020年的771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数的比例也从2003年的11%上升到2020年的28%。从民办高校在校生数量变化来看,由2003年的81万人发展到2020年的791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比例也从2003年的7%上升到2020年的24%。由此可见,民办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这一进程,为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机会。

当然,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与根本遵循,需要将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发展准则,要实现健康规范的发展。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在提到民办教育发展时,使用“支持和规范”加以强调,可见民办教育政策总基调为:在“支持”的基础上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那么,如何体现“支持和规范”?除了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落实之外,构建一套既体现政策要求又符合发展实际的民办高校办学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一把可衡量的“尺子”。

1 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体系特点

民办高等教育是因市场需求而诞生,在政府治理下而发展。有学者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1991年的发轫期,第二个阶段是1992-2001年的政策探索期,第三个阶段是2002-2015的立法建设期,第四个阶段是2016年至今的法律完善期。[1]不同阶段民办高等教育的政策倾向性不同,从而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方向的指引上也体现出差异。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体系整体上呈现出“一体两翼”的特点。“一体”指的是一套制度体系,即由国务院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印发的《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这几项法律法规共同构成的制度体系。“两翼”指的是在制度体系中体现出的“规范与鼓励”两大政策倾向。[2]现有的制度体系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法律法规保障,是民办高校办学行为合法性、合理性的基础;而“规范与鼓励”的政策倾向,则是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激发民办高校办学积极性的重要方式。

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体系在顶层设计上相对完整,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了相配套的政策体系,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相关制度、政策要求的落实上也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确保民办高等教育按照规定的方向发展,民办高校办学行为符合制度体系要求。

2 民办高校办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体两翼”式的政策体系从宏观角度大力推动了民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从具体操作层面上来看,如何采取量化的方式对民办高校办学行为进行监管,以怎样的价值尺度来衡量民办高校办学是否规范,目前还缺乏一套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因此,立足于“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总基调,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民办高校办学评价体系,对于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办学质量、推动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第一,坚持导向性。民办高等教育治理的导向作用在于,引领民办高校办学由以经济逻辑为主导转为以教育逻辑为主导。[3]所谓的教育逻辑,指的是民办高校要真正回归教育的公益属性,不以营利为目的。尽管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民办高校发展的活力,但民办高校不能将谋取利益作为发展的目的。因此,政府对于民办高校的办学评价更要突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公益性这一根本的导向性问题。在评判标准的设计上,要综合考虑民办高校实际,既突出可能导致办学风险的重要内容和重点环节,又注重融入导向性要求,引导民办学校规范办学、健康发展。

第二,体现发展性。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规模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的目的就在于要实现高等教育功能。具体而言,就是提升高等教育品质,使同样规模、相似结构的高等教育发挥更大作用。[4]民办高校办学质量提升尤为重要,是改变社会大众偏见、彰显学校影响力的必经之路。如何促使民办高校从只关注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这些规模性指标,转为更关注“金专”数、“金课”数、“金师”数等质量性指标,是民办高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要考虑的关键点。因此,指标体系中各项观测点和具体要求的设置,不仅要对民办高校违法违规办学行为产生约束作用,更要体现内涵式发展要求,促进民办高校更高质量、更有特色地发展。

第三,具有可操作性。目前,民办高等教育的监管措施多通过政策条例、规章制度、通知要求等形式来体现,相关内容要求对民办高校办学行为提供指导,但从哪些角度加强规范性监管与针对性扶持,在操作上还不够明确,导致民办高校在实际办学中缺乏对照性指南,政府在提供倾向性政策扶持时依据不够。因此,指标体系设计的另一个关键就在于要具备可操作性,能够作为民办高校自我评价的指南,也能够为衡量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供可观测的依据。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为体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目标,民办高校办学指标体系可分为规范性指标、发展性指标、产出性指标、特色性指标四类,每一类下设相关一、二级指标,并明确观测重点。

其中,规范性指标包含6项一级指标,主要依据民促进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对于民办学校办学行为规定而设置,体现的是民办高校必须达到的要求。发展性指标包含4项一级指标,主要依据民办高校发展实际,从学科专业、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方面反映学校纵向变化情况。产出性指标包含4项一级指标,从高等教育功能输出的角度出发,通过人才培养成效、科学研究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体现办学影响力。特色性指标体现民办高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不做具体规定,为开放性内容。具体框架如表1。

表1 民办高校办学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2.3 指标体系的应用价值

高校办学评价体系建设是高校规范办学活动、提高办学质量的根本保障。[5]上述办学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价民办高校办学情况,对于办学有特色亮点、社会评价好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可在招生计划、学科专业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申报、办学层次提升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将其优秀典型办学经验在省级以上平台给予宣传推广。通过前瞻性、引导性与可操作性的办学评价指标体系,帮助民办高校补齐制约其发展的短板,发挥优质特色民办高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特色化发展。

猜你喜欢

民办民办高校指标体系
民办本科院校开展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基于学科竞赛的民办本科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