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2-12-16张文辉魏德毓

艺苑 2022年3期
关键词:匾额赣南习俗

张文辉 魏德毓

匾额,又称牌额、挂匾、额匾、额,在民间称之为门牌、堂号和牌号,其中称之“堂号”最为普遍。额,即挂于门楣和厅堂之上的牌匾。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竖着的叫额,而横着的即为匾,随着生活和实践的多元化,逐渐统称它们为匾额。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常见的装饰物,匾额一般悬挂在厅堂之上,或见之于门楣和檐顶间,亦见于亭台水榭,其作用不尽相同,一般体现建筑的名称和性质,是人们用来表达喜好、情感的文学形式。可以说,匾额是中国传统建筑物的灵魂和眼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灵动的缩影。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国优秀的文化根基,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和文明的见证者。近年来,随着赣南地区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赣南客家匾额习俗出现了传承和发展的困境。本文基于2020年以来数次在会昌、石城、宁都等赣南地区的田野调查和深入访谈,对赣南地区匾额习俗的文化内涵、发展现状和困境进行实证研究,并对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基本概况

“有院就有门,有门就有匾。”赣南客家匾额习俗产生于客家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继承中原匾额文化后,融合当地的风俗习惯,逐步形成了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内涵丰富、样式固定的民俗文化。作为赣南地区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每一块客家匾额,都在讲述一段历史、存储传统文化信息、折射赣南先民的文化底蕴,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力,是赣南客家地区的“文化活化石”。

(一)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历史渊源

关于匾额的源起,尚无统一定论。那何谓匾额?《辞海》解释说:“匾额亦作‘扁额’。一般是挂在厅堂或亭子上的题字横牌。亦单称‘匾’或‘额’。”[1]455-456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和“传承人”,早在汉高祖六年(公元200年),萧何题写匾额“苍龙”“白虎”;到唐朝时期,颜真卿在《乞御书天下放生池碑额表》中记载“兼乞御书题额,以光扬不朽”;在宋代,由于社会文化多元化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多样化的建筑形式,匾额的发展也达到了高潮,而在《清明上河图》中,熙熙攘攘的商铺街头,可见有不少的匾额;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匾额更为兴盛,形制各异。在朝廷钦定各地方志的修撰中都出现匾额的记录,匾额也慢慢地具有了礼仪规范承载和伦理观念传递的功能。

中国的匾额文化历史悠久,其发展与楹联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匾的产生早于楹联,楹联产生之后,匾额作为楹联的点题或横批,与楹联相结合成为古代文化的重要部分,备受文人墨客推崇。在天津观音阁,其匾文为“观音之阁”,落款署为“太白”,后人曾考证是李白所写。隋唐以后,宋、辽、元时期,随着中国民族的多元化形成,匾额文化不断发展,其形式也越来越丰富。到了明清时期,匾额则更加丰富,在材料上看,除木匾外还有铁匾、铜匾、石匾等;形式上看有堂匾、碑文匾、雕饰匾、书卷匾等。“衣冠南渡”后,有着丰富内涵的匾额习俗,随着客家人的南迁走进了赣南地区,并最终在赣南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蔓延和生长。赣南客家匾额习俗,其形式上由宗族祠堂的“堂匾”演化而来,内容上则是随着南迁的客家人,汲取了古代匾额“阀阅功状”的功能而逐步演化而来。受“重农轻商”和“厚本抑末”的传统儒学思想的影响,赣南客家先民十分重视教育,大力推崇传统耕读文化。赣南客家匾额习俗既传承了中国匾额文化特色,同时和赣南地区当地的文化艺术相融合,扎根在赣南土壤中。

(二)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规制与仪式

与传统的中国匾额习俗不同的是,赣南客家匾额的无论从规制还是悬挂仪式上看,都显得更加严谨和庄重。赣南客家匾额在规制、挂匾仪式上都有一套独特而完整的程序,这也充分显现出赣南客家匾额习俗具有很强的民俗性特征。

1.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规制

赣南客家匾额在历史推进和社会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类型丰富、形制多样、题写规范的特征。从其样式来看,主要包括堂号匾、功名匾和寿匾等,同时匾额品类的取向和表现形式都具有唯一性;从形制上来看,堂号匾以长方形居多,形制多样但规格体型较大以凸显其堂号标识,而功名匾和寿匾的规格不一,但相较于堂号匾而言,更讲究匾上图饰、书法和色彩的艺术结合;从题写格式来看,往往包括上、下款和印章,内容含立匾人、受匾人、题匾时间和匾额正文等信息,具有严谨的匾文书写规范性格式。

2.图案样式的融合

匾额图案和样式多有吉祥之意。在赣南客家人在众多匾额的样式中,倾向于选择双数而忌讳单数,如“福寿双全”“回纹”,蕴含好事成双之意。同时,受到畲族和瑶族人民的文化影响,赣南客家匾额也呈现出部分属于畲族和瑶族的图案和纹样,如“双凤朝阳”等。

3.赣南客家匾额的悬挂仪式

赣南客家匾额的挂匾程序一般包括:

(1)资格认定。不同姓氏的祠堂,对祠堂挂匾资格认定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大致为族内的男性长者(通常70岁以上)、族内婚姻满60年的夫妻、同族兄弟年龄之和超过300岁等;或是具有教授职称、获得博士研究生学历、对宗族有重大贡献的族人。符合上述条件之一者,经本人申请,方可悬挂一块祠堂匾额。

(2)申请与审议。经过资格认定,符合条件者,经本人申请并提交宗族理事会审议,审议内容包括匾额内容、落款、挂匾日期等,理事会成员召集族内亲兄进行讨论审议。

(3)定匾。理事会成员将讨论结果告知申请人,由申请人本人到本地匾额制作门店定制。早些年匾额的内容多为族内长者专门负责,这些长者也往往是族内写作最高水平,现在多为店主完成。

(4)游匾。在确定挂匾额之前,申请人敲锣打鼓到匾额制作门店接匾,同时宗族长者(一般为60岁以上)欢聚一堂,同时选取族内两位年轻男丁抬匾,从村头游到村尾,队伍声势壮大,唢呐声、鞭炮声不绝于耳。

(5)祭匾。在当地,一般都有为匾额“开光”的说法。赣南地区祭祀匾额一般都是使用猪血,由族内有声望长者挑选吉日,将祭猪抬入祠堂内,宰杀后用猪血涂于匾额之上,因而又称为“杀猪祭匾”。同时族人携带孩童,伴随着唢呐和鼓声欢庆这一时刻。

(6)钉匾。又称“挂匾”。匾额两头系上绳索,而后缓缓将匾额上升,悬挂于祠堂檐前。钉匾人数的多少,往往取决于匾额的规制。在这一过程中,族人都要保持谦恭严肃的态度,不得大声吵闹。同时祠堂外面声乐不断、鞭炮齐响。

(7)揭匾。族内申请立匾之人,请族内长者和执事一同揭开盖在匾额上之红布,与此同时锣鼓鞭炮齐鸣,响彻祠堂内外。

(8)置办酒席。挂匾的当天,族人欢聚于祠堂,共同欢庆这一重要的时刻,族内长房带头向立匾之人送去祝福,表达喜悦。发展到今天,赣南客家匾额置办酒席已经不局限于祠堂和家庙,不少选择村庙、村文化活动中心或当地饭店等。

二、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不同社会形态中,传承社会记忆的方式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近现代社会,其传承文化记忆的形式和文化机制的作用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同,如表1所示。

赣南客家匾额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仅是匾额形式、内容上的传承,还是地方文化传承的载体,其形成和发展与当地的社会文化有很大的关联。刘魁立曾论述:“文化是为了满足人类各个时代的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创造出来的,在这其中包括生存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和相互交往的需要,同时需要指出的是,非物质文化是一种文化规范,人都是在这样的规范中成长并被这种规范塑造。”[2]51-54

(一)“内外兼修”——艺术文化价值

1.文学价值

赣南客家对于祠堂、家庙等宗族活动场所的题文十分讲究,一般的题文都出自书法大家题写,以此来提升匾额的名气,彰显宗族的名望,其内容也大多经过精心的设计,言简意赅的词章浓缩了蔚为大观的文化内容。从它的语言结构上来看,多为四音节。四字格在汉语中独具特色,讲究形式对称和音律和谐,如“扶摇万里”“德寿齐辉”“儒林重望”等,这些题字内容相互衬托、对仗工整;“河阳世泽”“纶音宠锡”等遵循平仄韵律、朗朗上口。古代文学的特点在于用简单的文字来表达高深的意境和道理,这对赣南客家匾文的题写也有影响。例如,赣南客家匾额中的“萱堂衍庆”“萱荫春晖”中“萱”代指“萱草”,在中华文化意象里,萱草表示母亲或对母亲的爱,萱草又称为“忘忧草”,在古代社会,不少游子临别之前往往会在堂前种植萱草,以减轻母亲对自己的思念,可见传统文化通过匾额习俗以达到熏陶子女、培养孝心的目的。

2.美学价值

匾额因其集文字内容、雕塑、篆刻、美术于一体,因而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纵观诸多客家匾额,匾文形式多为行书,书法庄重,气势豪迈。在《太平广记》中记载:“韦诞储书并善,题署尤精。明帝凌云台初成,令仲将题榜,高下异好,宜就点正之,无为大字楷法。”表明早在魏晋时期,达官贵族便热衷于在宫墙城楼上题写匾额,且非常注重匾额文的书法艺术。匾额的种类繁多,外形上除了常见的矩形之外还有扇状、菱形、椭圆形等,其具体的形制往往取决于建筑物的布局和场景的风格,并和建筑物完全融合为一体,是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其美学价值在于给建筑、园林等带来深厚的意蕴之美。[3]16-20匾额的精髓在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但也是外形于书法艺术。无论是字体饱满圆润的柳体,还是潇洒自如的草书都可以为匾文 的内涵添加光彩。

(二)明辨古今——史学考究价值

每一块赣南客家匾额都是一本“微型族谱”,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史学信息,反映了当时赣南客家地区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民风民俗,是赣南客家人家族兴旺、亲宗睦祖的重要象征,同时也是学界研究客家史、民族史的珍贵资料。以上可以依据送匾人、送给谁、因何而送,还原一段历史或是探究百姓的民俗风情、社会习俗和礼制秩序。

1.映射客家人的价值追求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而家族中也往往强调“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南下的客家人也保留着中原正统思想,认为学识、明理才是唯一出路。随着社会的推进,以文、图表现明君风范和古代贤人事迹的部分功能慢慢地被匾额替代。例如“满腹经纶”“荣获桂冠”等,这些官职匾额悬挂于大门之上,字体嵌金色。其一方面昭示着家族往日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则光泽后人、树立典范。时至今日,“唔会读书就瞎眼”“唔读书就唔文化”等客家谚语仍被口口相传。

2.传承社会民俗的记忆

作为传统文物匾额,除了有历史文化价值之外,还有其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反映当地的淳朴民风和优良传统。客家人崇尚慎终追远、寻根问祖,客家博物馆也保留着不少的匾额,如“德馨堂”“百聚堂”“仁本堂”“寿世堂”等,这些匾额的背后,承载着内涵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社会,匾额存在于不同社会阶层之中,在基层百姓中则最为普遍,内容上多为祝贺、颂德、表达祝福等。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阶层其匾文也不尽相同,如在官场之中,相互赠送“两袖清风”,赞扬清廉治身的品德;“桃李成蹊”是称赞君子之风的;在本族祠堂之上,“勤劳踏实”“严以治身”用以警醒世人族裔,发人深省。匾额传承了客家人情感血脉的认同,还保留着社会民俗的记忆。

(三)独具魅力——社会传承价值

1.育人自勉,修身养性功能

先民都秉持修身、齐家、治国而后平天下的理念,其强调要成就一番事业的第一要义就是修身,必须从修身养性出发。修身的匾额,主要是明志和自勉,体现自身的修身之道,大多数都是悬挂于厅堂或者嵌于居室。挂于赣南黄氏家庙的“敬忠恭”匾额,《修身》有言:“体恭敬而心忠信,述礼仪而情爱人。”意为在家恭敬,在外谨慎而待人仁忠,其讲究的是做事敬、执事恭、与人忠。

2.寓教于乐,教化民众功能

早在汉代,匾额就广泛运用于社会管理之中,是维护社会安定、巩固统治的重要方式,同时被确立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制度,后来被历朝历代模仿和承袭。《后汉书》卷三八中记载:“凡是孝顺子孙,贞洁妇女,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可匾表其门,以兴善行。”由此可见,匾额常用颂扬圣人贤者,以此树立楷模,教育民众。以赣南刘氏宗祠的匾额“四知家风”为例,四个字活脱脱地把刘氏宗族的模范性格凸显于门前,并得到世人的称好和赞扬。这些家族的匾额,成为体现家风、教化族人的一种方式。学者钱冠连说:“社会由于受到文化传统、自然环境、行为规范等方方面面的影响,成为较为复杂的体系,具有阶级性和历史性。”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匾额的产生受制于政治背景和社会文化。但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匾额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是不同的,但即使受到社会、政治和文化多重因素影响,其都具有教化民众和积极入世的功能,发挥着积极、正面的作用。

3.树立楷模,引导社会风气功能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圈子里,人人倡导尊老敬贤、融洽邻里。笔者认为这是任何社会都提倡的,对于维护地方稳定,和谐人际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赣南李氏“惠同麦舟”匾额为例,以此来赞扬李老太公一心向善和助人为乐的仁义行为。通过制匾额的方式颂扬扶危济困之人,树立和引导社会良好风气。[4]162-164

此外,“乔梓双辉”以赞颂父子芳德,“桥梓”又称“乔梓”,古时用来称谓父子。“昆季州佐”和“伯仲司马”则是指代兄弟。古时往往用“伯或孟、仲、叔、季”来给男性同辈取名,用以称颂长幼有序。

三、赣南客家匾额习俗传承困境与发展思路

客家匾额作为赣南地区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赣南地区文化的重要体现。不仅体现了传统赣南客家文化的独特韵味,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它的民俗文化。但是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赣南客家匾额习俗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一)“生存空间”缩小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推进,赣南客家匾额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空间、时间的转换,也更换了长久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改变了工业文明时代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偏好。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发展空间,文化生态坏境也悄然改变。今天的赣南地区,不少老旧房子被拆,匾额遭到人为破坏,除了在文博馆、古村落和祠堂庙宇门楣上还留存着少量的匾额之外,大量匾额风蚀残存,尽化灰烬,这些象征着赣南客家文化的艺术瑰宝和活化石已经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线。多半散落于民间的客家匾额文物,亟待需要某些新的生存空间来适应当下。

(二)传承主体缺失

与匾额一起消失的,还有一批工艺精湛、匠心独具的赣南客家匾额习俗传承人,因为匾额生存空间的缩小,不少人不愿意去学习制匾手法和技艺,仅剩一些制匾世家的后人还留有几手制匾技艺,赣南客家匾额面临着传承人缺失的局面。制匾工艺正悄然消亡,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传承,那么赣南客家匾额习俗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三)研究力度不足

赣南客家匾额习俗是赣南地区传统优秀文化中的特殊记忆,是赣南客家文化流传至今的重要载体,其书法艺术、精神内涵和文化习俗体现出了赣南先民智慧的结晶。但是纵观目前的赣南客家匾额保护工作,如建立了匾额文化馆、匾额文物保护中心和专题博物馆等,这些举措对于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显而易见的是目前学术界对于赣南客家文化特别是赣南非物质文化的关注和研究还不足,对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偏少,缺乏对匾额文化针对性保护研究。

尽管国家和政府已经十分重视赣南客家匾额,并成立了相关的保护主体责任单位,但想要在保护传统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基础上,传承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显然还需要传承者和保护主体并举并行才能取得更佳的成效。

非遗的“生产性保护”的阐述,为客家匾额习俗的保护指明了方向。传统匾额,其源于社会生产实践,在具体生产实践中才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5]87-91这种生产性保护,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其一,充分坚持传统客家匾额习俗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和发展、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平衡点;其二,在保护匾额习俗和匾额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生产和利用;其三,避免完全产业化、空心化,传承客家匾额的文化内涵。

四、结语

本文从探析赣南客家匾额习俗的文化功能视域出发,通过对其文化内涵、传承困境和发展思路进行论述,认为赣南客家匾额习俗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传承形式,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表征。赣南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资源,不少地方仍保留着少量的客家匾额,需要对遗存的客家匾额习俗进行保护和传承。虽然赣南客家匾额习俗已经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现阶段赣南客家匾额习俗依旧面临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需要政府部门、市场和当地居民携手传承与发展。另外需要指明的是,本文的研究是以文化探析视域展开论述,在匾额文化的具体研究中,除了研究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之外,还有其建筑艺术价值和现代化融入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需要在现代化发展中寻求平衡点,在重视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在“生产性保护”中发展。

猜你喜欢

匾额赣南习俗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乃琼寺旧藏匾额“灵口远徼”考释
璿题云榜 景以名传 清代避暑山庄里的匾额与楹联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匾额下的刺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