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自我本心,回归生活本真
——从个性自觉中反思当下不良的写生思维

2022-12-16

艺苑 2022年3期
关键词:画家艺术

蔡 鑫

采风写生是最接地气的艺术活动,也是收集创作素材和激发灵感的主要途径。写生可以贴近和认识自然,感受各地风土人情。画家只有通过写生拉近与自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艺术生命才会鲜活。唐代画家张璪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得山川自然之气,“中得心源”开天资聪慧之性。亲身的体验和感悟在艺术创作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石涛提出艺术家应“搜尽奇峰打草稿”,即艺术创作只有从自然中汲取能量、拓展眼界,才能迸发灵感和激情。当然,画家既要有“搜尽奇峰”的实践行动,也要有反复推敲不断探索的“打草稿”精神。如果说“搜尽奇峰”方能悟自然妙理,那么“打草稿”便是在下苦功提炼艺术语言。所以,画家在写生中,既要带有问题意识和明确的思考方向去观照自然与现实生活,也要有勤学苦练和博览精思的钻研精神,用真诚的心去感受生活,用独具个性的慧眼去发现客观世界的美。

鲜明生动、多彩多姿的文化习俗和环境氛围,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画家的思想感情,对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构思起着 “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作用。坚持不懈的学习、思考与写生是成就作品富有艺术魅力的必要条件。画家以自然万象作为依托,凝神遐想,“观物取像”,诉诸于精神创造。这样创造的作品能充分体现画家在与自然生活的对话中所形成的生命意识和艺术风格,反映深刻的、鲜明的时代精神与自然气韵,使人从中感受到创作主体的个性、情感和审美追求。写生为画家回归自然、体验生活提供了很好的推进方式,可以帮助画家在复杂纷繁的社会变迁中找到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净土。所以,当前美术界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写生热潮。但在火热现象背后,我们应该理性认识写生的意义与目的是要“接地气”,要建立在对客观世界的深刻认知、理解与体会的基础上努力提升艺术涵养;要从感悟天地之灵性中培育有感而发放笔抒怀的心气。写生之于创作,如同阳光对植物的生长所起的作用一般。“视野所及,心之所思,行之所至”,体现眼界与境界的统一。由此可见,写生是积淀与创造的重要途径,不能带有太多的功利和杂念。但当前的一些不良思维给写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反思。

一、被动描摹自然的写生习惯

在写生热潮中,有一部分人虽然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却长期宅在画室里描画摄影图像,或习惯对着画册被动地临摹。照片只是生活的一个瞬间,相机镜头是由数字程序控制的冰冷机械,它的心是芯片。而人的眼睛的背后是可以感知世间冷暖的心和思维观念。照片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被定格的自然片段,而客观现实却时刻都在变化,没有限制而且处处彰显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虽然不可否认科技力量能给艺术创作带来收益,摄影图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画照片绝对不能取代写生。对照片的长期依赖会导致面对真实自然物象的写生时反应迟钝、不知所措,总有一种有力不知往哪里使的无奈感。如果无法掌握瞬息万变的自然规律,缺乏组织驾驭画面的艺术思维及表现力,写生无疑成了一面“照妖镜”。究其原因,是缺少正确的审美理念和写生训练,往往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看一眼画一笔,盲目无绪地抄袭自然,没办法找到自己主观构建画面的艺术表现的切入点。优秀的画家始终会对现实生活报以热情并在写生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捕捉和表现自然物象中最为动人的气息。把对自然景象的感悟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凝固在画面上,为自己内心情感的释放找到恰当的表达渠道,实现“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的蜕变。既然写生是构建自然和心灵对话的桥梁,那么写生作品就应该体现画家对于自然万象最真切的感受。“画者,画心也”,写生不应该仅仅依靠技巧去按部就班地描绘。艺术创作终究要能够真诚地表达内心世界才有感染力。带着思考去识别和发现,将万象纳于心,用心去聆听并参悟自然生命的启示,揣着别人不可替代的体验和情绪去探索写生之道,情景交融、物我融通才能达到心手相应的境界。

外在的眼睛看见现象,内在的眼睛看到本质。写生即是通过感知外界事物来浸润和丰富心灵,用独特的生命感悟、艺术思维和绘画语言去创造一个具有艺术生命力的世界。如果画家在写生过程中面对客观世界的“美”没有深刻的体会和冲动,而是被动地描摹,就会让自己陷入困境。“靠单纯的模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它和自然竞争,那就是像一只小虫爬着去追大象。”[1]2拷贝式描摹自然的写生提升不了对天地间微妙且又稍纵即逝的特殊气韵的敏感性,体现不了写生过程中当环境、时间、气候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与画意。因为写生不是纯粹的手工劳动,而是在向自然取经悟道的过程中寻找充盈内心的感动和表现内在情感的诉求。优秀的作品既可及时回应对现实的关切,契合内心、呈现自我,又能反映时代的审美特性。马蒂斯说:“我只向自然借取那种我需要用来最动人地表达我的思想的东西。”[2]53说明绘画艺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毫厘不差地复制客观景象。机械再现不是艺术表现的主要目的,写生时要懂得概括与提炼,大胆舍弃与主题无关的细节。艺术的美是从现实生活中孕育而来的,借由内心生成并且受到社会时代精神与文化的影响。故画家要深入了解现实生活,理解文化内涵强化主观感受,全力以赴去把触碰心灵的感动物化为表达内心世界的画面。

二、重复自己或模仿他人的写生方式

写生必须了解自然变化的规律,尽可能在自然中放松身心陶冶情趣,挖掘自身的潜能,探索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尊重自己每一时刻的感受并找到“我”与外界的共震点。只有专注自己的内心强化主观意识的表达,才能真正释放艺术的魅力。然而受功利主义和浮躁之风的影响,目前的写生群体中总有一些人受利益的诱惑,在取得一些成绩熟练地掌握绘画技巧后就变油滑。无论走到哪里都用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惯性思维和表现方式,画出概念化的作品。为了谋求数量而放弃了自我超越的精神追求和在个性表现语言上的不断深化探索。他们像工厂里熟练的老技工一样在流水线上生产着“产品”,时间久了,不但没办法通过量变产生质变,反而会慢慢消磨掉自己对自然万象的敏感力和表现力。还有些人干脆套用优秀画家的色彩、笔法等画风,侥幸入了几个展览便以为通过走捷径即已登上高峰,麻木的功利心已经背离了艺术创作的精神。“似我者病”的警示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提高艺术表现能力的过程毫无疑问肯定是要经历一个学习借鉴的摸索阶段,可是学习与借鉴并不等于可以毫无底线地抄袭,完全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进行写生,实际上是“模仿秀”。每一次的写生经历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每一件作品也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情感温度。写生从艺术探索的意义上讲,应保持对生活一如既往的关注和深入细致的观察。只有不断体验生活,提升思想认识再加上积极刻苦的艺术锤炼,才可能产生独具个性的作品。

艺术的独特性其实就是艺术家自身经历与感受的独特性。学习借鉴是参悟与融合的过程,要切入实践并善于思考总结以求作品别具一格。画家应选择以我为本进行有方向性地梳理、吸收和升华,这样才不会迷失自我,不会被表象牵制,才有助于获得更精彩、更多样化表现的可能性 。每个画家心里都有一颗与众不同的种子,要想让种子生根发芽并开花结果,就要有合适的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现实生活便是画家成长的沃土。画家从现实生活中不断获得滋养心灵的资源与信息,既丰富了情感体验又提升了思想境界。比如“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味道。当我们置身于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其鲜明独特的气质便会随着我们对它的深入理解而释放出璀璨的思想光芒,正是在这种文化熏陶和视觉感染下,强烈的表现欲望便水到渠成。可见艺术灵感的本源来自于对自然的深刻体验和对文化艺术精神的深度理解和掌握,所以我们学习优秀的作品不能只局限于模仿表面,而应洞悉其内在的精华并心领神会。要深入了解其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创作主体的性格、情感、生活经历等,思考画家成功背后的创作思维方式和技法风格形成的轨迹,而非简单、盲目地取其表象。“得人之似,失己之真”,对前人的宝贵经验如果没有熟读精思紧密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而随便拿来套用,就是东施效颦和无病呻吟。艺术家的成长免不了受其自身的性格、生活环境、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只有通过研究这些相关的背景知识,我们才能获取更多有益的启迪。“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别人的眼镜。”[3]7吴冠中也说过:“风格是艺术家走过的背影。”所以,对于前人绘画技巧和风格的学习绝对不能生搬硬套,要回归自我本心,回归生活本真,领悟其表象背后的意义和文化内涵,要有“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悟性和智慧,要有质疑的眼光和思想,带着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意去完成写生的使命。

三、日趋相似的写生画风

生活的经历不一样,生命所感受的东西必不相同。当画家置身于自然环境中,个体从现实氛围里得到的感觉肯定会因人而异。自然生活气息会在画家心灵世界里幻化成独特的审美情趣,产生主观的意象。写生不是为了享受“到此一游”的乐趣,而是为了深度体验社会生活和感受心与万物的距离。

“意在笔先”才能畅神达意。个性鲜明的作品往往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优秀的作品之所以能吸引观众的眼球进而引起共鸣和思考,就是因为其来自个体生命的独特意识和思想品格,展现画家真正的内在情绪和绘画技巧。目前美术界写生群体异常活跃,写生氛围火热,各种形式的美术高级研修班风生水起。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增多,彼此之间会不知不觉地在审美理念和绘画技巧上出现“孪生”的趋势。特别是因为造型能力上的差异,弱势的一方总会有意无意间往强势的一方靠拢。当然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状况是难免的。但是,如果出现艺术风格趋于一统化的局面就悲哀了。弗洛依德说:“一个画家不要带着过多的尊崇去看那些名画,而必须将所有到现在为止已经存在的作品只看成是可能对自己在创作中有所帮助的参考资源。”艺术贵在有思想有创新,画家之间交流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百花齐放”而非“千人一面”。学习交流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自我,提倡个性化探索,在此过程中应防止一味臣服于权威而忽略表达自身的特点。因为再好的技巧若没有凝聚思想情感就会失去精神力量,所以在交流学习中画家要有心明眼亮的状态和切己体察的精神。我们可以崇仰权威,可以向经典致敬,但关键是要懂得思考如何从经典名作和权威人士身上获得启迪,从他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开拓创新思维。在学习交流中我们至始至终都应有“另辟蹊径”的意识和理性的思辨能力,才不会因为暂时的能力不足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成为别人的影子。艺术家只有明确自己的目的和前进的方向,表达自己的心性和认知,学习交流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显现出良好的效果。只有方向选择对了,努力的速度才会起决定性的作用,否则会出现灵魂跟不上脚步的遗憾。

鲜明的个性源自于独特的思想感受与体会,优秀的画家会有属于自己对生活和艺术的真知灼见。交流和学习既要有明确的选择与认识,又要有深度的思考,充分理解和领悟自然生命的启示。“对艺术家来说 ,第一重要的事是要有真实、丰富、深刻的灵魂生活,第二是为这灵魂生活寻找恰当的表现形式。前者所达到的高度决定了作品的精神价值,后者所达到的高度决定了作品的艺术价值。”[4]366我们可以借鉴优秀的作品,体会其笔触的顿挫、干湿、厚薄等变化所传递的节奏和情绪,可以从构图和色调中感受其精神气韵和旋律。然而一定要拥有逆向思维,懂得从优秀作品中找到自己与别人拉开距离的东西。踏着别人走过的脚步前行,路虽然好走,但只能永远望其项背。画家应懂得强化自己所擅长和关注的点,并集中精力去深入挖掘和研究,对于那些与自己内心不相呼应和无法共鸣的东西甚至可以视而不见,或有意避开有共性特征的一面,提高自身对当下现实生活与社会变迁应有的敏锐度,这才是艺术创造本身的内在动力。

善于拒绝也要懂得接纳,在折服于“古法”的同时应避开陈旧的因袭,冲破束缚。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融合己意以求脱胎换骨。通过别人的思想延伸自己,这是一个捷径;而如果因此把自己埋葬在别人的思想里,则又是一个不幸。交流和学习的意义是换一种角度和心态去叩问和审视自我,不被潮流左右,寻找和呈现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动。在莫兰迪当年生活的时代,艺术也异彩纷呈,因为他能静心思索,才有了令人回味和独树一帜的莫氏风格。在写生中体验生活感受自然生命的实质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和活跃,从而使自身的视野更加开阔、心灵更深邃。只有回归本心,舍弃多余的东西,精神才能自在和解放,从而不断积蓄和升华情感提炼艺术的语言。我们终究要明白写生不只是记录一道风景或场面,更重要的是表达艺术的情趣和对生命的理解,客观自然作为绘画创作的参照物和原动力,经过心灵发酵在画家笔下可以产生出比现实更典型的精神风景。艺术,是人类最崇高的使命,因为艺术是要锻炼自己去了解世界并使别人了解世界,故不可让日趋相似的绘画风气牵制自我个性的张扬,不能满足于对经典和权威的顶礼膜拜而安于现状,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复制自然之貌。写生就是要有意识去发现自己、充实自己,突破既定的模式和思维,彰显心性与情怀,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四、结语

在当下这股写生热潮中,我们不仅要有真诚的态度和勤奋的作风,也要有理性的思维意识和热爱生活、敬畏自然、关注生命、 观照社会的精神意识。文化的滋养、眼界的开阔、感情的升华都会对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以及作品的格调产生深远影响。在采风写生中自始至终应明白:再多的间接性知识都需要画家用亲身的经历去消化、吸收和延展,只有遵从于内心的情感变化、互动融合,才能将见识转化成智慧。写生不仅是要“行万里路”中悟“读万卷书”的思想道理,也要在生活中不断寻找时代气息,精准表达自我内心感受。艺术的根基与血脉在于紧密观照和体验时代生活。毕加索说:“绘画有自身的价值,它不在于对事实的如实描写——人们不能光画他所看到的东西,而必须首先要画出他对事物的认识。”所以,提升写生作品的品质应该是一种感性和理性完美结合的统一体。

猜你喜欢

画家艺术
优秀小画家
奇怪的小画家
酷炫小画家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