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要素 品味语言特色
——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
2022-12-16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青年巷小学许慧琴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青年巷小学 许慧琴
甘肃省武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李慧琴
语言风格是文本重要的教学价值,感受课文的语言特色是一种语文要素,更是一种学科素养。在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材提出了“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这个语言要素要求。统编版教材对于课文的语言非常关注,对学生的语言训练是从三年级开始的:在三年级上册以语文要素的形式提出了“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四年级上册安排了“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等关注课文语言的训练。这些都为学生感受语言特色做了铺垫,在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紧扣“风趣的语言”这一语文要素引领学生阅读课文、品味语言,以使学生在感受文章风趣幽默语言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一、还原语境,在比较阅读中感受语言特色
语境即语言环境,还原语境即把语言置身于原有的语境之中,还原语境是学生品味语言的有效方法,它可以让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更加深刻。在本单元课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及特点,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语言描写幽默风趣的地方,还原文本情境,引领学生分析比较,感受语言,分析语言的优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风趣幽默,促进语文要素在课堂的落实。
如教学《杨氏之子》一文时,教师引领学生聚焦“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创设这样的语言情境:“当杨氏之子听到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他能听懂孔君平话里的意思吗?他有几种回答孔君平的方法?他选择了哪种方式?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联系上下文知道杨氏之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杨梅,明白了孔君平的意思是你姓杨,杨梅也姓杨,你们本是一家嘛!这是孔君平幽默的语言艺术,对于孔君平的玩笑话,学生认为杨氏之子可以直接翻脸:“你说什么呢?”也可以直接否定“我们不是一家”,可是他却没有那样说,而是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教师引导学生对杨氏之子的回答与其他否定、质疑等话语进行比较:哪句话给人的感觉更好,更能体现出语言的艺术?学生分析比较后认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中,杨氏之子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形式委婉指出“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杨氏之子机智幽默的应对让孔君平无言以对,本来想逗逗孩子,却被孩子给“套”进去了,充分地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还原语境可以引起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真切体验与感知。在《杨氏之子》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采取还原情境的方法,引领学生感受和品味语言,可以让学生对文本中语言的现场情境有深刻的感受,对杨氏之子与孔君平当时的心理有真切的感悟和体验,真正体悟文本的语言特色。
二、移情体验,在角色置换中感受语言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体验学习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移情体验就是让学生以文本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和体验。语言与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让学生对文本中风趣的语言有深刻的感受与体会,教师可以采取移情体验的方式引领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文本中的人物角度去理解文中人物的思考过程,当学生站在对方身上去品味文本语言时,他们对语言的感受才会更加深刻。
如教学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童年的发现》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章中让自己感到有趣的地方,再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当学生在对文本语言有了初步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采取移情体验的方式,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视角感受语言的“调侃”之味。比如课文结尾处“……还不笑塌房顶……世界上最伟大的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这段描写,教师就需要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视角去感受、去体验。当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描写特别有趣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化身为小作者去思考:你有和小作者一样的想法吗?由于课文中讲的是小作者童年的趣事,很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当学生站在文章中小作者的视角去思考时,他们对“我”的思维过程也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另外,学生对作者这种自我解嘲、自我调侃的语言表达形式也有了深刻的印象,为学生今后语言风格的迁移运用奠定了基础。
本单元课文中的语言风趣、幽默,令人回味无穷。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文本语言特点,让学生找出课文中风趣幽默的语句,鼓励学生用移情体验的方式来感受体会,可以使学生对文本中语言风格的认识更加深刻,为学生语言艺术的习得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角色表演,在语言实践中感受语言特色
对于风趣幽默的语言,单靠一味地读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其独特的表达特点,只有让学生亲自去演一演,他们对于文本语言特色的感受才会更加深刻。角色表演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一种学习形式。本单元所选课文具有幽默风趣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特点说一说或者演一演,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表演中,学生对于文本语言的风趣幽默也会有更加深刻的体验与感受。
教学《杨氏之子》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首先可以让同桌两个互相表演,一个读孔君平的话,一个读杨氏之子的话。在学生表演时,可以先让学生想象一下杨氏之子与孔君平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再演一演。同桌表演完毕之后,推选表演形象较好的同学演给大家看。在学生的表演中,孔君平来拜访时的态度、神情,杨氏之子是如何招待孔君平的,等等。这些都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历史中的画面,看到了孔君平随手拈来就是幽默的语言艺术,也看到了杨氏之子招待客人的礼貌,回答客人话时的机智、聪慧与风趣等。在学生的表演中,他们对语言艺术也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认知。
在《杨氏之子》的教学中,教师依据文本内容及特点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开放、有趣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把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出来。学生在改编课本剧的过程中,思维得到了发展;在表演中,对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感受更加深刻。
四、整合建构,在单元统整中感受语言特色
统编版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一个单元就是一组群文,教师教学时不能只是局限于某一篇或者某一课,而要在立足于单元整体的视角进行,这样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认识才会全面而又深刻。教师基于单元编排特点,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对本单元中风趣幽默的语言进行整合建构,引领学生感受语言特色,可以促进学生的整体思考,促进单元双线目标的落实。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编排的课文有《杨氏之子》《手指》《童年的发现》三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三篇课文统整起来阅读,并说说三篇课文在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经过比较阅读,学生发现,《杨氏之子》是通过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来表现杨氏之子的聪慧、机智、幽默,人物语言的风趣幽默是借助谐音来表现的。《手指》一文中插图比较醒目,文章主要通过风趣幽默的语言描写了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与性格,文中语言节奏感强,还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并且借助对手指作用的描写来告诉人们一个道理。《童年的发现》一文中的语言有着自我安慰、自我调侃的味道,心理活动描写居多。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课文中语言的共同特点进行总结,得出了“幽默风趣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思维路径”的结论。教师从单元整体出发引领学生分析不同课文的共有特点,使学生形成了对单元课文的整体认知,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本单元教学中,教师把三篇课文整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语境下不同课文在语言形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使学生明白了风趣幽默的语言表现形式是多样的,有利于学生语言鉴赏水平的提升。
五、读写联动,在迁移运用中感悟语言特色
读写联动可以把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有机整合在一起。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到文本语言的风趣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素材,鼓励学生进行练笔,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风趣语言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随之得到提升。
如教学《杨氏之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来他家拜访的是梅君平、李君平、朱君平等,他们会如何说?杨氏之子又会如何应答呢?让学生仿照着课文运用谐音这种幽默的语言艺术,说一说或者写一写。教学《手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话,注意突出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教学《童年的发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童年曾经有过哪些发现,仿照课文中自我调侃、自我安慰的语言形式写一写。这样的练习形式充满着挑战性,激发了学生的练笔兴趣,促进了语文要素在课堂的落实。
学知识不能光说不练,在感受课文中风趣的语言教学方面也是如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文中风趣幽默的语言形式进行写话训练,以期深化学生对语言风格的认识和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综上所述,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具有典范性,有许多课文在语言表达方面极具特色,品味课文语言、感受课文语言特色是语文教学的重点。落实“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这一语文要素作为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受文本中生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亲身去经历、感受、体验,进而把语文要素目标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