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历史演进和实践方略*

2022-12-16殷晓元

关键词: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殷晓元,彭 静

(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领域从不发达阶段向发达阶段转变的现代化范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征程上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现实基础,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发展方向。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涵与实践之途,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的多重逻辑之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国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性质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多重逻辑关系。

(一)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3]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现代化范式,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已经内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目标。中国共产党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因时因地制宜不断推动共同富裕目标逐步实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刻阐述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四个现代化‘两步走’”战略目标。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4]237,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新道路。江泽民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5]274,并指出“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5]540。胡锦涛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6]624,这些论述深刻阐明了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必然之义。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促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既制定了近期目标,又做出了长远规划,还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7],“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被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8]70,制定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50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赢得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因此,共同富裕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与生机活力,也充分体现了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目标。

(二)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属性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作为后发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现代化进程既不能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通过暴力掠夺形成资本原始积累,也不能形成西方资本主义贫富差距巨大的诸多社会问题,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生活幸福安康,防止两极分化,这是共同富裕所追求的必然之义,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逻辑呼应和要义趋同,是基于人民立场的政治导向和情感关怀的高度统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9]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满足全体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旨。毫无疑问,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向共同富裕聚焦,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成为制约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促进共同富裕就是对准新矛盾,推进高质量发展,不断创造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加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8]78-79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到那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9]。毫无疑问,促进共同富裕已经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之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应有之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要义。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价值导向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普遍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共同富裕内化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并成为其显著特征。

(四)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发展为导向,以共同富裕为基础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9.5%,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比重为15.2%,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11]。改革开放以后四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中国已经从传统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服务业大国,这些都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现实经验,更有条件、更有能力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12]18-19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使命,我们需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相衔接,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接续奋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加人民福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发展动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根本标志,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具有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的科学内涵。

(一)人民性是共同富裕的根本立场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至上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不断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截然不同的发展范式。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价值追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3]因此,在追求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是共同富裕的目标与实质所在,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追求与价值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11]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既把“蛋糕”做大又把“蛋糕”分好。

(二)渐进性是共同富裕的现实必然

由于受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各地区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无法同步实现共同富裕,因此促进共同富裕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总结经验、逐步推开,这也说明共同富裕具有以时间、地点、各类条件为转移的渐进性,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实现13亿多人共同富裕任重道远。”[14]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共同富裕具有阶段性,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新三步走”和“新两步走”,从“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推进。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我国从总体上进入“发展起来”时期以后,对原有“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细化和发展。党的十九大在坚持“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具体划分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两个阶段之间相互衔接、不断深化,明确了不同时期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不同目标和任务,深刻表明共同富裕不是追求同步富裕与同等富裕,而是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渐进地实现共同富裕,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治保证和路径依托。

(三)全面性是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

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深化对共同富裕全面性的认识,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5]。这里包含两类题中之义:一是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16]“一个也不能掉队”,充分体现了促进共同富裕的根本立场,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冒富”,而是全民“共富”,做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促进共同富裕如果少了一个地区、少了一个民族、少了一个人都不叫“共同富裕”,二是共同富裕不是单纯的物质富裕,而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都富裕,最终体现为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首先要促进人民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在此基础上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同时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促进共同富裕应该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为现实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共建共享是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

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断发展的主体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其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是共同建设、共同创造、共同奋斗,是要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共同富裕不是牺牲效率的“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5],也不是杀富济贫,更不能养懒人,而要勤劳致富、创新致富。共建的过程就是促进共富的过程,共建是共富的前提,共富是共建的目的。共建解决的是推动共同富裕依靠谁的问题,即共同富裕必须是所有人都参与,大家一起奋斗勤劳致富;共享解决的则是推动共同富裕为了谁的问题,即经济发展的成果应当为全体人民共同分享,让每个人都能够公平享有发展的机会,畅通向上流动的通道,鼓励每个人都通过自身的奋斗获得自己的幸福生活,享受发展成果。因此,完善全民共享共建的制度机制,畅通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实现全体社会成员“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社会局面是共同富裕的基本要义。

(五)全球性是共同富裕的情怀体现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消除贫困、追求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拥有全球视野与胸襟,不仅具有人民情怀,也具有人类情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解决国内共同富裕的问题为基本价值取向,在促进中国人民共同富裕进程中取得重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7亿多人摆脱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合力建设远离贫困、共同发展的美好世界。”[17]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庄严宣告:“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9]坚持以共同富裕的手段帮助世界人民实现美好生活,为推进人类进步事业和解决发展不平衡、南北差异等问题提供现实路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基础,为构建一个消灭剥削、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的人类世界展现了美好前景。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促进共同富裕的历史演进

消除剥削贫困,建设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富裕的社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一百年多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发展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理论,并且积极实践推动共同富裕,形成了鲜明的历史演进过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政治革命追求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催生了“共同富裕”的萌芽。作为党的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曾指出:“社会主义不是使人尽富或皆贫,是使生产、消费、分配适合的发展,人人均能享受平均的供给,得最大的幸福。”[18]196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共同富裕的思考是面对国家衰弱情况而作出的美好设想,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的是,这些设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目标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初心所在。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认识到要想根本解决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提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19]1096作为人口众多的农业国,最重要的就是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制定和实施了《井冈山土地法》《中国土地法大纲》等土地政策,带领广大人民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没收地主土地”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现状,这一时期主要在在革命老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等局部地区领导人民实行土地革命、减租减息、土地改革,逐步有限地解决农民吃饭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的初步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制度变革探索共同富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成为新生政权的重要任务。1953年12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表述道:“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20]662毛泽东指出: “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21]495这是我们党在正式文献中首次使用“共同富裕”概念,标志着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日益成熟。毛泽东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是在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奠定了根本的经济体制前提。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我们以“一五”计划为起点和标志,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逐步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为促进共同富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个阶段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与经验不足,探索共同富裕遇到了挫折,事实证明寻求绝对平均主义下的同步富裕是做不到的,过于追求制度上的公有制,反而限制了生产力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先富带后富”推动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了共同富裕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22]155因此,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必须摒弃平均主义思想。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针对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邓小平立足激发全社会活力,打破平均主义束缚,提出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思想。他认为,发展快一点的地区,要带动其他地区发展,这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捷径。他明确表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2]373,“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22]110。同时,先富必须遵循勤劳与守法的原则。此阶段邓小平进一步强调了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开拓了“先富带后富”与发展生产力相统一的路径,将共同富裕向前推进了一步。邓小平最终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2]373。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关于共同富裕的所有理论成果,继续肯定毛泽东同志关于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等正确观点,丰富了共同富裕理论,设计出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方略,为党的共同富裕政策准备了社会基础。此后,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更加注重公平与效率,进一步发展了共同富裕思想,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这一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历史成就,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更充足的物质基础。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明显实质性进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有着更新的、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日益成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3]因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共同富裕的新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站在“两个大局”高度,把促进共同富裕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突出位置,围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个根本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提升了共同富裕现代化水平。党的十九大更加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个明确”核心要义和“十四条”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始终坚持并继续将促进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共同富裕与世界减贫事业统一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战贫困、促改革、抗疫情、治污染、化风险,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社会主义民生福祉显著提升,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共同富裕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关键一步。

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方略

新征程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准确研判形势与挑战,科学实施实践方略,精准规划具体路径,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理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统筹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鼎定实现共同富裕大局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促进共同富裕实质性进展的制度必然。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社会安全稳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实现共同富裕顶层设计和政策决策科学性的根本保证。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实践探索和不断总结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提出相应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以推动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兑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推动共同富裕取得重大进展,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团结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最可靠的领导力量。因此,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健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各级党组织要做到把方向、谋大局、促改革,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把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共同富裕推进方向

新时代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第一动力。只有不断创新,提高科技含量,提升竞争力,才能更好更快地创造出优质社会生产力;协调是循环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发展机会公平和资源配置均衡;绿色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丰富对外开放内涵,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才能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发展,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必须着力推进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地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塑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协调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和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均等可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打造美丽宜居的生活环境;加大开放力度,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涵养共同富裕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依然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中国执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4]684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没有高质量经济形态,共同富裕就可能变成共同贫穷。因此,持续做大、做强、做优中国经济发展的“蛋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前提。要实现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培育经济新动能,主要从三个维度予以把握。一是不断巩固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必须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坚持做强做大做优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也是共同富裕实现的根本制度保证。既要把公有制经济巩固好、发展好,坚定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也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二是规范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推进劳动力、土地、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自由流动,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三是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一方面,要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包括尊重价值规律和供求规律;另一方面,要通过政府“看得见的手”去弥补市场配置资源的不足,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科学协调不同部门、不同政策在国家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定位和功能,培育更加活跃更有创造力的市场主体,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四)完善民生福祉体系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促进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又要坚守人民至上。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8]236在促进共同富裕进程中,我们应着力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的民生保障建设,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革民生。注重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必须更加着眼于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推动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尤其以最贴近人民群众利益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作为突破点,建立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机制,关注弱势人群与弱势区域,确保服务性资源的均衡配置,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公平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人民生活风险,形成兜底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企业以及企业家协同推进共同富裕的良好局面。

(五)形成公平正义导向维护共同富裕底线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新征程上,公平正义是确保人民群众真正实现富裕,享受富裕,全民共同富裕的“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25]我们要从如下方面予以推进,一是不断凸显法治保障作用。建立健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立法相关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深化民主协商,以良法保障善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法治保障。二是推动全面共建共享。完善全民共建共享的制度,畅通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发展机会,不仅仅是共享物质财富,更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实现共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不断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三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层次分配调节群众收入,坚持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统筹发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再分配制度,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通过切好“蛋糕”,改善利益分配格局,促进橄榄形分配结构的形成,推动经济平衡发展,切实保障公民合法权利,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美好环境。

五、余论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与核心要义,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与现代化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的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促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实质性进展。中国共产党关于共同富裕思想和实践方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我们要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继续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要求,要始终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补短板、解难题、兜底线,走具有高质量发展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制度优势,发挥人民群众力量,坚持走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共同富裕现代化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企业慈善行为、第三次分配与共同富裕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国式民主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