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引领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2022-12-16邓丽姝

北方经济 2022年8期
关键词:高精尖培育高质量

邓丽姝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创新驱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定义性特征。新时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既凸显了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特征,又为高质量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以创新为动力引擎,首都发展将实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协同推进,创新创业生态有力支撑的全面创新格局。

一、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引领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

(一)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首都力量

1.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强化基础前沿布局,发挥国家战略性科技力量作用,持续攻关底层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马约拉纳任意子、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等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原始创新优势,实现从“0到1”的突破,打造数字经济、医药健康等创新策源地,加速推动相关产业进入“首创”时代。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基于自主创新的底层技术框架和关键技术模块,构建自主可控的长安链技术体系,培育长安链产业创新生态。

2.产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16至2020年,北京市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5.5%上升到6.4%,稳居全国各省市首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由6651件上升至8283件,年均增长5.6%。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融合进一步深化。从创新投入、创新组织、创新活动效率效益等方面来看,企业在首都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中关村科学城持续实施研发投入倍增计划,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与中关村科学城融合发展,2021年,海淀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60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58家,分别占全国的37%和54%。

(二)高精尖产业创新发展优势凸显

1.产业结构创新驱动特征突出。2021年,数字经济在北京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达到40.4%,成为支撑创新发展的主导力量;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已超过50%,价值链高端发展的基础不断巩固。高端创新型产品成为产业发展重要增长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倍,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同比增长56.0%和21.7%。

2.高精尖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完善顶层设计和配套政策,加强规划引领和项目推进,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培育核心品牌企业,建设拥有技术主导权的高精尖产业集群,形成支撑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时期,北京将继续打造4-5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同时,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引领、关键环节技术与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链。

(三)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形成系统布局

1.“三城一区”成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地。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促进“三城一区”融合发展。中关村科学城围绕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功能定位,优化创新服务体系,培育融合创新集聚区;怀柔科学城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打造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培育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未来科学城积极布局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协同创新,构建开放合作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与“三城”的创新联动发展,建立合作对接机制,搭建高水平合作平台,成为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重要阵地。“三城一区”基于创新链和产业链关联,实现技术突破、产品研发、市场模式、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已超过30%。

2.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优势凸显。中关村示范区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等高精尖产业,加强研发力度,创新发展效率效益不断提升。2020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总收入72276.4亿元,其中技术收入占比达到22.2%,比2016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达到8.8%,实现持续稳定增长;期末有效发明专利数、当年专利授权数分别是2016年的2.3倍和2倍,增速显著。疫情冲击下,中关村示范区创新主阵地功能更加突出。

同时,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尚待提升。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对接不畅通,科技服务驱动协同创新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科技成果转化为新兴产业的动力不够等方面,对新时期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和路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科技创新引领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

(一)坚持科技自立自强

当前,因为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决定我国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能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能够巩固原始创新、自主创新优势,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核心力量,夯实了高质量发展根基。同时,科技自立自强是北京率先融入新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科技创新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塑造在国际大循环中主动地位中发挥关键作用。新发展阶段,首都发展只有立足科技自立自强,整合发展“三城一区”主平台,做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强与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合作,才能率先融入新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全国实现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强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

(二)做强高精尖产业体系

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要通过科技成果产业化与产业体系建设来实现,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高精尖产业体系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只有高精尖产业发展成为主导产业,并与其他产业实现融合互动,形成协同创新合力,才能优化经济体系质量、结构、效益。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为契机,积极推进一系列战略部署,培育更多依靠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的新动能,提高供给体系全要素生产率。这就要求推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创新,促进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提高科技创新贡献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建设融合型产业体系,实现现代服务业主导的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发展,推动数字经济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切实打造由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为支柱产业,集成电路等“北京智造”产业、科技服务业等“北京服务”产业为主导,未来前沿产业有机结合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载体。

(三)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

在科技自立自强根本支撑下,只有科技与经济实现深度融合,才能将创新动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能力。科技创新引领下高质量经济的根本特质就在于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以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节融合互动为切入点,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建设具有较强辐射引领作用的创新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融合互促。这就要求加强先行先试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破除科技向产业转移转化的障碍,完善创新成果市场化应用与产业化实现的制度保障;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的作用,健全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环节融合创新、协同创新的市场机制,促进产学研、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强科技经济融合的组织机制保障,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贯通科技创新服务链。

三、科技创新引领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巩固科技创新引领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1.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体系化布局。依托“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加强布局国家重点实验室,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增强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为主线,推动建设跨学科、跨领域、跨主体的协同创新网络。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持续推动量子信息、脑科学、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面向未来产业领域新建一批,打造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优势,实现前沿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培育有机融合。促进科技领军企业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体,支持领军企业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资源整合作用,与各类创新主体和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联合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共同推动重大科技创新。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加强战略科技力量的体系化布局与协同创新攻关,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源头创新供给。在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围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全链条,探索大纵深、跨领域、跨学科的研发模式,重构组织治理机制,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主导产业细分产业链,制定关键核心领域技术路线图,明确基于问题导向和需求驱动的产业创新图谱,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开展战略协作和联合攻关,加快底层技术和通用技术突破。

3.畅通创新价值链关键环节。推动科技基础设施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形成有效对接,加强科技设施对区域产业发展的辐射带动和技术扩散作用。围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物质、信息、材料、生命科学等领域加快突破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构建相关技术标准,建设中试基地、产业化促进中心及控股公司,促进原创性科技成果本地转移转化。加强综合性科学中心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聚焦“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新兴产业”的创新链条,打造专业科技服务和技术转移机构网络,完善创新服务支撑,打通基础研究到产业创新的通道。

(二)提升产业体系质量,夯实科技创新引领首都高质量发展的载体

1.做优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拥有国际水平原创成果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以平台经济模式推动龙头企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主导形成产业创新生态圈,带动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精尖”企业集群。推动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现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优化,以服务输出带动产业协同发展,构建服务融合型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加强服务创新,以高精尖经济增长点带动高端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升级,推进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提升服务业竞争优势。

2.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聚焦受制于人的高端芯片、核心软件、重大装备、关键部件、基础材料等关键领域,增强自主保障能力,实现关键环节自主可控。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生态,聚焦数字经济等重点领域提升创新引领力和集聚发展能力,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加强产业生态主导企业培育,推动领军企业通过前沿性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成为“链主”,带动形成根植区域的高精尖产业链群。鼓励企业聚焦产业关键基础领域和环节实现专业化发展,培育产业链“专精特新”企业和产业链上游“隐形冠军”企业。

(三)营造高水平创新创业生态,打通科技创新引领首都高质量发展的通道

1.完善科技服务业体系。围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产业培育,推动各类创新主体打造研发服务体系,加强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健全技术转移服务链条,培育专业化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承担技术转移和创新企业孵化、投资功能,开展项目发现、技术评估、风险投资、企业孵化的全方位服务。加强专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实现“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企业培育”协同对接,完善创业孵化服务。

2.优化产业创新生态。加强融合创新,建设涵盖操作系统、中间件、整机系统和应用服务的创新生态,提升软硬件、前后端、上下游、跨领域协同创新能力。面向五子联动等战略部署,凝练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应用场景,深度拓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应用。实施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跨体系数字医疗、智能制造等全方位立体化重大场景项目,打造典型案例,支持数字化智能化解决方案研发和产业化,促进应用场景示范和标杆企业培育相得益彰。

(四)完善创新体系,夯实科技创新引领首都高质量发展的组织机制保障

1.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成为重大产业创新的决策者、组织者、投资者,贯通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链环节。加强对行业龙头企业的创新服务,精准施策,增强其创新带动力。优化中小创新企业的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孵化产业独角兽企业的生态链,支持中小企业加强颠覆性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2.健全产业创新组织机制。完善高精尖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组织和机制模式,培育多层次、跨领域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以中关村先行先试改革为牵引,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产业创新治理,完善创新成果高效率转化和产业化的组织机制保障。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完善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应用牵引等长效机制,促进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实现政策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互动。

猜你喜欢

高精尖培育高质量
永荣股份迈向“高精尖”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黑龙江:粮食产业迈向“高精尖”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