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论语》
2022-12-16
《论语》颜渊篇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提高品德修养和辨别是非。孔子说:“以忠厚诚实为主,行为总是遵循道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于同一个人,爱的时候希望他长寿;厌恶的时候,却希望他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就是迷惑。‘这样对自己实在是没有益处,也只能使人感到奇怪罢了。’”
【评析】本章里,孔子谈的主要是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他希望人们按照“忠信”“仁义”的原则去办事,感情用事只会陷于迷惑之中。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对呀!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即使粮食很多,我能够吃得着吗?”
【评析】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子路无宿诺。
【译文】孔子说:“根据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诉讼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没有说话不算数的时候。
【评析】仲由为什么能以“片言”而“折狱”呢?历来有这样几种解释。一说子路明决,凭单方面的陈述就可以作出判断;二说子路为人忠信,人们都十分信服他,有了纠纷也从不在他面前讲假话,所以凭一面之词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说子路忠信,他所说的话没有半点虚假,所以只听一面之词,就可以断定案件。但无论是哪种解释,都可以证明子路在刑狱方面是有一定才干的。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一样(没有什么高明之处)。一定要使诉讼的事件完全消灭才好。”
【评析】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强调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觉得之所以有诉讼案件发生,是因为民风还没有归于淳厚,而民风没有归于淳厚,又是因为教化没有大行于世。在孔子看来,明察善断固然重要,但通过教化减少诉讼才是使社会达到和谐的最重要途径。古代的士大夫做官后,一般都很重视教化,并希望通过教化实现社会治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