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分析
2022-12-16张囡囡淄博市文化馆
张囡囡 淄博市文化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不断丰富。其中基层群众文化舞蹈是民众精神娱乐的主要方式,受到了大众的热烈欢迎。这一文化形式的出现,不仅能丰富群众生活,还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作用。但在基层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过程中,群众地位不突出、舞蹈形式和舞蹈内容不新颖、舞蹈创作不专业等问题日渐显著。基于此,在今后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工作中,相关部门需要从主体地位、舞蹈形式、舞蹈内容、专业人才等方面加强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引导工作,为群众提供更丰富的舞蹈文化内容,充实群众的业余生活。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大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各项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人们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开始追求基础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对精神文化生活进行探索的过程中,舞蹈作为群众表情达意的重要形式,逐渐成为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蹈创作、舞蹈表演,群众不仅能强身健体,排解生活压力,还能升华思想,激扬精神。当前阶段,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得到了广泛宣传。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中仍有许多待完善之处。基于此,现从基层群众需求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重要性
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
我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基层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许多文化元素,包括文化习惯、民俗舞蹈等。如今,基层群众在舞蹈创作过程中,需要以这些文化元素为创作源泉,推动舞蹈形式和舞蹈内容不断创新。与此同时,我国各地的文化元素不尽相同,在如今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多种文化元素的交融与碰撞为舞蹈创作带来了新鲜元素,于是舞蹈成为新时代直接传播文化的载体,并受到广泛推广。由上可知,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
有利于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创作与文化生活,为此提出了许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鼓励政策,其中就包括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国家鼓励、支持、引导此项文化形式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人们拥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如今,在舞蹈创作的加持下,基层群众的生活质量大大提升。现如今,群众组队进行舞蹈文娱活动的例子在社区的公园、广场等地随处可见,欢声笑语的背后昭示着群众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同时,在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对舞蹈产生兴趣,许多青少年、“宝妈”、留守老人等群体也开始集中到一起,开展舞蹈创作和表演活动,这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1]。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更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底蕴支撑。在国家文化体系中,构建和谐社会与开展文化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可以说,文化工作的开展能有效加快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当前开展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重视群众文化素养的培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通过舞蹈创编的形式呈现出来,并引导群众学习和推广,这一过程也是推动基层文化建设的过程。同时,群众在自编自创舞蹈时,也会将本地的民俗风情、文化特色等融入舞蹈动作中,如此能极大丰富舞蹈文化内涵,有利于民众通过舞蹈实现情感沟通,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
基层群众文化舞蹈特点
娱乐性
在基层群众文化舞蹈特点中,娱乐性最为明显。由于这一舞蹈创作的主体是群众,服务的对象也是群众,因此群众的喜好和兴趣是舞蹈创作的灵感源泉。而且大多时候,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并不是为了创作而创作的,而是基层群众在茶余饭后、强身健体之余进行的创作,其在动作创编、内容填充上以娱乐性为主,专业性有所欠缺。这一点从舞蹈类型的单一化、舞蹈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中便可看出,因此可以说,基层群众所创编的舞蹈娱乐性较强。
开放性
开放性也是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显著特点。由于这一舞蹈形式是群众自发组织的娱乐性舞蹈形式,且活动场所多为公园、广场等视野开阔、场地充足的区域,区域内其他散步的群众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舞蹈内容,因此体现出开放性的特征。同时从舞蹈类型上看,其多以简单的肢体伸展、踢腿、旋转动作为主,形式较为简单,不同年龄阶段的群众都能参与。而且其分布广泛,线上线下都能浏览学习,深受各地群众欢迎。由此也可看出其开放性。
自由性
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除了具有娱乐性、开放性之外,自由性也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基于这一特征,群众文化舞蹈的动作设计可以灵活调整,同一首背景音乐可以创编多套舞蹈动作,同一套舞蹈动作也可套用不同的背景音乐,这一特征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儿童群体或老年群体而言具有辅助学习的作用。基于这一特征,此类特殊群体能够选择自己喜爱的背景音乐反复练习舞蹈动作,也可根据身体状况创编舞蹈动作。上述内容均体现出群众文化舞蹈的自由性[2]。
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现状
基层群众主体地位有待明确
当前,虽然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基层群众的主体地位却尚未得到进一步明确。具体来看,文化相关部门一直对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持中立态度,并未给群众配备专业舞蹈教师,也未定期查看群众的舞蹈创作成效,如此使得群众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不够深入,进而导致群众主体地位被忽略的问题较为明显。同时,现阶段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进程缓慢,创作人员的思想不够活跃,这会给大众带来一种群众舞蹈创作不够专业的片面感受,进而使人们降低对此类群众文化形式的重视程度,不利于基层群众主体地位的确立。
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宣传不够
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完成后,不仅需要在人民群众中流传,还需要传播到社区、学校、机构等单位中,共筑良好的社会文化风气。但在实际中发现,当前部分基层地区对群众文化舞蹈宣传的重视程度较低,在宣传与推广中采用的手段较为传统,这极大地限制了此项内容的推广。首先,基层群众舞蹈宣传多以言传身教为主,较少采用视频录制、新媒体讲授等形式来宣传,致使此类舞蹈内容传播的范围受到了限制。其次,相关文化部门片面地认为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只是群众茶余饭后的消遣,不足以扩展到其他地区,因此在官方媒体的宣传助力中发力较少,故而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削弱了基层群众舞蹈的宣传效果。
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形式较单一
由于基层群众对舞蹈的认知仅停留在跟练阶段,在舞蹈创作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创作经验较为浅薄,因此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体现出形式单一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编多以朗朗上口的口水歌为背景音乐来创作,简单的歌词、节奏性强的旋律都能为群众创编舞蹈动作提供灵感。但可以发现,一套完整的舞蹈动作往往能套用到不同类型的音乐中,因此特色不够鲜明。而且从舞蹈类型上看,其多以简单的伸展运动、旋转运动为主,属于体操类、健美操类的舞蹈形式,而对民族舞、爵士舞等舞蹈类型的创作较少,体现出舞蹈创作形式的单一性[3]。
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主体不够专业
从基层群众文化舞蹈的实际创作特点来看,多数群众在舞蹈创作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灵活性,如此虽然有利于宣传与推广,但从舞蹈的专业性角度来看,却存在一定的业余性,对于需要强身健体的群众而言,其将难以发挥正向效用。究其原因,主要与基层缺乏专业人才有关。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优秀群众文化工作者往往都被调到城市,而留下的一些经验丰富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年龄较大,无法指导群众开展舞蹈创作;虽然还有一些刚从高校毕业的艺术人才,理论经验丰富,但其实践经验不足,无法迅速融入基层文化指导工作中。综上,基层专业人才的缺乏使得舞蹈创作的难度较大。
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内容不够新颖
基层群众文化舞蹈是当前深受大众欢迎的一种文化活动形式。这一舞蹈形式以自由度高、灵活度强、简单易学的特点深入人心,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从专业性角度分析可发现,群众文化舞蹈内容的创新度不强。主要表现为,每个舞蹈作品中的动作元素都大同小异,同质化较为严重。具体来看,由于舞蹈创作者大多是基层业余爱好者和普通群众,缺乏舞蹈专业知识,在设计动作时大多参考的是其他地方的舞蹈动作或网上的通用动作,因此所呈现出的舞蹈形式十分相似,新颖度有所欠缺。而且,在基层群众舞蹈创作过程中,舞蹈内容过于形式化,缺乏新意。总之,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内容缺少独特性和创新性。
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实践路径
确立群众文化主体地位
基层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主体是群众,确立群众在舞蹈创作中的地位对今后的舞蹈宣传与推广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一方面文化部门需要转变群众的舞蹈创作理念,有意识地运用思想教育、座谈交流、集中讲座等活动形式培养群众舞蹈创作主体意识,引导其正视自身的文化主体地位;或者定期组织群众到其他地方开展舞蹈联谊会,学习其他地方的舞蹈创作理念,从而摆正创作思想。另一方面,文化部门还可以专门聘请舞蹈教师对群众开展舞蹈教学,定期为群众举办主题教学活动,开展“新媒体+舞蹈教学”创作活动等,鼓励有创新思维的群众积极表达自身看法,以此体现群众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地位[4]。
加大群众舞蹈推广力度
加大基层群众舞蹈宣传力度是有效传播基层群众优秀舞蹈文化的重要手段,目的是让社会大众都能感受到文化氛围的浓厚与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在具体实施时,一方面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助力群众开展舞蹈创作,如相关文化部门可以将群众创编的舞蹈录制成视频或以直播的形式进行推广,鼓励在线浏览的观众点赞、转发与学习,以此达到推广群众舞蹈的目的;另一方面,相关文化工作部门还可以以官方媒体、公众号、微博推广或推送消息等形式宣传基层群众的舞蹈作品,以此增强作品的权威性,吸引广大社会群众的关注,达到理想的舞蹈推广效果。
丰富群众舞蹈创作形式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形式可以向正规化、统一化方向发展。具体来讲,一方面可以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为依据,将民族文化、风俗人情、社会习惯等文化元素以不同形式融入舞蹈创作中,比如将民族地区的骑马、摔跤等风俗习惯以动作的形式创编到群众舞蹈中,丰富舞蹈动作类型;另一方面,相关文化部门还可邀请一些专业的舞蹈教师对群众进行动作指导与教学,适当增加一些民族舞、爵士舞等舞蹈类型,以此拓宽群众舞蹈的创作深度和创作广度。另外,从舞蹈的完成度上来看,还可增加一些三人同舞、多人合舞等形式,丰富舞蹈表现形式。
培养群众舞蹈专业人才
针对基层群众文化舞蹈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有必要加强对基层专业人才的培育。一方面,基层文化部门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专业性强、社会经验较丰富的舞蹈类人才到基层开展专职或兼职工作;同时在基层开展“以老带新”育人活动,如把刚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到工作经验丰富的文化工作者手下,锻炼其指导群众开展舞蹈创作的能力。另一方面,文化部门还可定期组织现有工作人员开展思想学习、技能培训等活动,比如每周开展一次信息技术学习活动,每周举办一次舞蹈专业知识讲座等。同时,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每年派遣优秀专业人才到外进修、学习,以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使其更好地为基层文化工作服务[5]。
贴近群众创编舞蹈内容
在开展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时需要准确分析舞蹈内容不够新颖的根本原因,以群众的兴趣和喜好为参考开展动作创编活动。比如,舞蹈创新动作的设计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进行分别规划,具体而言,针对儿童、青少年,可融入游戏化元素进行舞蹈动作设计;针对中老年群体,可融入一些难度逐渐增加的动作,以满足中老年群体强身健体的需求。只有这样,创作出的作品内容才会丰富,才能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群众的兴趣和锻炼需求。另外,背景音乐也是舞蹈创作中的重要元素。在进行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时,还应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在保留传统音乐特色的同时,适当融入一些现代感较强的音乐元素。
综上所述,基层群众文化舞蹈直接体现了大众的精神生活水平,对此类文化形式的挖掘和创新能进一步激发群众的新精神风貌和新文化需求。而且从研究中来看,虽然当前阶段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存在一定不足,但相信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和新颖,并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因此,相关部门需高度重视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紧跟时代发展趋势,结合基层群众文化舞蹈发展现状和文化元素,鼓励、引导民众大胆创新,创作出更多文化舞蹈作品,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