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卷26、27题风格之变引领融通教学再回归
2022-12-16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高级中学储天虎
◎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高级中学 储天虎
融通教学,即在历史学科内部打通必修和选择性必修的界限,实现融会贯通的教学。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就教学手段或教学过程而言,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有意识地围绕知识的融会贯通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是就教学目标而言,即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实现对必备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式理解和把握,有利于历史学科关键能力的习得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应该说,融通教学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色,在新课程和统编版历史教材实施后,更加成为老师们的共识。与以往浙江高考试题相比,2022年6月卷第26、27题的命题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一线教师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必修与选修的融通考查:浙江卷26、27题风格之变
浙江卷26、27题是在学考、选考同卷时代(2016年至2019年),为了区分学考题和选考题的需要而设置的。此间,选考学生除了要完成70分的学考题之外,还需完成30分的选考加试题(分别为选择题5道,非选题2道)。因为26、27这两道试题是学考和选考考生必做的非选择题,目标是为了检测学业水平质量,所以无论在考查的内容,还是在考查的难度上,都以切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要求为主。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是必修内容,决定着这两道非选择题只能将命题范围锁定在必修教材,不可越雷池半步。浙江选考历史2016年10月卷、2017年4月卷、2017年11月卷、2018年4月卷、2018年11月卷和2019年4月卷都体现了这种风格。
自2020年开始,浙江省实行学考、选考卷分离,即学考一份试卷,选考一份试卷,不再采用学考70分+选考加试30分的试卷结构。选考卷的题量与分值设置均发生了明显变化。选择题由原来的30道总分60分,减为25道总分50分;非选择题由原来的4道总分40分,变为4道总分50分。选择题减去了专门的“加试题”5道,非选择题的主要变化在第28、29题,由原来的每题两则材料两个问题总分各10分,变为三则材料三个问题总分各15分。也就是说,这轮高考命题的调整,主要体现在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最后两道试题上面,第26、27题无论在分值设置,还是在考查内容、范围、难度上,都是以往考试风格的延续。
2022年6月浙江选考历史试题卷一出,第26、27题的风格变化明显,犹如一股新气息扑面而来,现简略选取如下(因主要变化在设问上,故略去材料)。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略)。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召开的这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的名称,说明陕甘宁边区在全国抗日根据地中的地位,请用关键词归纳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名称:洛川会议。地位:指挥中枢,总后方,抗日民主的模范区。作用:中流砥柱。
材料二(略)。
(2)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及其对“中国向何处去”时代之问的回答。“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乃势所必然”,结合延安整风运动的史实,从端正党内思想认识的角度予以扼要说明。(6分)
参考答案: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回答: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说明:纠正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使全党从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掌握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略)。
(1)阅读材料一,根据材料概括古希腊各城邦的关系,指出奥林匹亚遗址在当时所起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关系:彼此分立,又保持密切联系;有共同信仰,共同参加运动会。作用:古希腊圣地;体育竞技中心。
材料二(略)。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雅典城邦被排除于公民权之外的人员构成。雅典民主政治“无可逾越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体现在哪几个层面?(说明:只列关键词,无需展开)(4分)
参考答案:构成:妇女、奴隶、外邦移民(或“外邦人”)。层面:民主范围、民主性质、参政方式。
不难发现,与以往的选考试题相比,这两题不再是单纯考查必修知识点,而是对必修与选修知识点的融通考查。如26题在考查必修教材洛川会议、陕甘宁边区、毛泽东思想等知识点的同时,也考查了与之有明显衔接关联的选修教材延安整风运动。27题在考查必修教材雅典民主政治知识点的同时,也考查了与之关联密切的选修教材奥林匹亚遗址。试题的如是命制,不仅实现了对必修和选修知识点的融通考查,也无形之中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充分凸显了高考为国选才的价值和功能。
众所周知,2022年6月浙江历史选考试题卷是老教材高考的收官之卷,在高考试题的命制和对一线教学的引领方面,具有过渡性质的地位和作用。本卷26、27题释放出的信号,对新课程、新教材的一线教学带来了显见启示—融通教学势在必行。
二、融通教学:历史教师教学旨趣之回归
实际上,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基础学科,其本身的学科特点就决定了其应有的学科特色。换言之,不能做到对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就不可能形成对历史要义和精髓的理解,也就学不好历史学科。
然而,诚如上述所言,浙江学考选考同卷时代,命题者须考虑学考的要求,对试题的命制范围和难度均做谨慎处理。这样就逐渐形成了近几年浙江选考历史试卷的一大特点,即注重回归教材,总体难度不高。
可以说,非选择题的答案多来自教材原文。更为重要的是,试题答案大多来自某册教材某个特定的段落,虽然也有间杂其他教材的一句或几句话,但这不影响考生获得该题大多分数。另外,一个大题里分为若干个小题,一般情况下,同一个小题不太会既考必修又考选修。如浙江选考历史2020年1月卷28题第1、2小题均是对必修二相关内容的考查,第3小题是考生选择(二选一即可)答题的题目,如果是选择方向2进行答题的话,则全部为选修6的相关内容,只有选择方向1的时候,才会遇到必修1、必修3、选修4的综合考查。这样的高考试题一再出现,就给一线教师一个导向—“死抠教材”是应对选考复习的法宝。于是,所谓的融通教学便逐渐被束之高阁了。在高考指挥棒面前,历史教师心中的那种“融通”情怀显得苍然失色,在日常教学中作为历史老师那种特有的存在感也消去许多。
新课程的目标之一,便是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时间、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换言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乃是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融通理解和把握。这就对融通教学提出了现实要求。2020年9月,浙江省高一年级开始实施新课程,使用统编版历史教材,要求一线教师积极开展融通教学。然而,由于与新课程匹配的高考试题还未面世,许多老师依然深受现行高考试题考查方向和要求的影响,在融通教学的道路上小心翼翼、步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一线教师尤其需要一针强心剂,坚定融通教学的信念。如前所述,2022年浙江高考6月卷第26、27题风格之变,可谓一场甘霖,使一线教师之前埋藏在心底的那份对于“融通”的追求和执着,重新被浇灌而激发生长起来。
三、必修与选必衔接:融通教学实施之主要路径
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怎样开展融通教学呢?实际上,无论是从新课程的设置、统编教材的编写,还是就最新高考命题的考查方向而言,都对一线教师实施融通教学的路径提出了指引,即打通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界限,重点推进必修与选必教材知识点之间的融通教学。
必修与选必教材历史知识衔接点,类型主要有三种,即重复型、渗透型和延展型。对不同类型的历史知识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若以今年高考浙江卷26、27题的考查风格为导向,笔者认为要严格关注必修与选必的渗透型知识点之间的融通教学。一般而言,渗透型衔接知识点在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中都有呈现,而且呈现方式都很简略,仅靠某一教材中的简略表述是很难对其有全面和深入的理解的。今年高考26题对20世纪40年代“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之问的考查,就涉及到抗日战争(必修1)、毛泽东思想(必修3)和延安整风运动(选修4)等知识点,即属这种类型。
对于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渗透型知识点之间的融通教学,教师要适当铺垫知识,指导学生运用旧材料解决新问题。例如,针对统编历史教材“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就可以很好地运用这一策略。
在选择性必修教材中,这一知识点有正文呈现:“宋元时期,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了重大进步,海船载重量、抗沉性能明显提高,磁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使中国海船能够持续航行。”也有小字“史料阅读”(选自吴自牧《梦梁录》关于“海商之舰,大小不等”的阐述),以及“磁罗盘24位图”及相关文字说明。而在必修教材中,正文中仅有“造船技术也不断提高”这么一句话,但提供了三幅图,分别为“13世纪末14世纪初的新型航海图”“14世纪的星盘”和“明朝的罗盘”,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有正文段落,也有小字呈现)。不难发现,两本教材关于这一知识点的阐述都不是很详细,但相互渗透明显,具有很好的互补作用。因而,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采取知识铺垫的方式,即指导学生在用好选择性必修教材相关材料的同时,将必修教材中的相关材料拿过来作为新知学习的铺垫,从而在对材料的分析、解读中获得新认知。
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时,既运用了教材“史料阅读”的材料,又引用了选择性必修教材“磁罗盘24位图”和必修教材的“星盘”“罗盘”“新型航海图”等图片及相关文字材料。教材“史料阅读”材料如下:
“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中等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余者谓之‘钻风’,大小八橹或六橹,每船可载百余人。”
—吴自牧《梦梁录》
学生初读一遍这则史料之后,笔者简单介绍了一下《梦梁录》,指出该书是宋代吴自牧所著的笔记,是一本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是反映临安的城市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一部史籍。通过简介,学生大致了解了这则史料的时代背景,也会对我国宋代即有如此高超的造船工艺油然而生自豪之感。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造船工艺进步”的表现,笔者要求学生厘清材料是哪从几个方面阐述“海商之舰”造船工艺高超的。学生回答“大者”“中等”和“钻风”等三个方面。这种回答显然过于表面,但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深入材料进行仔细分析,得出浅显认识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于是,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材料的其他细节,如造船用料多少、桨橹多少、载人多少等。经过这番分析,学生认识到,造船工艺的进步与否可从船身大小、用料多少、运载量多少、桨橹的多少等方面加以考量。
造船工艺的进步与航海技术的进步不是一回事,然而却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应该说,没有造船工艺的提高,航海技术也很难有很大进步。但是,航海技术的进步还需从其他层面加以考量,例如怎样应对航行过程中遭遇的具体问题,如看不见海岸,迷失方向,怎样避免暴风骤雨,等等。这就需要考虑航向指引技术、航海图的绘制技术,以及气候水文知识的掌握等方面内容。为此,笔者引用了选择性必修教材“磁罗盘24位图”和必修教材的“星盘”“罗盘”“新型航海图”等图片,以及相关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航海技术的提高。
选择性必修教材上的“磁罗盘24位图”和必修教材上的“明朝的罗盘”,前者侧重阐述中国罗盘针定位方向的精准,这从它“采用24字方向法,每个字相当于15度,后来再加上两字之间的夹缝针,合共48向,每向精确到7.5度”可见一斑。而后者强调的是“中国的罗盘传入西方”,对他们航海技术的提高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14世纪的星盘”阐述的是另外一种测定方向的办法,即“通过测量太阳或北极星与地平线的夹角来确定方位”,是对中国罗盘的补充和发展,也是新航路得以开辟的重要技术条件。必修教材上的“新型航海图”以及“呈现海岸海域地貌,布满航海用的放射状罗盘方位线”,正是中国指南针和西方“星盘”等仪器应用于航海的重要成果。另外,必修教材还在正文部分明确指出,“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相信大地是球状的,有关季风和洋流等方面的地理知识日益丰富,懂得选择风向最有利的季节出海航行。”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比较和理解,学生认识到航海技术的进步可从指南针的应用和改进、航海图绘制的日渐完善、地理知识的丰富等方面加以思考。不难发现,学生在两本教材相关材料的汇合分析当中,形成了对“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进步”的新的认识,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得以提升的过程。
浙江依托老教材而命制的最后一套选考试卷,站在新老交替的分水岭之上,以两道非选择题命题风格的明显变化,给正在实施新课程和统编历史教材的一线教师带来了福音。老师们重新燃起了开展融通教学的斗志,也以这份高考真题的命题方向为导引,积极探索融通教学的路径和方式,定会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