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大运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预期影响研究

2022-12-16张诗雨黄沁宇宋昱

当代体育科技 2022年30期
关键词:大运会名城体育产业

张诗雨 黄沁宇 宋昱

(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上海 200438)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成都要提升城市能级,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创新体系,要以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牵引,以构建现代化产业基础为重点,强化区域经济中心功能和科技中心功能,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位势,发展能级和极核功能[1]。

为了第31 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顺利举办,成都投入巨大,仅用于场馆建设的资金就已经花费近200 亿元,总投资更是高达千亿资金。然而,即使投入高昂,回报却并不一定可观。2012 年深圳大运会财务收支及场馆建设审计结果公告显示:深圳大运会的直接经济亏损为127.79 亿元[2]。不过,亏损如此严重的大运会却仍然吸引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争相申请办赛,这表明除却表面的盈亏情况,大运会对于城市的经济影响还体现在方方面面。

1 成都承办大运会的目的分析

回顾过往我国举办的大型赛事,如北京奥运会、深圳大运会等,可以看到我国的一线城市也已通过国际重大赛事有力提高了在全球城市中的地位与影响力。20 世纪中后期,欧美多国的主要城市也曾出于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的目的,把城市体育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发展建设,并借由体育赛事活动打造国际体育名城,为城市注入活力,提升城市能级,改善城市功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国际化发展[3]。

2018 年成都提出要打造世界文化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举办国际知名赛事的直接目的是建设赛事名城,间接目的则是通过赛事大力弘扬成都本土文化,充分彰显成都独特的气质与魅力,建成旅游名城、文化名城,将成都打造为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都大运会就是促成成都跃进的重要契机[4]。

2 成都大运会对成都经济发展的影响

2.1 成都大运会对成都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能够促使当地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体育赛事对举办地经济产生影响的大致路径是——举办地政府用当地居民缴纳的税款作为资金筹备赛事,吸引体育爱好者与参与者在举办地消费,刺激当地市场,拉动GDP 的增长,提高举办地居民的收入水平[5],同时增加大量就业机会,使政府的税收收入增加,举办地的经济秩序走入良性循环。

大型体育赛事的筹办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涉及的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场馆、酒店餐饮、交通等各个领域,其中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是通过重大体育赛事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首先,基础设施本就是为保障当地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众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城市居民生存发展的一般物质条件。其次,在疫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赛事的成功举办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而游客在饮食、交通、住宿、景点、购物、娱乐等方面的消费都能够助力GDP增长。

2.2 成都大运会促进成都市产业结构优化转型,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

相比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多次承办各种综合性的大型赛事、国际会展活动以及大型节庆活动的一线城市,成都在大型节事活动方面的组织管理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对社会资源的统筹规划能力较低,并且在当今普遍追求国际化、现代化、科技化的时代潮流中仍然发展较为滞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外部动力还需进一步加强,而2022年的成都大运会恰好是一个绝佳的契机。

作为中国西部发展中心城市,成都当前的经济实力已相当可观,2021 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两万亿元,较上一年同比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6.3%。2021年成都市一、二、三产业分别占比2.93%、30.70%、66.38%,服务业在本就占据产业结构主要地位的同时还在不断增长。

自2017 年成都提出要建设运动成都、赛事名城的战略并逐步实施相应措施后,谋赛、营城、兴业、惠民的理念就贯彻如一,赛事的配套服务体系也逐步建立。通过大运会,成都能够大力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迈进,进一步释放市场潜力,不断挖掘新的机遇,为全市提供良好的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当前产业结构,促进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2.3 成都大运会助力成都城市品牌的打造,推动成都国际化、现代化发展

成都市借由大运会的举办,将原有的闲置空地进行改造和充分利用,增加了许多开敞空间和各式各样的运动场地及运动设施等。成都大运会从筹办之初至今,总共投入的项目额度高达约180亿元,改建了36个场馆,建设了13 个新场馆[6],推动了许多场馆提档升级,截止“十三五”末,成都一共建设了5万多个体育类场地,给予市民各式运动场所,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让市民能够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慢脚步,增加运动时间,强身健体,给予了市民更多休闲娱乐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市民幸福指数。

在政府宏观视角下,保质保量地统筹规划成都大运会,不仅是中国作为体育大国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更是刺激经济发展,推动体育行业更新,完善城市体育功能的重要契机。为此,早在2018年,成都市就编制完成了《成都市公共体育设施布局规划(2017—2035)及实施计划》,对标广州、曼彻斯特等著名的体育城市,根据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与体育产业发展特色城市的体育发展目标,规划构建了“四级三类”公共体育设施体系[7]。

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成都已然焕发了新的色彩。提到成都,人们一般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美食、熊猫、春熙路,成都已然成为脍炙人口的网红旅游城市。然而大家口中“少不入蜀,老不出川”的康养休闲模式虽然给成都贴上了闲适宜居的标签,但也带来一丝慵懒懈怠的属性。近年来政府对于赛事名城的努力建设,旨在重塑成都品牌,这不仅仅是在体育强国与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挖掘新的生活方式与经济增长点,更是把体育运动中抗挫、积极、成长的竞攀精神注入到成都品牌中。正如这次大运会成都所提出的口号“成都,与青春拥抱”,这座有着两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拥抱的不只是年轻人和新兴的各类产业,更是新时代更多元化的可能性。

运动成都的建设确实给成都注入了新的活力,成都长期坚持举办的非遗文化节、武侯祠庙会等城市文化品牌活动一直展现着成都儒雅随和,既复古又新潮的时尚范儿。如今日益凸显的体育风尚形成了新的风格,体育运动已经逐渐深入成都市民的生活,表达着人们在全民健身背景下对于健康、休闲娱乐的新的诉求,有效地打造了成都独特的体育品味。

2.4 成都大运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成都市“十四五”世界赛事名城建设规划》提出,要在2025年建成世界赛事名城,让成都的体育产业发展到全国比较领先的水平,同时打造国际一流的赛事体系,积极培育本土的特色品牌赛事,申办筹备更多顶尖赛事,争取每年举办至少50场全球性或全国性的赛事,结合当前成都已经成功申办的五项大型赛事,拉动相关产业经济增长300亿元[8]。

成都大运会促进“旅游+体育”。旅游很难解决自身两个问题:淡季的客流量与回头客,而体育恰好可以增加旅游体验感和趣味性,增加旅游产业附加值。为推进运动+文旅产业的发展,成都制定出台了《成都市旅游运动产业精准支持行动计划》等产业扶持政策,目前,成都彭州市龙门山湔江河谷生态旅游区、李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功能区、成都东郊记忆艺术区等15个旅游运动产业功能区建设初步成型,产业影响力和要素集成效应逐渐显现。

成都大运会践行“科技+体育”,借助航天科技,文昌发射基地提供了“大运号”为成都大运会的生态检测、智慧赛事建设保驾护航,提供的卫星数据资源与应用服务,既保障了大运会的安全系数,又为体育产业与科技方面制造了融合发展的机会与可能性。

成都大运会强调“数字+体育”。成都大运会的赞助商伙伴们积极助力成都大运会的开展,展现了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魅力,中国电信以5G应用助力智慧蓉城建设,中国铁塔充分发挥高点监控、数据共享的优势,保障成都大运会电力安全,与多种产业密切合作,协助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成数字产业集聚效应。

2.5 成都大运会能够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拉动体育消费增长

从2015年,成都的体育产业收入不足400亿元,到2020 年成都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800 亿元,位居全国第五,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的1.52%,人均体育消费支出2430元。成都政府出台《成都市体育产业振兴发展方案》《成都市建设世界赛事名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持续刺激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供给更丰富、更高层次的体育产品与服务。

得益于成都大运会的举办与国际赛事名城的建设,2021 年3 月,成都市发布“成都体育消费新场景100+”榜单,向体育迷推荐了城市公园、工厂文创、美丽乡村等100多个体育消费场景,加强了体育与其他产业的交流合作,促使其融合发展。成都还积极推广、大力扶持全民健身,广泛开展体育强国、全民健身主题的相关活动,基本实现了“一区一品牌”“一协会一品牌”,做到了“年年有主题、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所以在全国的体育公司普遍受到疫情影响业绩下滑的时候,成都的体育产业反而呈现上涨趋势。

成都市还规划2025年培育3个以上的本土体育上市公司,打造10 个以上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单位、项目)和20个省级、50个市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全市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1500亿元。

3 通过成都大运会对成都建设赛事名城的优化建议

3.1 调查研究年轻人喜好,推陈出新,提供更有吸引力的产品

虽然目前成都大运会与成都文创等已经开展了一些合作,但形式仍然相对传统和陈旧,成都大运会的目标群体是年轻人,现阶段则主要为Z世代,成都大运会应当积极调查研究年轻人的偏好类型,并有针对性地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既提高人们对大运会的关注度、参与度,也采用多种方式提升大运会的经济效益。比如,当下盲盒经济很火爆,成都大运会可以与盲盒公司进行合作,推出新颖的盲盒周边,为原有的周边类型提供新思路。

3.2 加强人才引进与梯队培养,提高赛事承办能力

2019 年,举办的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暨“三大赛事”动员大会中提出,要瞄准国际重大赛事,以赛为媒、连接世界,全面实施体育场馆设施补短板工程、品牌赛事引进培育工程、职业体育繁荣振兴工程、休闲运动产业发展工程和体育人才培养工程,其中体育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环[9]。

成都在赛事管理方面的供需结构不平衡,专业人才与公司都比较稀缺,办赛能力还有很大上升空间。政府应给予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加入赛事等大型活动的运营队伍中,并从每次的赛事筹办与活动筹备中汲取经验教训,开展相关课程、专家评析研讨会、对外交流考察活动等,不断学习,巩固办赛的技术、方法等,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建设世界赛事名城需要顶尖运动员的榜样作用,成都应当注重对运动员群体的人才培养。例如,2019年获得象棋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个人大满贯的郑惟桐就充分发挥了顶尖运动员效应,对成都象棋的发展以及“棋城”的建设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市民对于成都体育的自豪感与荣誉感,提高了人们对体育的关注度、重视度与参与度,更有利于成都体育产业的发展。

成都政府应当积极创新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体教融合,从学生出发,通过教育建立人才队伍,培养以人才助推赛事名城建设的意识,通过比赛活动吸引人才来加入赛事名城的建设团队中,推动成都赛事承办常态化,使体育赛事成为成都服务业中的核心竞争力。

3.3 大力发展“体育+科技”,推动健身产业科学化发展

通常举办综合性大型赛事后,场馆闲置与维护费用都会产生很大的资源浪费,但由于成都大运会的场馆大多建立在大学校园内部,对于大学而言,这既是非常实用的体育场地,又是具有高度纪念意义与文化精神价值的大运遗产,所以相比于很多以往的赛事而言,场馆的利用率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此外,为了更高质量地发展体育产业,还应当加强场馆的智能化运用,让人们在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科学健身,提高运动效率的同时,也降低运动风险,在大学里的场馆中进行智能场馆打造,还能够从青年群体开始塑造专业化、科学化运动的意识,并逐步向社会传递科学运动的理念,倒逼市场进行改善,从而提供更高质量的体育服务,让民众的身体健康与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过程中。

3.4 继续扩大赛事影响面,提高城市开放度

重大赛事是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国际认可度的重要窗口[10]。要好好把握这次赛事的机遇,加强对外交流,毫不保留地向全世界展现成都的活力、热情与友好,不但要邀请世界更好地了解成都,也要加大对外开放程度,积极走向世界,建设世界级现代城市,过去成都连续多年举办大型音乐活动“友城音乐节”,展开与世界多国多个地区友好城市的互动往来,如今也应借助五大顶尖赛事等大型活动,持续扩大成都的“朋友圈”,与更多国内外城市与地区结交友谊,进一步提高成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打造良好的成都品牌,促进跨地区的经济合作业务的开展。

4 结语

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历史性机遇下,成都正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发展引擎,构建具有成都特色,与成都的中心城市功能匹配,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体育赛事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成都大运会的筹备为成都的基础设施建设添砖加瓦,既推动了城市短期的经济增长,又通过对城市形象的打造,为成都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助力成都体育产业、相关产业向更高质量的供给能力迈进,还推动了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有助于带动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猜你喜欢

大运会名城体育产业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防护纺织名城”新名片
首届侨商经贸合作暨创新名城推介会在宁举行
体育产业之篮球
北威州名城名展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中国大学生体育群英谱
深圳大运会火炬
深圳大运会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