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生成及其价值意蕴
2022-12-16黄旭东冯游游
黄旭东 冯游游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括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①。这一慨括也被写入党的二十大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全新的“理论标识”和重大政治判断,表明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发展的崭新高度。关于这一新概括的相关议题,学术界已有许多阐释解读,本文仅就21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及其价值意蕴来谈谈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纪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曲折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诞生于19世纪中叶,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显著标志,至今已170余年。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马克思主义既是一种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实践运动,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解释世界的方法和工具,为人类社会走向消灭剥削、消灭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和社会主义现实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推进,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发展的动力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正确性的证实。社会主义运动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得到充分展现的时期;反之,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的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曲折艰难、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被遮蔽的时期。20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经历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知道,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和社会文化思潮虽然产生了重大影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但始终没有在西方国家取得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1871年巴黎公社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实践运动的第一次尝试,巴黎公社最后以失败告终,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最终没能真正成为一种国家制度。对此,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有过深刻的总结分析。此后,在西方,虽然资本主义没有像马克思预测的那样发展:走向崩溃,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灾难和危机的分析对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现实仍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发展是资本主义“无奈地”吸收社会主义原则“自我救赎”的结果。
在东方,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证明了马克思关于东方落后国家超越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设想的正确性,马克思主义成为最有影响的思想体系。1917年,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第一次重大“证实”。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进入到了列宁主义阶段,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发展到多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加确证了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运动的真理性,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道路。在东欧,波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等8个国家先后建立社会主义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亚洲的朝鲜、越南、老挝、蒙古,美洲的古巴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政权,世界上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政党组织和党员人数越来越多。在20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迎来了发展的高峰。
对资本主义的命运与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有“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经典论断,“两个必然”是历史发展的最终走向,揭示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两个决不会”是历史发展的现实展开,揭示的是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历史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论断的真理性。在20世纪末,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发展遭受了重大挫折,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相继瓦解,社会主义事业跌入低谷,“社会主义国家数量,由原先的15个锐减至5个;各国共产党组织和党员人数大幅下降,世界原有的180多个共产党减至130个,除中国共产党以外的世界各国共产党人数,由原来的4400余万骤减至1000余万。”③马克思主义受到了普遍怀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资本主义宣布“不战而胜”“历史终结”“社会主义失败”。在历史发展的紧要关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异军突起,在逆境中迅速发展,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奇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被中国共产党人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不仅没有像国外一些学者预测的那样被送进“历史博物馆”,反而浴火重生,焕发生机,走上复兴之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向21世纪
“21世纪的世界是质疑资本主义制度是否存续的时代,是全球性制度变革的时代,是两种制度共处、竞争的新阶段。”④尽管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仍然是“资强社弱”,世界上发达国家大多是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国家举步维艰,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仍然穿透历史显示出它的现实性。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在世界的大流行,表明资本主义的自我治疗、自我完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危机和矛盾,资本主义的病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埃里克·霍布斯鲍姆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的研究认为,“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全球化的资本主义世界在一些关键的方面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预见的世界极为相似。”⑤吉登斯也认为,“马克思有关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许多论述仍然是正确的”⑥。当今世界仍然处在马克思所指明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
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政权都不是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等著作中所设计的社会主义的一般模式建立的,而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特殊道路的社会主义,是有待于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的社会主义。这两种社会主义是不同的,前一种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代替物出现的,它是对资本主义的整体代替,社会主义的诞生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的灭亡,“从理论上讲不会存在一国或几国社会主义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对抗的问题”⑦;后一种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同一历史时空中竞争对立、共存发展,直至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因此,后者首先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吸收“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就”的问题。忽视这一客观事实,将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混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一般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有可能遭受重大挫折。对此,20 世纪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都予以了充分证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正是我们党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现的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邓小平说,我们要发展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⑧,“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⑨。邓小平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和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中描述的一般的社会主义区别开来。改革开放后,我们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上。经过40多年的不懈奋斗,这条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创造了中国奇迹,解决了落后国家在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后如何成功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破除了20世纪下半叶在西方世界普遍流行的“历史终结论”,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新回到了发展的新起点上,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对中国道路成功的“秘诀”进行了总结。这些“秘诀”主要有: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根本政党制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所有制、市场经济、基本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与时俱进。具体而言:在所有制方面,中国不允许全面私有化,但把非公有制纳入社会主义所有制范畴,实行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收入分配方面,中国不允许资本剥削制度,但承认资本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资源配置方面,中国不允许完全的市场化,而是把市场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既采用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又强调政府调节和干预,实现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不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政治,不搞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权分立”,而是建设包括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社会民主、基层民主、公民民主等民主政治全部要素的完整制度链条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意识形态方面,中国提倡“百家争鸣”,允许不同思想流派的存在,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等。⑩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基本原则,又不作僵化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全面的、整体的。中国道路创造的中国奇迹深刻地诠释了习近平的重要论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推向了21 世纪。
(三) 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
伟大的理论家和伟大的理论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之所以伟大、永恒,不是因为高深,不是因为它能穷尽真理,而是因为它一直活着,能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伟大的理论家和伟大的理论。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⑫“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⑬今天的俄罗斯、东欧各国都掀起了重新反思和肯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潮。即使在西方,马克思仍然是大多数人公认的“千年思想家”。在英、法、德、美等主要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仍然是热点,《资本论》一直是欧洲国家的畅销书。在20 世纪末21 世纪初,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广播公司(BBC) 等在全球多次评选“千年思想家”“千年伟人”“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多次位列第一。⑭
20 世纪世界最有名的三大哲学家、思想家萨特、德里达、海德格尔尽管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不尽相同,但他们都对马克思给予了高度评价。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说: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它是不可超越的,因为产生它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我们的思想不管怎样,都只能在这种土壤生成”⑮。后现代主义大师德里达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命运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他在《马克思的幽灵》中说:“马克思主义在今天没有现实的存在,没有肉身的存在,而是作为幽灵般的存在。但这种幽灵般的存在非常重要,必须有对马克思主义的记忆,必须不断地重读马克思的著作,因为没有马克思就没有未来”⑯。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说:“马克思在体会到异化的时候,是深入到历史本质当中的那一度去的,因此马克思的历史学比其余的来得优越,据我看来,胡塞尔的现象学没有,萨特的存在主义也没有达到那一度,只有达到了那一度,才可能有资格和马克思对话”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创造的伟大奇迹,中华民族走上“强起来”的民族复兴之路,回答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没有解决的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立以后究竟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为人类文明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开辟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新样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现实性的生机活力,成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二、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生成
(一)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理论形态的呈现
马克思、恩格斯既是理论家又是革命家,他们创立的理论既有科学向度又有实践向度,实践向度是马克思主义更强调的向度。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理论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解释世界,而且是为了更好地改变世界。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说的那样,“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⑱。经典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东西方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走向:一种是试图通过理论资源的挖掘发展马克思主义,一种是在坚信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主义现实运动发展马克思主义。前一种走向主要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学者或流派,试图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的挖掘,进一步批判资本主义或为资本主义辩护,为人类未来发展寻找方向、贡献知识解释体系,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思潮。在马克思主义横跨三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各个国家、各种流派的马克思主义。后一种走向主要指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体理论建构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探寻,以俄国和中国为代表。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其理论形态高度统一,都是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在不同阶段的创新理论,一般以党的领导人命名,如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等。
无论从学术思想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理论形态的角度看,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不同阶段、不同流派的划分都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如,从学术思想史上有学者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界定为20 世纪20 年代至60 年代间发展于西方、与列宁主义有不同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以将其和其他国外马克思主义区别开来。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被确立为国家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研究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学派,但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理论形态就是以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名字或党的理论创新不同时代特点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对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我们不可能作流派的划分,但是我们可以从时间维度划分或命名,“当代马克思主义”就是时间维度的一个称谓。
习近平多次指出,我们认识事物、看待事物要有大历史观。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我们可以以“世纪”为标尺,从整体的视角,凝练代表一个“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世纪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树立标杆、指明方向。显然,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不能以“世纪马克思主义”命名,因为这些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不管多么深刻,都没有在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中找到安放的“肉体”,没有上升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探索与实践推进的协同发展,都不过是像马克思论述的那样以“幽灵”的形式存在,它们都不可能超越地域性存在走向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世界历史性存在,成为普遍性的世界理论。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形态才能担当这一重任。
20 世纪,以列宁主义为主要理论形态的苏俄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主要形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都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创新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的理论,“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开启了资本主义世界历史与社会主义世界历史共存的新阶段”⑲,以社会主义的现实运动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影响。但由于列宁的过早去世,斯大林对列宁主义未能坚持,而是将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成为一种僵化的体制,特别是苏共后来的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放弃和背叛,导致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列宁主义未能以20 世纪马克思主义命名。毛泽东、邓小平对20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作出了卓越贡献,“但客观地说,不管是毛泽东思想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聚焦和解决的是中国问题,首要的贡献在中国,相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来说,还称不上一种普遍性的世界理论。”⑳
(二)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发展的原创性贡献
从大历史的视野,以“世纪”为尺度命名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创造,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原创性贡献。这既需要理论创新的勇气,更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自信。
2015 年1 月23 日,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第一次明确提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在2015 年12 月11日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明确提出“发展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论断;2016 年5 月17 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21 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代之以“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新表述。此后,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到“21 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并且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同一意义上使用,如2021 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表述为“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2021 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2 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写入了新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以上说明,在我们党的相关文献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被表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把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表述为“世纪马克思主义”在我们党的正式文献里是第一次,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也是第一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好理解。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当代”作为一个时间概念,一般指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以后的时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不同时代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产生的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不论从理论建构还是实践成效看,都站在了他们所处时代的高度。尽管如此,在我们党以往的正式文献中,并没有对我们党的这些创新理论予以“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表述。这与当时中国的历史方位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格局有关,我们党在这些阶段的创新理论,主要着眼于中国实际,立足于解决中国问题,更多地呈现出地域性、民族性、特殊性。
只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再次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中国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才能从理论、实践上获得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成的规定性,呈现出世界性、人类性、普遍性。“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的”字的区别,“习近平总书记在历次重要讲话中省略‘中国的’这三字不是疏忽,更不是无意之举,而是着眼于更高的理论站位,蕴含着深意。”㉑如果说“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还包含没有“肉身”的马克思主义,那么“世纪马克思主义”则一定是诞生于“实存”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之中的有“肉身”的马克思主义,这个“肉身”必须以实体存在且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实践、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样本。
(三) 准确把握21 世纪马克思主义需要澄清的一些概念
从理论研究的视角准确把握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需要厘清一些概念。从空间维度,马克思主义概念群有“马克思主义”“世界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概念群的元概念,是各种马克思主义概念“原起”的规定。“世界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经典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发展的各种形态、流派,它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从时间维度,马克思主义概念群有“19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它包含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三个世纪以来在世界发展的各种形态、流派。从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维度,我们有“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总称,它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等方方面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主要指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它一般和“当代马克思主义”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创立和形成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当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创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在欧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中心也在欧洲,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走向科学,巴黎公社运动是社会主义现实运动的第一次尝试;20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在东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和研究的中心在俄国和中国,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创新,苏联、东欧和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实践创新;21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历史性地转移到中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21 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时代课题,对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为世界社会主义现实运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性指引,是21 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旗帜和标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命名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体现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逻辑。
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生成的价值意蕴
(一)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以“世纪”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必定是推动马克思主义重大发展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代表,是体现“世纪”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不是“幽灵”般的存在,而是现实的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世界最大样本,发展了中国道路、创造了中国奇迹、产生了中国理论、引领了中国话语,实现了中国样本从地域性存在到世界性存在、从“最大”到“最伟大”的历史性变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世界影响,体现了21 世纪的时代精神。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明确内涵、逻辑结构完整的原创性概念,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和理解。首先,它是马克思主义,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原则;其次,它是与中国现代化道路直接相关的概念,是对中国创造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解释体系;第三,它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心历史性地转移到当代中国后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它占据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制高点;第四,它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它既要解决中国的问题,又要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实现了中国价值向人类价值的跃升;第五,它是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它为21 世纪解释世界贡献知识的原理体系,是“学术中国”“理论中国”构建的标志性理论。㉒
(二)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两个大局”,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样的历史时期,我们所处的国内外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如何推动新理论和新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20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理论来指导。
伟大的理论来源于对实践的把握,正确的实践需要理论的有力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既是理论的发展,也是实践的发展,是思想观念与具体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践融合统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逻辑严密、体系完整,它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集中体现为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概括阐述㉓,其中“十个明确”侧重理论层面,“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侧重实践层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特征,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全面的、系统的。具体体现为: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论断;创造性地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重大判断;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创造性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造性地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创造性地提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创造性地提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等等。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三)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需要本土化、民族化,也需要世界化。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时间向度和空间向度的统一,时间向度表明它是当代的也是未来的,空间向度表明它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既要立足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与面临的问题,也要立足世界发展的现实逻辑与面临的问题,对21 世纪世界发展面临的问题给出合理解释,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获得世界历史意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世界化,也即是说,21 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继续“化中国”,也需要中国马克思主义“化世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个领域都提出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的新观点,以“世纪”为尺度命名马克思主义就是一个标志性、引领性的新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大贡献。作为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其理论立意高远,思想深邃,既要回答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的新问题,又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人类之问。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发展观上,提倡共同发展、互利共赢,反对“优先发展”;在治理观上,提倡共商共建共享,反对国强必霸、恃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在文明观上,提倡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反对“西方中心论”“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在安全观上,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反对“零和博弈”;在国际秩序观上,提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生态观上,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色发展,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和损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式;等等。这一系列观点和中国方案创新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思想,是对资本主义文明支配下人类存在方式的革命,代表了一种对真正属人的生存状态的追求,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诠释了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
(四)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理论符号
从本质上说,人类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是认识世界,通过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再用知识去解释世界,从而实现改变世界的目的。解释世界的前提首先是认识世界,只有认识世界才会产生解释世界的理论,因此,理论来源于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而改变世界的前提是解释世界,只有解释清楚世界,才能对时代和现实作出科学研判,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指导实践取得成功。任何理论都具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功能,理论只有在改变世界中发挥作用,才能获得其现实性。
很长一段时间,在解释世界的问题上,西方较东方、较中国有更大的话语权。韩震在《知识形态演进的历史逻辑》中指出:中西方有不同的学术传统,中国的知识形态是以经验为主,西方的知识形态是以原理为主,以经验为主的知识形态在解释世界问题上缺少普遍性,以原理为主的知识形态在解释世界问题上有更大的普遍性。㉕所以,在历史上,尽管中国的科技与经济在相当长的时期都处于世界最发达、最繁荣的水平上,但中国学术主要体现为经验总结,没有上升到原理,没有诞生现代意义上的科学。
近代以来,西方学术理论具有极大的话语权,而我国的学术理论却往往失语。“五四”运动之后,伴随“民主”与“科学”的兴起,西方的“德先生”与“赛先生”进入中国,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全盘否定,在学术上,我们沦为西方的“学徒”。㉖一百年来,我们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这更多的是从物质(经济)、精神(主要是意识形态) 的角度说的,精神深层的文化要实现强起来,还有一段距离。所以,习近平在强调“四个自信”时特别强调文化自信是更深层更基础的自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全方位地学习西方,当然也包括学习西方的学术思想与学术理论,中国学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与改革开放中国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相比、与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相比,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国学术并没有创造奇迹。40多年来,我们的学术仍处于西方学术的“学徒”状态,仍然没有走出阐释介绍西方理论、用西方理论解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材料充实验证西方理论的“路径依赖”。新时代以来,我们在学习西方理论的过程中,同时注重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但是时至今日,我们的“理论自我”仍然缺乏,依附于西方理论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因此,当代中国在学术上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需要从西方学术的“学徒”状态中走出,构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㉗,在知识生产上为世界作出贡献,让世界不仅知道“中国奇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也要知道“中国学术”“中国理论”。
习近平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是卓越的理论家,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就是具有中国风格、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理论主张,它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意识形态引领,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标杆,为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长期共存中发展自己,最后实现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注入了强大力量。同时,“21 世纪马克思主义”概念又具有学术史的重大意义,标志着我们党的创新理论走向了世界学术舞台,是中国话语走向世界的“理论符号”,是“学术中国”“理论中国”的生动展现,我们要把握好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㉘。21 世纪,中国成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理论高地,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光荣。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不是也不应该是21 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唯一阵地。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发展将以多姿多彩的民族形态展现,“我们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纪形态代替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态,否定或贬低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的意义;也不能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态消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纪形态,否定或贬低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人类意义”㉙。
注释:
①⑩㉔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 年11 月17 日。
②《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22 年10 月22 日通过), 《人民日报》 2022 年 10 月 27 日。
③⑭ 本书编写组:《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 年版,第196、197—198 页。
④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传(第4 版)》,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第486 页。
⑤ [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奇》,吕增奎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年版,第 5 页。
⑥ [英] 安东尼·吉登斯、克里斯多弗·皮尔森:《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新华出版社2001 年版,第 37 页。
⑦ 陈培永:《当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78 页。
⑧⑨ 《邓小平文选》 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73、373 页。
⑪㉓㉘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2022 年 10 月 26 日。
⑫⑬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 年5 月5 日。
⑮ [法]让—保罗·萨特:《辩证理性批判》 (上),林骧华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年版,第28 页。
⑯ [法]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债务国家、哀悼活动和新国际》,何一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 21 页。
⑰ 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卷,上海三联书店1996 年版,第383 页。
⑱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02 页。
⑲ 李健:《世界历史视野中的主体问题及其实践价值》,《贵州社会科学》2022 年第6 期。
⑳ 陈曙光: 《中国样本与21 世纪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 年第11 期。
㉑ 陈曙光:《“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几个元理论问题》,《江海学刊》2022 年第2 期。
㉒ 参见韩庆祥: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22 年第4 期。
㉕ 韩震:《知识形态演进的历史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21 年第6 期。
㉖㉗ 参见吴晓明:《论中国学术的自我主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年版,第1—35 页。
㉙ 何毅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学习时报》2018 年5 月18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