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性”的“温暖”
——项目活动模式下幼儿情感教育的选择与重构

2022-12-16郭芷璇

今天 2022年20期
关键词:生病理性阿姨

郭芷璇

(苏州市吴江区苏州湾实验幼儿园 江苏 苏州 215200)

情感教育是以情感为本体的教育,情感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最终归宿,是与认知教育相对又相融的教育概念。本文以理性的温暖为坐标,依托项目活动《回来吧,蒋阿姨》,不断选择与重构情感教育,立足情感本体,对其施以教育力量,探究个体在教育新氛围下的情感潜能,从而理性施教,温暖哺育。

1.关怀教育——理性温暖的起点

人是社会在一部分,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而独立生存。成长过程中,接纳自己、关爱他人、融入社会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标志。情感教育从“关怀”出发,踏上兼具理性与温暖的新征程。

1.1 去自我中心

步入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去自我中心”,逐渐学会区分主体与客体。而关注身边人正是幼儿在自我与世界、自我与他人之间建立相互联系的过程,也是幼儿情感发展的重要基石。

《回来吧,蒋阿姨》这一项目活动源于班级阿姨的突然请假,这对生活较为规律的孩子们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当生活环境开始发生变化时,孩子们开始自主地寻找变化产生的原因。阿姨因生病手术而请假其实是一件平凡小事,但幼儿在这一事件发生后表现出来的关注与关怀却不容忽视,因为幼儿主动关注身边人是“去自我中心”的重要表现之一。

1.2 积极的情感表达

幼儿从咿呀学语时就已经在练习着表达自己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能有效地利用情感表达处理身边的人际关系。

长时间的分离加重了幼儿对阿姨的思念,因此便借助视频通讯的方式与阿姨取得联络。“屏幕太小”、“信号不好”、“声音不清楚”、“视频拍不到人”诸多问题纷纷涌现,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孩子们,他们依旧热情地倾诉着思念。

阿姨没办法来到幼儿园,幼儿也没办法前往看望,幸好我们能借助多媒体来传情达意。这次和阿姨线上的视频通话将遥远的距离拉近了,让幼儿能更便捷地表达情感,也帮助他们在积极有效地情感表达中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1.3 情感具象化

人的本质是爱的相互存在,人的生活是与他人的相互交往构成的。关心他人,就是要求人们善于理解他人的处境、他人的情感和需要随时准备从道义上去支持别人,从行动上去关心帮助别人。

在和阿姨视频后了解到阿姨已经手术结束,孩子们看到阿姨的伤口很心疼,了解到阿姨的病情后便主动与父母一起查询病后注意事项,回到班级后有很多的嘱咐想要告诉阿姨。孩子们把了解到的注意点都记录在画纸上,编制成了一本小册子,让老师把这本小册子带给阿姨,希望阿姨能够快快从手术中恢复过来。

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更关注自己是否有接受抚爱和关心的需要,却很少在意他人也会有同样需求。“病后休养手册”凝聚了幼儿对阿姨的满满关怀,将关怀具象化,也正是在这一笔一画、一纸一情中,幼儿更加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

2.共情教育——理性温暖的内核

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促进亲社会行为的成熟,也促使他们能够无私地关爱和帮助任何处于困境中的人。教师在情感教育中应关注幼儿同理心的建立与培养。认识情绪是第一步,而后才能在共情时触碰理性温暖的内核。

蒋阿姨预约的手术时间将近,孩子们无意中了解到阿姨对于手术的害怕与畏惧,他们想要为阿姨加油打气,就像在他们受伤流血、哭泣流泪时安慰他们的阿姨一样。最终投票选定了“拍摄祝福视频”这一方式。每一句祝福与鼓励,都凝结着孩子们的爱,也映射着阿姨平常对他们的关心的爱护,相互的爱让视频显得格外动人。

孩子们听到了阿姨的“恐惧”,他们理解了阿姨的“恐惧”,从而想要缓解甚至消除阿姨的“恐惧”。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同理心定义为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也就是说同理心是人际沟通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孩子们能够对他人的情绪产生共鸣,并且做出积极的反应,看到他人的状态或者是困境,能够感同身受,能够切身体验到别人的情感,这便是“共情”。

3.劳动教育——理性温暖的外显化行为

外显化的劳动既是幼儿表达情感的一种途径,同时也促使幼儿在自我服务以及服务他人时,用理性的思考领会劳动者温暖的爱。

蒋阿姨预约好手术时间后就请假在家休息,这下我们班真正成为了“无阿姨班级”。尽管会有其他班级的阿姨来帮忙,但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老师和孩子们自己完成,于是在看到老师戴上发网、穿上围裙变身阿姨时,孩子们也跃跃欲试想要承担一些工作。在小朋友们各自确定分工后,我们就开始了大二班的“工作之旅”。切水果的小朋友带来了适合小孩用的安全刀;量体温的小朋友回家练习了数字写法,还专门去了解了“发热温度”的定义……孩子们为成为合格的“阿姨”做出了许多努力。

从最开始因为看到老师穿阿姨衣服的“奇怪模样”而发笑,到主动思考自己作为班级一份子可以为班级承担一些怎样的工作,最后在切身“工作”中体会到阿姨的辛苦,并开始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外显化和操作化的劳动,获得的不仅仅是物化的成果,还有潜在和内隐的品格。通过“代替阿姨劳动”,孩子逐步养成独立进餐、自主收拾碗筷、清洁等良好习惯,从而体会到父母阿姨及其他劳动人民的辛勤,在潜移默化中深化感恩之情。

4.感恩教育——理性温暖的映射

幼儿期是情感培养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情感的感染作用大,可塑性较强。理性温暖的情感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人格的形成,映射在个人品格上便是常怀感恩之心。

4.1 强化与模仿

学龄前儿童年龄较小,强化和模仿是道德培养的主要途径,因此榜样示范作用尤其重要。与蒋阿姨分离半个月后,孩子们偶然看到老师在制作送给阿姨的礼物,他们开始自发地用画笔记录下自己对阿姨的拳拳爱意,将关心与感谢倾注在自己笔下,将爱具体化,装订成一本充满爱意的《阿姨,我想对你说》。

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开始关注他人的情绪与状态,阿姨的离开与“生病”这一状态让他们产生了担心和想念的情绪,他们的想念需要通过活动里输出。教师的行为无疑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孩子们用画笔记录下自己对阿姨的拳拳爱意,将感恩与感谢倾注在自己笔下,将爱具体化,将情绪外显化。

4.2 教育情景化

阿姨手术后,孩子们一直策划着要去探望阿姨。“探望病人”这个情景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孩子们将生活中的“探病”经历迁移到此处,自然而然联想到要为生病的阿姨带去礼物,用来表达我们的祝福与感恩。因此教师便引导幼儿在班级“医院”这一角色区创设了“探望病人”这一情节,引导幼儿在情景化的情感教育中增长经验。

“我听了,就忘了;我看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水平与学习方式决定了其接受教育的偏向,即情境化教育优于单纯的口头说教。因此教育情景化是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幼儿才能真实地体会感恩。

5.生命教育——理性温暖的最终归宿

幼儿生命教育奠定了幼儿幸福愉悦的人生基础,是一种全人教育。情感教育究其根本关注的是理智而又温暖的人类个体,而关怀人类的最终归宿便是敬畏生命。

5.1 抓住契机,笑对生命

幼儿对于“生病”的理解便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这类学习是幼儿最擅长也是最适宜的,这决定着幼儿园的生命教育也应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在此类直接经验中进行体验式学习,抓住契机,以轻松又严肃的方式笑对生命。

他们对生病有恐惧、有好奇,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经验与猜想。而这些“猜想”大多是爸爸妈妈“言传身教”或是从“动画片”此类多媒体渠道得知的。家长们往往很忌讳和孩子谈论“生老病死”,总认为孩子“不懂”,孩子“还小”。但生命,是一切的基础,幼儿的生命是幼儿教育的原点。他的出生、长辈的衰老、亲近的人生病、乃至万物的死亡,都是最原始、最直接的生命教育的素材。

5.2 追根溯源,敬畏生命

幼儿对于“生病”的认知都还停留在表层,但其实深究下去,每一句都是我们公认的健康常识。健康教育是生命教育最重要的一环,不仅奠定了未来健康的基础,而且有益于今后生活、学习、工作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提高。

在了解到生病的痛苦后,孩子们又开始苦恼了——怎么样才能不生病呢?怎样才可以保持一个健康的体格?孩子们对于怎样远离疾病的理解是很单纯而又质朴的,他们的认知都还停留在表层,但其实深究下去都有其朴素的道理。追溯生病的缘由,是幼儿直面错误生活习惯的契机,同时也能促使幼儿在生活中践行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在这一行为下,幼儿对“生命”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懂得如何爱惜身体、敬畏生命。

本文以项目活动《回来吧,蒋阿姨》为蓝本,探讨关怀、共情、劳动、感恩以及生命五大范畴之于情感教育的价值,而这五者最终都落到理性又温暖的一个“爱”字。爱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情感,同时也时刻渗透在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大多数从出生便接收着来自家庭长辈无条件的爱,但因为教育的缺失以及引导者的缺位,导致部分幼儿无法正确地接受爱、回馈爱以及给予爱。因此幼儿园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一环,要学会让教育拥有温度,为爱提供一片沃土。

最后,祝愿每一位孩子都能坦荡地爱与被爱。

猜你喜欢

生病理性阿姨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我的“话痨”阿姨
预防做好 牛生病少
“牛人”钟点工王阿姨
“生病”的一天
生病的快乐
生病真难受
《老阿姨》剧照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