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在美术的殿堂快乐成长
2022-12-16周晓勇
周晓勇
(南通市如东县丰利镇石屏小学 江苏 如东 226400)
小学美术课堂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学科,起到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审美发展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习策略的运用,可以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收获快乐、收获成长。小学美术课堂中适合应用的教学策略有很多,比如情境教学、模仿创作、绘画接龙、主题鉴赏等等。教师在了解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学策略的作用,实现高效、趣味、丰富的美术教学。
1.情境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情境教学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的教学方式。在情境教学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教师展示的艺术作品与艺术氛围,能充分的调动起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提供基础。情境的营造往往需要借助多媒体手段与教师有感染力的语言,如此才能将学生引导进具有特定情感色彩的氛围内,以便于学生更好的体验艺术作品带来的感官冲击与情感冲击,助力学生的审美提升。
在进行小学美术《天然的纹理》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利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首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养成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的艺术创作,培养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上课前便给学生布置了收集羽毛、石头等观察素材的任务,然后在上课之初便道:“同学们带来了许多自己心爱的小物品,大家看到它们都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如果将你的眼睛蒙上,你能顺利的猜出它们是什么吗?”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猜物的游戏,增强学生对不同物品纹理的感受性。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放大生活中常见物品的纹理,让学生在现代手段的作用下,更直观的感受了自然之美,为接下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基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现实物品创设了一个充满体验感的氛围,提升了学生对不同物品纹理的感受性,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了成长。
2.模仿创作,训练学生的绘画技巧
增强学生的基础绘画技能,是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完成的任务。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更适合从观察中感受事物产生的过程与发生的变化。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模仿训练,可以有效的增强学生的绘画技巧,挖掘学生的艺术敏感度,为学生在该学科的深入发展打下基础。美术是一门需要实践的学科,教师在介绍不同题材的作品时要给与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不同绘画类型的特点与差别,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在进行小学美术《工笔花卉》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采用模仿创作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绘画技巧。首先,本节课的技能目标是增强学生对边缘线条的处理能力,增强学生对线条浓密粗细的感受性,增强学生的工笔绘画能力。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先带领学生观察了实物花卉,描述了花卉的结构与形态,鼓励学生表述了自己对花卉形态的认识。之后,教师进行了勾线的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教师讲解道:“为了保持画面的干净,白描勾勒一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讲解完成后,教师鼓励学生动手创作。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利用投屏轮回展示绘画细节,以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参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细节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在教师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模拟与再创作,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为学生的高效、快乐的学习提供了可能。
3.绘画接龙,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
小学阶段是学生具象思维充分发展的阶段,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让学生可以整体的观察事物,掌握事物的特征。面对这样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绘画接龙的游戏,让学生在明确的主题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创作。这种类型的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创作的过程中学会了解他人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合作能力,深化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在进行小学美术《写意动物》一课的教学时,教师便采用绘画接龙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首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笔墨的浓、淡、粗、细来展示不同的动物,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提升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在这样教学目标的指导下,教师在上课之初先准备了浓淡不同、粗细不同的笔与墨,接着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接受挑战。在学生接受挑战后,教师让小组中的一名成员背过身去,其他同学看教师出示的动物,一人画一笔,完成创作,之后让未参与的同学回答大家画了什么。该环节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观察同学们的作品,道:“利用不同浓度的笔墨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意境,结合我们已有的经验大家能不能说一说水墨创作有哪些技巧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了绘画接龙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增强了学生之间的默契,提升了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游戏模式与小组合作的模式都很能激发小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的进行设计。
4.以问启思,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
学生都有对未知内容进行探究的欲望,在美术教学中,当教师为学生设定探究情境时,能够快速地调动学生对情境之下知识的好奇心,以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而问题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帮手,也是打造探究情境时不可或缺的工具,对此,在带领学生步入美术的世界时,教师也应当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设定多样化的问题,促使学生在解锁问题的答案中,增强对美术知识的认识。但是,在设计问题时,为了让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佳,教师有必要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对问题的提出方式进行科学设计,让问题更具层次性、生活性。
比如,在《神奇的装饰柱》这节课中,教师便可以用问题串联整节课,打造课堂上的探究情境。在刚开始上课时,教师先为学生画出一个柱体,并向学生设计“老师画的是什么呀?”的问题,让学生轻松地回答出“柱子”的答案。之后,教师为学生介绍柱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并向学生提出“你在生活中有见过柱子吗?这些柱子有什么用呢?”的问题,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身边的柱子,以及身边柱子的用途。紧接着,教师为学生展示天安门华表的图片,并提出“天安门华表的造型有什么特点呢?”“在天安门华表上包含哪些元素呢?”“为什么华表上是龙纹,而不是别的动物图案呢?”等问题,引导学生对华表进行欣赏,让学生基于解答问题的过程,对装饰柱的造型、纹饰、材料等元素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在创作阶段,教师也要设计“如果让你来设计和制作一个装饰柱,你打算怎么做呢?”的问题,促使学生基于问题的思考,完成审美创造的活动。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按照层次性、生活性的原则,恰当地安排课堂上的问题,能够有效打造课堂上的探究情境,激活学生对未知内容进行探索的欲望,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美术知识。
5.合作探讨,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今社会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期望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期望学生具备合作能力,能够协助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时,教师也应当主动地为学生创建合作互动的小组,请学生依靠集体的力量,立足多个角度解读美术知识,加快学习的进度。但是,在进行分组时,教师也要意识到,受到学习背景、学习经历的影响,不同学生的美术素养发展水平不同,交流能力、合作意识也不同,倘若教师无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直接以座位远近作为分组的标准,势必会造成组与组之间差距过大的情况。对此,教师有必要先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再基于互补的原则,合理地分组,从而有效彰显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本位性。
例如,在《废旧物的“新生命”》这节课中,教师便可以为学生搭建小组,促使学生依靠小组的力量,共同为废旧物品赋予新生命。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前,教师先请学生收集身边的废旧物品,为后续的活动准备素材。在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呈现由废旧物品制作的工艺品,调动学生的创造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围绕手中的废旧物品发散创造思维。随后,教师基于学生简单的设想,以及对学生的了解,采取互补的原则进行分组,促使各小组中既有审美创造能力较强的学生,也有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分好组后,每个学生都在组内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向其他同伴分享自己的创新设想,以便在倾听同伴的想法中进一步触发更多的创新灵感,真正地为废旧物品赋予新的生命。在学生制作完毕后,教师再请小组代表讲述本组的创新设计想法,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当学生在未来步入社会时,也可以强化集体意识,自觉与他人和谐共处。
教师基于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搭建合作互动的小组,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懂得与他人进行合作的技巧,从而基于相互辅助的形式,加快探索美术知识的进度。
总之,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策略的运用,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艺术作品中包含的情感价值与艺术技巧,为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提供可能,也为学生道德水平的进步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