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竞赛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化路径探析
2022-12-16申俊超李芳婷苏敏
□申俊超 李芳婷 苏敏
高校作为创新教育和创业的中心阵地,在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高校非常重视利用“挑战杯”这一载体来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注重知识在科学研究课题和创新创业项目中的综合运用,不断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挑战杯”竞赛的视角下,文章分析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和优势,并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化路径。
一、“挑战杯”竞赛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一)赛事宗旨仍需明确,去除功利化
“挑战杯”竞赛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示范性和领先性的大学生竞赛,得到了全国大学生的广泛认可,成为全国最热门的竞赛。它被称为中国科技创新创业学生的“奥林匹克”盛事。同时,“挑战杯”竞赛的结果,也常常与高校的办学质量评估相挂钩,成绩高低能直接反映出高校的办学质量,这使得各个高校也尤为重视“挑战杯”竞赛。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贯彻“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对促进青年创新人才发展,深化高校素质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挑战杯”赛事作为政府主导的全国性大学生竞赛,应该进一步明确赛事宗旨,助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改革,坚决反对唯成绩主义,去除功利化色彩。同时,明确赛事宗旨,有利于高校关注赛事过程中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避免形成以竞赛成绩作为筛选人才的刻板标准,真正借助“挑战杯”赛事促进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二)培养机制有待调整,激发创造性
高校在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调整、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然而,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地侧重于在毕业前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以利于毕业生的就业创业。中国高校目前已有一些关于创新创业的课程,但这些课程都没有形成具有阶段性目标的系统化课程体系,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培养机制上,有待依据学生的发展成才规律,结合学生的兴趣、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等多种因素,制定出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目标,并建立起一套“链式”教育体系。“链式”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有效的创新创业培养机制应当从改变学习理念开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创新创业的知识,促进思维模式的转变,培养多元思维和发散思维,最终实现由创新思维向创新能力过渡。同时,要在“挑战杯”竞赛的基础上培育大学生的科技项目,并将社会资源引入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过程中,形成一体化、高效化的协同育人机制。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深入探究如何将其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创新性培养的质量,以避免“挑战杯”竞赛中的微信代购、快递等技术含量较低的活动。
(三)就业观念亟须转变,提高积极性
找到一份工作是学生学习中最常见、最实用的目标。就业需求对学生的学习关注重点、积极性和主动性有重大的影响。高校学生从小就承载着父母满满的期待,更加追求自身的美好未来,而体面的工作则是最为直观的体现方式,工作是否能够带来稳定、体面的收入是高校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高校学生还保留着“一职定终生”的终身就业观念。然而,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更换工作单位或工作岗位是很正常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了经济压力,致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下降,经济下行导致了应届毕业生和用人企业的史上最低签约率。在这种形势下,更多的学生倾向于寻找“金饭碗”,以公务员选拔考试为例,部分公务员岗位甚至会出现千人竞争的现象,保守的就业观念将学生推向了考取“公职”以求自保的局面。这样的情况并不能有效地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应该先谋生计,再图发展,先选择从事一个行业,丰富自身的职业经验,再找机会追寻理想职业,实现个人的长远发展。这就要求高校亟须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优化个体综合素质结构。众所周知,21世纪是一个重视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时代,教育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制定,都显示出当今社会中人才的紧缺。大学生也要准确把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和未来的就业前景,合理、正确地认识自身的价值。
二、基于“挑战杯”竞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势分析
(一)以赛促学,夯实创新创业理论基础
“挑战杯”竞赛推崇的是研究性学习,是良好的教育平台,旨在促进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并发掘和培养具有科研潜力的优秀人才。在“挑战杯”的参赛过程中,从选题的前期筹备到后期的科研工作,都能够激发学生对自己专业知识的深度挖掘,主动补充创新创业知识,搜集和整理前沿的科学知识和信息。同时,一个项目的成功势必要经过多次打磨,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地动手操作,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教训,实现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比别人学得更深更广,在扎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能不断夯实创新创业理论基础。经过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提高信息收集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是优化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前提,“挑战杯”这种以赛促学的实践性、探究性学习模式,能够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方位锻炼,帮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以更高的专业水准迎接未来创新创业的挑战,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有利于使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时,依然保持一定的优势。总之,以赛促学,注重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大学生迅速掌握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这不仅能为创新创业积累经验,也能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二)以赛代训,锻炼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随着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改革,目前高校对优秀大学生的选拔机制更加注重综合素质能力的评价,许多高校也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纳入了大学生的必修课程,成为各大高校的重点教育工作,也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赛代训”成为有效锻炼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方式,最明显的实践效果就是基于“挑战杯”竞赛视角,创新创业教育能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在高校里,每年都会从院系到学校再到校际开展多层次的“挑战杯”竞赛,并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赛场中充分地展示自己,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饱满热情和创新创业的强大活力。参加“挑战杯”比赛可以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促使学生勇于主动克服困难、磨砺实践能力,为以后实际的创新创业积攒宝贵的经验,这是培养兴趣、培养思维、提高素质的重要因素。同时,“以赛代训”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低成本失败的机会,锻炼其承受失败的能力。通过竞赛,既考验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又体现了学校的教育风格。通过竞赛形式,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落实,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得到了优化。
(三)以赛优建,营造创新创业浓厚氛围
高校开展一系列以“挑战杯”为主题的创新创业活动,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增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高校在为“挑战杯”大赛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创新创业教育时,会在各级微信公众号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栏,坚持推送创新创业知识点和赛事信息,利用在线平台开展创新创业知识大赛、电子简历制作大赛、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等生动多样的活动,在线上平台展示学生优秀的创新创业风格,展示优秀的项目策划书,在全校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吸引更多学生参与。通过公众号留言、云座谈、线上汇报等方式,定期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积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深入倾听学生的需求,及时关注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寻找专业教师帮助分析解决,回答问题,解决疑问,帮助学生走完创新创业的“最后一公里”,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高校还会利用新媒体技术在“挑战杯”大赛中的作用,搭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媒体阵地,优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建设氛围浓厚、实践导向的赛事服务支持体系,为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确保产品和项目落地生根。
三、“挑战杯”竞赛视角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优化路径探析
(一)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优化学习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有较强的实践性,而“挑战杯”系列赛事的创建实现了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平台搭建的双重作用,能更好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一个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推进不仅需要校内资源,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多方面的帮助。这就要求高校必须要整合校内外的可用资源,打造产学研创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实现项目的持久运行。在高校内部的专业教育中实施创新创业培养,既能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和特色专业的发展,又能优化办学条件和整体资源的整合,深度挖掘第二课堂中的创新创业资源,在创新创业指导、创业课程实训、创业项目实战等方面推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共同构建起学生“理论-实践”双向互动的培养模式。同时,整合高校的各类资源,保障完善的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众创空间等实体创新创业场地。此外,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要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整合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搭建校园专属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充分把握学校特色以及专业优势,以实际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为依托,整合往年及最新的项目策划资源,建立起内容翔实、质量上乘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库。还可以邀请专业指导老师、创新创业领域领军人物、企业优秀代表以及优秀学长学姐等,打造创新创业智库,协同各方力量提供创业辅导、智力支持、政策服务、素质提升等功能,优化创新创业学习平台,实现协同育人。
(二)调整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提升教育实效
“挑战杯”竞赛通过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将高校与企业联系起来,采用“学校-企业”广泛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梦工场”,企业可以在校内设立创新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园,鼓励学生创新创业,为企业的技术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依托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双方应注重发挥各自的作用,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内明确分工,可以借鉴现代学徒制度、双导师制度等专业指导队伍建设思路,界定好双方的责任,学校主要负责创新创业理论教育,而企业主要负责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切实提升教育实效。同时要坚持相关资源共享,一方面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孵化落地离不开各种资源的大力支持,资源共享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创业。另一方面,基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学校、企业与个人的利益诉求不同,协调好各方利益是调整创新创业育人模式稳步发展的关键。高校在实施“挑战杯”计划时,要把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在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师生项目团队的实践项目为媒介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局面。
(三)构建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完善服务体系
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孵化过程需要信息的大量占有,但是大学生在知识和信息获得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高校作为教育主体,从理论支持层面应该构建起“通识型+学科型+精英型”三层次递进式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逐步实现全覆盖、分层次、差异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还要积极宣传国家和地方支持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国家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以及进行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中推进创新创业实践项目时,要畅通校企信息渠道,搭建信息沟通平台,方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创新创业形势,还要不断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先进事例,以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开放实验室、科研基地等科研平台,从技术支持层面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含金量,使学生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深度,有利于实现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在专业领域的最大价值。高校还应申请相关经费,设立实实在在的创新实践项目,让学生真切地投身到项目中,体验创新创业的过程。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建立家校沟通渠道,鼓励家长转变“唯成绩论”的思想,认识到“挑战杯”竞赛强大的育人功能,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避免过重忧虑、过分谨慎的错误认知倾向,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共同努力营造学生勇于和乐于创业创新、家长朋友理解和支持创业创新、全社会尊重和羡慕创业创新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培育好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效耦合的重要基础,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点研究课题。基于“挑战杯”竞赛视角,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优化路径时,高校要充分发挥“挑战杯”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代训、以赛优建的优势,整合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调整好创新创业育人模式,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实现青年一代创新创业生力军的不断壮大,夯实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