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区域内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意义及路径研究
2022-12-16郭丽
□郭丽
黄河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哺育了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孕育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延续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血脉和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一、黄河文化的内涵
提到黄河文化,比较宽泛的理解,多指人们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建筑、瓷器、水利工程、医药、哲学思想、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方面,它是一个庞大的文化综合体。从狭义概念上来说,黄河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在黄河流域生活和实践的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物,更多地侧重于精神层面,我们通常所说的黄河文化也多指狭义范畴的概念。
黄河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是包括多种层面的文化总和:在物质文化层面,由于中国是一个农耕古国,所以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技术、灌溉工程、四大发明、瓷器、建筑、交通工具等都孕育并发达于黄河流域,这个层面是显而易见的,属于一种显性文化。在精神文化层面,儒释道等哲学流派和思想、礼乐道德、诗词汉字、宗教信仰等大多诞生或繁荣于此,并影响至今,这个层面是可感知的隐性文化;在制度文化层面,黄河流域在中国5000年历史中的一大半时间里都居于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朝代的更迭在此酝酿出了独特的制度体系,这也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比如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宗法制、科举制、社会治理制度、伦理秩序体系等;在黄土高原上,古人确立了以家庭核心成员一起生活的小家庭生活秩序,这样的生活秩序对我们影响至今。在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始终保持着核心地位,西周时就有铭文记载“宅兹中国”,古人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位于天下之“中”,其实,这不仅包含着古人对黄河在地域上的理解,更蕴含了古人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意义
(一)增强民族认同感
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维系着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依赖和歌颂的文明,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滋养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灵。可以说,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精神出发点都在这里,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根都在这里。保护黄河文化,就是厚植生养我们的根,就是擦亮照耀我们前行的灯塔,就是增强中华儿女对自身民族的认同感。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有利于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凝聚起来,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为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为民族的复兴、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精神信仰。
(二)坚定文化自信
从“宅兹中国”的西周王朝,到开疆拓土、开辟丝绸之路连通欧亚大陆的汉朝,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大唐盛世,再到经济、文化发展居于世界最前列的大宋王朝,每一个朝代都蕴含着它独有的文化自信。时至今日,“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历史和文化的厚重底蕴仍然静静地流淌在河南黄河流域的人们的肌肤血脉中。文化自信,我们一直都有,而且还在继续延续和传承,它使我们的文明赓续,它使我们挺起脊梁,它使我们内心充实,它使我们勇于畅想未来。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有底气的自信,是实现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省的强大底气。不忘来时路才能更加明白前行的方向,只有创新性地传承好黄河文化,才能凝聚文化自信。
(三)传承中国特色文化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黄河流域孕育了光辉灿烂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所包含的天人合一、求同存异、持中守正、可持续发展等精神内涵,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也将对当今世界的发展、解决重大国际问题、谋求人类发展共同体等方面提供中国独有的智慧。现在,我们正面临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世界局势变幻动荡,正在经历着深刻变革。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文化伴随时代的发展焕发出新的光彩,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河南区域内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路径
先辈给我们创造了丰富的黄河文化,我们要做好传承,既不能让它在百宝箱里沉睡,又不能让它因过于厚重和高雅而脱离群众。我们需要与时俱进,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创造性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这样黄河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一)保护黄河文化遗产
自古以来,黄河并不是一条一成不变的河流,它曾经多次决口、改道,给黄河两岸的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给百姓辛勤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带来沉重的打击,同时也使黄河文化遗产多次遭到破坏。历史的教训和经验提醒着我们,要重视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比如关注和保护流域内的摩崖石刻、名人故居、碑刻庙宇、文书资料、水利工程等等,不仅要关注文化遗产的现状,还要考虑它们的可持续发展,比如根据历史资料和遗存进行重建整修,为这些文物、遗址进行申遗保护等。还要在黄河文化的宝藏中,深挖其历史底蕴和时代价值,并进行全面建构,让它与时俱进地重新焕发光彩。
(二)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期间,一贯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将传统文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维度和高度上,将传统文化视为推动民族复兴的独特的“战略资源”,带动了传统文化、黄河文化的强势回归和传播热潮。
当前,中国持续增强的经济实力,强大的社会治理能力,军事、航天等事业的快速发展,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显著提升。传统文化持续破圈,黄河文化广泛传播,生动地诠释了“华流才是顶流”。
河南卫视的传统文化精品节目持续“破圈”,从《唐宫夜宴》到《元宵奇妙夜》;从水下拍摄的唯美的《洛神水赋》,到地上拍摄的阳刚的《龙门金刚》,河南卫视融合前沿技术,让传统和现代完美融合,让视觉和整体效果更加唯美耐看,呈现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创意表达,赢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
2021年,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获评全国博物馆文创精品。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对文物背后的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利用“考古工具”挖出仿制的文物,让消费者体验考古过程,以体验式、趣味化的途径,让公众不仅了解了考古收藏的过程,并且可以学习到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最终让文物借助盲盒这种形式成功出圈,也让曲高和寡的文物“活”了起来,融入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吸引了大量热衷考古和文博的年轻人。从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考古盲盒销售量达36万个,销售额超3000万,盲盒的出圈也带动了河南博物院的出圈、出彩,改变了博物馆严肃刻板的形象,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博物馆,在大众群体中弘扬了黄河文化,悄无声息地让大众爱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文旅融合等方面为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互联网+文化”“非遗+旅游”“非遗+创意”等模式助力于深入发掘相关的历史人文资源,让黄河文化“活”起来、“火”起来,将黄河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古老和现代相逢,实现以文化促进创意发展、以创意推动文化传承,打破了历史文化沉闷无趣的形象,使其重新树立了既能“阳春白雪”,又能“下里巴人”的丰满形象,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黄河文化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
(三)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利用“大文旅”的宏观视野推动黄河文化的发展
2021年,国家相关部委坚持系统观念,综合考虑疫情防控、国内外环境、区位差异等多重因素,就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制定出台了《“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等一系列“十四五”发展规划,同时紧扣中国区域重大战略及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统筹推动文旅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规划》在基本原则中首次提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充分突显了系统思维:一是通过“一个工程,七大体系”,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二是首次系统提出文旅发展的空间布局。在政策层面,以系统思维为抓手,全局谋划、重点布局、整体推进、统筹推动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十四五”时期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的显著特征。这意味着文旅产业正在逐渐跳脱出原来的单点思维和单线思维,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生态安全保障,转向“大文旅”的宏观视野。
2022年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为“十四五”时期河南省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夯实了责任和任务,振奋了文旅系统大干快干的精气神,鼓舞大家利用河南省的优势,抓住难得的机遇,加快脚步将河南省建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心、国际级黄河文化旅游带。
“大文旅”的宏观视野,深入推进文旅融合,给黄河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发展趋势,借助国家的利好政策,将极大地推动黄河文化的发展。
(四)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应该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联动机制,构建联动的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战略、体制。事实上,相关部门已经积极做了很多推动工作,比如,2022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评估和调整工作。2022年6月,河南省印发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河南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体系的目标,完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在构建具有黄河特色的现代文旅产业体系,举办黄河文化研究与交流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深入挖掘黄河沿线流域地区的历史遗迹等方面,河南省也做出了许多卓越的成绩。比如,2021年4月,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郑州、开封、洛阳三市政府共同举办了首届“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活动,举办辛丑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系列文化旅游活动;黄河流域舞台艺术精品演出季;黄河文化主题艺术沙龙;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黄河珍宝——沿黄九省(区)文物精品展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由政府推动的黄河文化交流合作活动。另外,“只有河南”景区项目以厚重的黄河文化为创作根基,让观众以沉浸式的方式体验独特的戏剧,已经成为河南标志性的文旅地标,感动、感染了众多参观者。去年,“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成功入选“2021文旅融合创新项目”。2022年7月,国家艺术基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舞台剧和作品主题创作资助项目——豫剧《黄河滩上的女人》在河南省人民会堂进行专场演出,深深地打动了全场观众。
黄河文化的宝库里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但充满“营养”的故事,以上举措或在互联网语境下结合融媒体思维,或生动讲述黄河故事,或扎实弘扬传统文化,气势大,影响深远,对于树立河南文化自信、加速中原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发挥民间自觉在黄河文化传承中的延续作用
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绵延不断,即使经历过南北分裂、五代十国这样剧烈震荡的分裂时期,最后总能重新组合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再生力量。即使经历了“焚书坑儒”、外国侵略、天灾人祸,但是只要中华民族还在,中华文化的发展就没有中断过。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形成的民间自觉对传承文化功不可没。数千年来,绵延不绝的文明在黄河流域发展,那些内化为集体心态中的民族自尊心、对人文始祖炎黄的共同认可和崇拜、血脉中积淀奔流的家国情怀等文化自觉,强而有力地延续着民族命脉。正如《周易·乾》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何为自强不息?靠的是发自内心的力量,正是因为这种内化了的文化力量,中华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尊重这种民间自觉,将对黄河文化的传承发挥重要的延续作用。
四、结语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历史传递给我们每个人的接力棒,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接过这个接力棒的意识和担当,都应该有勇挑重担的热情和行动力,深挖黄河文化的底蕴,活化黄河文化的价值;厚植文化底蕴,续写文化传奇;让河南更出彩,让中原更幸福,让黄河文化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助推器,让黄河文化成为凝聚文化自信的黏合剂,让黄河文化永远闪耀着璀璨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