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背景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三峡民俗艺术团为例
2022-12-16江花
□江花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地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
大学生是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力军,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努力实践《意见》精神,从当代大学生抓起,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繁荣发展,探索高职院校艺术团体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以贯彻落实《意见》中的精神为指南,以宜昌三峡民俗艺术团(以下简称艺术团)的建设发展为平台,就《意见》中重点任务的其中5项在高职院校的贯彻落实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预定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5月至6月,调查分析阶段。开展高职院校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分析——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本课题采用问卷法对本校本土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课题组面向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3份。
2020年6月,项目平台搭建阶段。修订艺术团《章程》,完成了艺术团换届改选。
艺术团是由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于2011年出资设立,在宜昌市民政局依法注册,受宜昌市文化与旅游局指导的非企业文艺团体。艺术团的设立旨在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推动校企融合,打造艺术精品,传承民俗文化,提高学生素质,展示艺术风采,服务地方经济。
2020年6月14日,艺术团第二届换届大会召开。艺术团首届团长余远国教授做工作报告,大会表决通过了艺术团关于修改《章程》的说明并选举产生新一届团长。
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项目执行阶段。拓展高职院校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途径——艺术团平台化的实践和探索。
艺术团通过广纳人才、优化服务、排练精品等方式,突出地域特色、塑造服务品牌,着力将艺术团打造成为沟通校内外资源、师资、信息的平台。艺术团积极参与政府的重大活动,亮出学校名片,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挖掘旅游资源,助力招商引资;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以舞传情;以舞蹈为载体,开展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服务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力争将艺术团打造成依托宜昌地区丰富的非遗资源,以民俗舞蹈为主要载体,在湖北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服务型、创作型平台。
2021年3月至11月,总结评价阶段。
进一步根据政府、行业专家意见,总结项目经验、凝聚团队精神、完善平台建设,并完成项目研究报告,整理项目成果,撰写相关论文。
截至目前,计划均已执行完成。
三、项目研究和实践情况
(一)高职院校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分析——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宜昌地区的本土传统文化是荆楚文化、三国文化、巴蜀土家文化等集合与演变的产物。现代宜昌地区不仅有以屈原、王昭君、苏东坡、欧阳修等历史文化名人为代表形成的历史名人文化;也有以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凝聚而成的世界级现代水电文化;还有以土家族撒叶儿嗬、兴山民歌、长江峡江号子、兴山地花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的民俗文化。
宜昌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地市级行政区前列,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0项;呈现出种类多样、表现手段丰富、活态传承、地域特色突出的特点,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业态,为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和招商引资注入了丰富的文化要素,是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本课题采用问卷法对本校本土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课题组面向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3份,问卷调查的数据整理和分析结果反映出如下情况:
受访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基础知识薄弱。仅有6.9%的受访对象表示非常了解宜昌本土的传统文化,54.1%的学生则表示了解一般。
受访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51.6%的学生认为开展本土传统文化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12.8%的学生认为作用不太大或者是没有作用;当问到在校期间是否需要加强本土传统文化的学习时,80.1%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16.3%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还有3.6%的学生认为没有作用;有11.5%的同学表示会主动学习本土的传统文化,且对本土的传统文化兴趣浓厚,却有88.5%的同学表示自己不会主动学习本土的传统文化,除非有必修课的要求。
(二)根据问卷反馈,进行艺术团升级改造,初步完成平台搭建
队伍建设:广招新团员,组建舞蹈队,加强日常训练;组织团员观摩文艺演出,组织艺术讲座,提升团员的专业修养。
建立作品库:排练作品《逐梦》参与学校新年晚会表演;创编作品《风月同天》《咿呀咿得儿哟》《田歌声声》等。
建立专家库:以王爱华为代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余远国教授为代表的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作曲家毛成东为代表的宜昌地区文化界名人等。
四、研究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服务社会,共同战疫
2020年3月,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号召全省舞蹈工作者用舞蹈致敬英雄,用肢体传递情感,以舞抗疫,以艺同行。以舞传情,用舞蹈作品鼓舞人心,讴歌时代英雄,为抗击疫情助力,是每个舞蹈人的使命。艺术团立刻着手,排演由宜昌市文联主席周立荣作词、孟文豪作曲的舞蹈作品《风月同天》,同时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民族自信教育活动。作品先后在腾讯视频、湖北省舞蹈家协会官网、三峡手机台、宜昌教育网、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官网等平台推送播出,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反响。该作品荣获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传承的力量”微视频大赛(湖北赛区)二等奖。团长江花撰写的《山川异域共连枝风月同天舞春来》获得了2020年湖北省职业院校“我的抗疫故事”教师组征文赛的一等奖。
(二)文化交流,惊艳厦门
在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阻击战中,福建省对口支援湖北宜昌,千里驰援雪中送炭的义举善行让两地人民结下了深情厚谊。2020年9月,厦门市湖北商会宜昌分会成立,艺术团随宜昌市工商联、市文旅局、市招商局、湖北峡州集团等多家企业领导及代表应邀出席了相关活动。应邀赴厦门,代表宜昌人民将特色非遗文艺精品节目送到福建厦门,为两地的校企交流与经济合作献上最衷心的祝福:团艺术总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长阳山歌传承人王爱华老师带来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获奖作品《夷陵酒歌》和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红日照在东山上》;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枝江楠管的传承人余远国教授的楠管新编《酒麻木》,方言演绎的表演形式幽默独特;团长江花编导的土家族舞蹈《三峡我的家乡》传递了浓浓的故乡情结。演出获得了圆满成功。
(三)承担《探索薅草锣鼓唱腔的合理利用》横向课题研究
2020年7月,兴山县文化馆委托学院开展课题《探索薅草锣鼓唱腔的合理利用》的研究与实施。课题组通过田野调查,掌握国家级非遗项目薅草锣鼓的传承现状,探索薅草锣鼓唱腔的合理利用途径,依托艺术团创作完成如下作品:原创歌曲《咿呀咿得儿哟》,原创舞蹈《田歌声声》。
作品创作与排练的过程,大大增进了艺术团团员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在全团营造了全员参与非遗传承的良好氛围。
(四)参与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创新
为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推广地方文化走进校园,在旅教学院领导的带领下,艺术团创作班子于2020年7月前往兴山县开展调研,深入了解兴山县非遗文化的建设情况,并与兴山县文化馆签订了关于国家级非遗项目薅草锣鼓唱腔发掘利用的技术服务协议。
继《围鼓情》作品获全国广场舞优秀作品奖之后,这是艺术团第二次参与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研究发掘利用工作。该项目主要通过了解兴山薅草锣鼓的历史和特色,研究兴山薅草锣鼓的传承现状。充分利用专业技术优势在保留原生态薅草锣鼓唱腔的基础上,结合艺术的加工与创新形式来探索薅草锣鼓唱腔的合理利用价值,最终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艺术作品。
通过项目的顺利实施,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当地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传承,文化旅游资源得以发掘,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库和师资库也得到了充实。
(五)深入田野丰富创作和科研素材
2020年8月,艺术团团长江花带领5人创作团队及艺术团特邀词作家甘茂华、作曲家毛成东、音乐人杜沐等一行8人,受兴山县文化馆的邀请,开展了系列田野调查和考察走访活动。考察组深入高桥乡大槽村,与三位薅草锣鼓师傅座谈薅草锣鼓的历史和现状,听三位薅草锣鼓师傅现场讲解、演唱了11首薅草锣鼓歌;在田间地头观看了由12人组成的薅草锣鼓队现场表演,进行实地采风;在兴山县城古夫镇民俗馆,请来高阳镇三位师傅打起锣鼓演唱不同风格的9首薅草锣鼓歌;还欣赏了80多岁的本地民间歌手演唱的原生态民歌,以及地花鼓艺人表演的舞蹈。考察组汲取了兴山薅草锣鼓的文艺资源和音乐元素,为创作相关节目铺垫了扎实的基础。
兴山薅草锣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咿呀咿得儿哟》以锣鼓情歌为切入口,以常有衬词“咿呀咿得儿哟,呀嗬咿呀嗬”为独特的表现手法,用引子、尾声、三段主歌、两段副歌进行合理的结构布局,描述了薅草锣鼓从太阳出来、太阳当顶到太阳下山的三个主要时段,展示了男女对歌中薅草劳作的鲜活的生活画面,传达了一种健康而又有个性的美好情感。
人民是最有智慧也最有力量的,我们都在向人民学习。宜昌薅草锣鼓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它完好地保存了巴楚古歌,这是中华民族的本土音乐。各地声腔不同,风格各异,地方特色突出,既有一般音调的,也有特性音调的,即所谓“锣鼓不出乡,各是各的腔”。这首《咿呀咿得儿哟》,主要运用了兴山薅草锣鼓的曲牌之一:住鼓听声,也叫花锣鼓,就是唱一段打锣鼓一段。还有一种叫鼓里听声:唱腔与锣鼓重叠。衬词部分选用的是兴山薅草锣鼓的曲牌之一:垂巾扇子。
《咿呀咿得儿哟》旋律优美,洒脱有力,朗朗上口,是艺术加工和民间地方特色的完美结合。该歌曲体现了劳动人民在田间地头快乐劳作的爽朗心情,赞美了劳动人民对当下幸福生活的满足之情。
创作团队随后创编了舞蹈作品《田歌声声》,该作品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山薅草锣鼓为元素,整合兴山地花鼓的元素:翘翘步、拦娇娥、口衔扇、金鸡独立等,以活态传承、保护创新为指导思想,用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提炼出了典型的锄地动作,强调动作的力道和气口,把兴山人民的率真、爽朗表现得淋漓尽致。该作品于2021年9月获宜昌市第三届艺术节“宜昌群星奖”舞蹈类三等奖。
(六)服务政府重大活动,助力招商引资,亮出学校名片
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是经国家批准举办的全国性节庆活动,由鄂渝两地轮流举办,目前已举办了11届。其中,宜昌承办了5届。经鄂渝两地的共同努力,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已成为长江三峡沿线地区展现文化旅游资源的亮丽名片、推动交流互鉴和开放合作的桥梁平台,赢得了国内外广大游客、旅行商和客商的广泛关注。
2020年10月,第十二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在宜昌奥体中心举行,开幕式后,一台由全国知名艺术家与宜昌文艺工作者共同创排的大型音诗画文化惠民演出在此举行。艺术团16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在节目编导、排练参演、志愿服务等岗位上代表学校,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艺术团团长江花受邀参加旅游节导演组工作。从节目筹备阶段全程参与,艺术团160名学生演员成功完成了《千载峡光》《还是楚辞》《唯见长江》《春光里》《家在长江边》《我的中国》共6个节目的大型舞蹈表演。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届旅游节通过系列活动,全方位地展示宜昌深厚的人文底蕴、优美的山水风光和疫后重振进取的良好风貌,充分展示宜昌作为中国钢琴之城、中国诗歌之城的独特魅力,充分表达宜昌建设世界旅游名城的决心和信心。
五、结语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繁荣文艺事业,通过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能力;借民族文化之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民族特色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