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本科人才培养定位及实践路径
2022-12-16程红玫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程红玫 (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
产业发展及全面转型升级,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与精准性,确保人才能够适应行业发展需求,职业本科院校应在明确办学目标定位、类型定位及层次定位的基础上,持续推进人才培育模式和方法创新,秉持重技术、重实践、重发展的理念,形成个性化、专业化的人才培育特色,由此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1]
一、新时代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规划与定位
(一)把握人才动态需求,明晰育人目标定位
只有具备明确的目标,人才培养才能坚持以正确的方向推进。职业本科高校在组织教学活动、开展专业建设等诸多方面都需要以目标为依据。新时代背景下职业工作已从传统的单一向度转变为高度综合复杂的新形态,产业发展也迈向高阶阶段,由此即对职业人才培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职业本科担负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责任使命,为了有效提高人才培养效能,需对目标定位有清晰的认知与把握。高校应立足时代确定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方向,要以稳就业、促就业为导向,结合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的特点和要求来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塑职业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胜任能力,从而提高未来参加工作时的就业竞争实力。
(二)准确进行类型定位,强化应用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两大层面,即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的研究方法、高水平研究能力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又包括多种类型,如技术型、工程型、技能型等不同类型的人才。[3]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核心宗旨是提高人才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使人才皆具技术人和职业人的特点。在推进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通过将教育与产业相融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能够有效提高人才的职业胜任能力。职业本科院校的办学主线是围绕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而展开,它直接面向技术应用、技术成果转化而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行为。职业本科教育相较于普通本科教育而言,最大的区别是坚持了工作体系逻辑,具有凸显的实践性、一线性等特点。
(三)准确解读“高层次”内涵,凸显育人层次定位
职业本科具有职业属性和本科层次两大特点,它相较于高职专科而言不仅人才培养时限加长,且专业性也更突出。在人才成长定位上要求人才具有多元化素质和能力,对于高综合、高复杂的工作有良好的胜任力。职业本科注重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集中体现在知识的创造性应用、精湛的操作技能、严格的纪律规范、高尚的道德情操、突出的职业素养等方面。为此,职业本科院校应对此有全面的认知和深度的解读,并将此融入人才培养的每一环节中,使人才内在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职业能力增值的空间更为宽广宏大。
二、新时代职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专业学科联系,推动二者协同发展
职业本科院校具有三大职能,即培养高素质的建设人才、开展学术及科学研究、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服务,三项教育功能的实现有赖于高校深入推进学科及专业建设,使二者形成高度协同的一体化体系。
首先,高校需立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技术学科建设得以稳步持续地进行,从整体与全局的角度出发实施统筹规划,为学科平台的建设及高效团队的组建提供充分的资源支持,使学科及专业发展得以同步推进。在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对师资力量的培育与强化是必不可少的,同时还要通过项目研究使项目内容转变为教学课程,由此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过程及方法得以优化,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构建完善而健全的课程体系。学科、专业的同步推进及一体化发展,重点在于强化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构建产学研协同发展机制,尤其对于应用型学科建设而言,其与专业发展有着高度的可融合性。[4]
其次,高校在发展应用型学科时需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将产业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教学内容中,促进人才培养实效的提升。技术应用学科在职业院校学科体系中占据较大的比重,高校应以其为龙头,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及产业行业之间的联系与协作,打造高质量的应用研究平台。要积极培育学科带头人,使其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师资团队工作效能的提升。
(二)依托“平台+模块”结构,重塑完善课程体系
职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应以丰富多元、具有系统性特点的课程体系为依托,高校需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使传统课程体系中的缺误得以修正,如重单一技能强化而轻综合能力培养,实践应用技能教学比重过大,严重挤压了理论知识教学空间等。
首先,高校可通过打造“平台+模块”结构来推进课程体系的重塑,在此过程中,要对平台和模块有充分的认知,使人才培养既重视应用技能强化也注重综合素养的提升。在“平台+模块”结构体系中,平台由通识课程平台、学科专业平台及核心专业平台组成,其核心宗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课程资源支持,使其实现全面成长和发展,它是对应用型人才共性学习需求的有效满足。不同平台皆具有自主选修及能力拓展等模块,模块的配置与组合使人才培养具有了多元化路径,学习者能力增值也更具实效。[5]
其次,专业建设应立足职业岗位群特点,营构针对性的课程模块,使理论学习、职业精神培育、综合技能强化都在深度分析专业对应行业岗位特点及要求的基础上,涵盖有低中高阶梯性区分的小课程。低阶课程的构建目的主要在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夯实其专业学习基础;中阶课程则强化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衔接与融合;高阶课程面向学生的能力增值及实践应用能力培育而建构。
最后,高校推进课程建设还应立足学生的创新意识形塑、创造能力提升,应适当增加通识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的融合,打造数字化课程资源,要为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课程选择提供充足的空间,使其主体性地位得到足够的重视与尊重。
(三)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实践实训环境
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大量的实践实训,学生的实践问题意识得以强化,创新创造能力得到加强。高校应结合真实的职业过程打造完善的实践平台,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丰富学生的实践学习活动,为其提供更多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其职业核心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快速增值,同时助力学生法律、市场等社会化意识的强化。通过优化实践环境,对接职业情境,促进学生复合型知识的获取,帮助其建立多元交叉的知识结构体系。
人才的成长有其内在的规律和机制,在课程设置上也应体现阶梯性特点。高校实训项目的设计需结合现实实践情境来进行,使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训项目的过程中专业技能得以提升,对复杂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得到加强。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应制定对接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将实践教学融入创业技能大赛、企业生产项目开发等活动中,运用项目教学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学生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的诸多平台中,沉浸式体验生产一线的真实情境,由此受到感染和熏陶,形成强烈的实践意识与精神。[6]
(四)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应积极促进优势专业的发展,并围绕优势专业建立专业群,加强与区域产业链中重点企业的协同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促进优势资源的配置共享,使产教融合落于实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产业学院为应用型人才培育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它激活了教学活力,使专业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师资力量也得到加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之间实现了对接,它为产学研融合提供了有效路径,并拓宽了其深度和广度。作为创新性的人才培养实体,产业学院将教育教学与社会服务整合在一起,体现出多元化的功能属性。
高校在推进产业学院建设的过程中,应深入挖掘产业需求,立足产业建设规划而与区域产业集群中的优秀企业开展全方位的合作,积极创新合作办学模式,探索订单式、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以促进校企协同育人,使校企共建共享优质资源,不断深化工学结合,共同构建教育新模式。此外要加强协同化的人力资源建设,促进高校与企业精英人才的双向流动,通过设置实践导师、制定产业教师特岗计划等方式来促进人才实现两栖发展。高校应创新人才的选聘与任用机制,秉持开放性的态度广纳贤才,可结合教学需要邀请企业技术能手、业务精英到校开展讲学活动,或成为高校的兼职导师;企业则应为教师到生产一线挂职锻炼提供更多的机会,使教师获得丰富的经验积累,进而能反馈到教学工作实践中。
(五)深化“教师、教法、教材”改革,助推高质量人才培育
教师、教法、教材是关涉教育教学质量的三大重要元素,其中教师是首要关键资源。世界一流大学的建校办学经验皆表明打造高效能师资团队在推进人才培育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与师资队伍建设息息相关,教师团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决定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是关涉核心竞争实力的重要方面,高校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有赖于拥有高质量的师资力量。此外,教法、教材都是教学活动得以开展的保障性资源,它们体现着课堂改革及课程建设的重要成果。教法彰显教师的专业性,它是高效组织教学过程、推进教学实践的基本保障,伴随课堂革命的持续深入,教法创新变革获得了突破性进展,教学内容的更新迭代进程也日益加快,促进了应用型人才培育战略的落地实施。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达致教学效果的媒介与载体,它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遴选与确定,在课程建设中它是极具活力的构成元素。
职业本科高校应积极推进“三教改革”的深化发展,应通过构建完善的培训机制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与专业技能,并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来鼓励教师不断加强自我修炼,助力教师更加高效地发挥自身的角色功能。高校要切实加强课程建设,构建新形态的课程体系,通过开发高品质的课程模块来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得到持续优化。要顺乘教育信息化的东风建设数字化课程资源,同时深入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创新优化,促进教学活动向高效化、智慧化转型升级。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职业本科教育日益向规模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数量逐年递增。职业本科院校立足区域经济建设需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具有鲜明时代性、职业性、专业性等特点的人才培养定位体系,并通过深入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体系、联系企业共建协同育人机制、打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等举措,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提供了充分保障,以使人才培养始终沿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