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显著优势:传统源流、理论遵循与价值向度
2022-12-16马荣花李全文
马荣花,李全文
(1.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2.阜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才观集中体现为德才与贤能的融和,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治国安邦的倚重。我国古代就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选拔制度,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人才论指导下,淬炼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体制机制。中国共产党在自主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形成了“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1]深刻认识人才论发展规律,坚持人才显著优势,是实现民族复兴宏图伟业的重要命题。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才观集中体现为德才与贤能的融和
1.畅行为政以德,评判国之栋梁着眼于贤能
古人早就赋予德才兼备以好的思想品质,及权威性的才干能力重要内涵。宋代许月卿在《先天集·人邑道中三首》有:“天涵地育王公旦,德备才全范仲淹”,范文正作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倡导者、践行者,其品端能干的政德典范形象光照后人。无论是“德胜才”,还是“唯才是举”,都是对德才兼备哲理的辩证诠释。“选贤任能”被古人解释为选贤举能或选贤与能。《旧唐书·食货志上》有:“设官分职,选贤任能,得其人则有益于国家,非其才则贻患于黎庶,此以不可不知也。”可见,明大德、厚德载物是中华传统文化对贤能的价值观要求,这于后世的影响愈久弥香。
2.德与才交相辉映,治国安邦非贤能莫属
孔子强调甄选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且以德为先,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司马光在其鸿篇巨著《资治通鉴》中,言简意赅地讲明德与才的关系,即“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他还形象生动地比喻,德是“掌舵”“射箭的方向”,才是“划船”“射箭的力量”。《史记》记载,西门豹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创立严格的政治法律制度,使百姓安居乐业。子产“铸刑书”,官德监督、民刑法度昭然天下,开中华法系成文立法之先河。子贱严守私德,束杖理民,成万民敬仰的一方诸侯。《蒋子万机论》论及:“夫君王之治,必须贤佐,然后为泰。故君称元首,臣为股肱,譬之一体相须而行也。”意指君臣一体,君王只有在贤能臣子的辅佐下才能将国家治理得好。《晋书·裴頠传》提到:“咎繇谟虞,伊尹相商,吕望翊周,萧张佐汉,咸播功化,光格四极。暨于继体,咎单、傅说,祖己、樊仲,亦隆中兴。或明扬侧陋,或起自庶族,岂非尚德之举,以臻斯美哉!”可见,古人将道德从个人层面推及政治领域,使以德治国成为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
3.为政之要,首在用人,亲贤能远“社鼠”
《体论》说到,“是以为政者必慎择其左右,左右正则人主正矣”,意即当政者要慎重用人,选择正直的人留在身边。《尚书》中列举了商纣王宠信任用小人而将忠诚正直之士肆意囚禁杀害,最后分崩离析,西周灭商的反面例子。《说苑》详载,齐桓公问管仲“国何患”,管仲对曰:“患失社鼠。”这里管仲以“社鼠”比喻佞臣,提醒齐桓公提拔身边德才兼备之才协助治理国家。
4.礼贤下士、广纳贤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管子·明法解》直言:“试于军而又功者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列子·说符》提倡礼贤纳贤,“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因此,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国事的关键在于知贤任贤,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达到协调各方、万众一心的传导效应。这样,必然是《诗经·大雅·文王》中所描绘的景象:“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德才贤能之“术”,恢弘深邃,取之不尽。
二、马克思主义人才论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同盟者章程》《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等重要著作中,系统地阐发了无产阶级的人才论。他们认为,德才不端的人如果长期留在党的机构中,不仅会损害党的利益,也会使一些本是称职的人趋向懒惰颓废,进而腐蚀未竟的共产主义事业。对于这种状况,他们曾“痛心疾首”:“莱茵-黑森的队伍中本来有一些有军事才能的人,但是这支队伍却是由一个根本不称职的霍伊斯纳来指挥,却是处在齐茨和班贝尔格尔(这两位英雄后来在卡尔斯卢厄英勇地逃跑了)的更为不幸的道德的和政治的影响之下。”[2]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恩格斯提出,在党内担任负责的职务,不仅要掌握写作才能、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党的斗争条件,掌握这种斗争的方式,具备久经考验的耿耿忠心和坚强性格”。[3]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关于人才培养与选拔的重要论述,为加强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以及壮大无产阶级队伍提供了科学指引。
列宁十分重视在党的机关中选拔任用可靠可用的人才。他在“政治遗嘱”中曾多次提出要将可靠可用人才引入党的机构,“把具有真正现代素质的人才,即同西欧优秀人才相比并不逊色的人才集中到工农检查院里来”,[4]做到“宁可数量少些,但要质量高些”,[4]使工农检查院成为真正模范机关。选拔重用那些真正的现代的有素质的人,以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建设有益于人民的高效运转的国家机关。列宁认为,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应该同时具备清醒的头脑和实际的本领,既要忠实于共产主义事业,也要高效实在地工作。要将社会中“真正受过教育而且可以保证不相信空话、决不说昧心话的分子”,[4]培养成愿意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不懈奋斗、勇往直前的优秀人才。
毛泽东从革命工作的现实需要出发,突出强调德才贤能的重要性、紧迫性。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明确说道:“没有多数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是不能完成其历史任务的”,但“现有的骨干还不足以支撑斗争的大厦”,所以还需要广纳人才,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大批新干部。[5]1939年,他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文中指出,缺少知识分子的参与,革命的完全胜利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对待广大知识分子必须采取正确开明的政策。在1942年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毛泽东提出,“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6]整风运动使不少党员干部系统学习了马列著作,在提高理论修养、增强党性的同时,也掌握了斗争的科学方法论,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邓小平关注革命干部的教育培养,并对任用提拔技术型干部廓开大计。他在1943年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指出:“领导上一定要抓得很紧,每个负责干部要亲身参加整风,认真突破一点,积累经验,以指导其他。”[7]认为领导干部只有静下心来,放下“架子”,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才能成为优秀的革命者。邓小平在《办好学校,培养干部》的发言中指出,在充分发挥现有干部作用的同时,也要培养众多各方面的建设人才。[7]1961年,邓小平提出“大批提拔年轻的技术干部”建议,选用年轻技术干部没有数量限制,专业技术水平是重要依据,即使是共产党员也要这方面合格了才可以被提拔。对于特别突出的人才,不一定都要经过“见习技术员到技术员,再到工程师”的常规程序,可以直接破格晋升为工程师。在1979年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座谈会上,邓小平赞同陈云的建议,结合刘澜波事例,要求“老干部第一位的任务是选拔中青年干部”。[8]
江泽民从创新发展党的事业战略高度出发,关心中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合格“政治家”的培养。1990年,他在首都青年纪念五四大会上指出,对待青年知识分子的态度,既要热情关怀、大胆使用,又要严格要求、积极引导。在1992年人才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强调,中青年人才工作必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个人,不搞形式主义,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9]1998年,江泽民同两院院士座谈时说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9]年轻人才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必须涌现大批年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强调,要加快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使他们成为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本世纪伊始,江泽民要求中青年干部要强化党性修养,拓宽世界视野,养成战略思维,提高理论素养,党委班子选人用人不拘一格。
胡锦涛强调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并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在充分肯定老干部是党和国家宝贵财富的同时,对待青年知识分子,要坚定不移走同工农相结合、同实践相结合的道路。2003年,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部署,即培养出大规模、高素质的专门性人才和拔尖科技创新人才,塑造出信仰坚定、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以激发各类人才活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10]2008年,胡锦涛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选人用人时,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2010年,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我国要“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11]
新时代,习近平把马克思主义人才论推向崭新境界,创造性的提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一是要在全社会形成选贤任能的局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作了关于“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主题讲话,提出将各方面的人才都更好地使用起来,奋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12]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13]二是要在科技创新领域中任用提拔人才。早在正定任县委书记时,习近平就提出著名的“人才九条”,吸引了大批科技人员,有效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弥补了企业管理缺口。创新事业呼唤创新人才,习近平强调重视科技创新的战略作用,“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13]为此,要在实践中培育人才、发现人才、凝聚人才;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评价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此外,习近平还注重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下,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人才队伍,为网络强国提供动力。三是领导干部要发挥好人才示范效应。2012年,习近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强调,在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进程中,军委班子和军队高级干部首先要肩负起重任,敢为有为。关于领导干部如何以身垂范,习近平要求以焦裕禄为榜样。2016年,习近平专门提出要建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公务员的监察体系,坚定不移地推进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当官不发财、发财不当官。2018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提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立“政德”,这给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锤炼党性、开创事业,廓清了认识,提供了风向标。
三、新时代坚持人才显著优势的主要价值向度
1.引领人民攻坚克难,实现党的既定奋斗目标
政治建设是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四个意识”“两个维护”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属性和根本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是“四个伟大”的中坚力量,其忠诚性、先进性引领着民族复兴伟大进程。[14]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经济社会、民生福祉、外交国防等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完成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需要全党人尽其才、无私进取。“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无不浸润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复兴梦。只要中国共产党人在惊涛骇浪面前保持定力,带领人民迎难而上,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跨不过去的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务必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政德论”,笃行“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14]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才显著优势定能跨上新高度。
2.圆梦人才强国,迈向世界舞台中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发展“弯道”超车,人民福祉大幅提高,核心竞争力、综合国力显著抬高。这一切都归因于充分发挥人才显著优势,强力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这期间涌现无数德才兼备、爱岗敬业的优秀人才,有把扶贫路当长征路的黄文秀、洞庭赤子余元君、坚守初心的李夏、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等。人才是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创新发展的主要引擎,强国之间的人才竞争热度前所未有。我们必须“居安思危”,优化人才兴国、人才强国体制机制,以德为先、德才共济。同时,还要在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工作领导权的同时,修身养性、凝聚民心。政以才治,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精于理论武装,磨炼执政本领;国以才兴,党的各级组织要善于抓住民族复兴战略机遇期,把握好育才聚才、选贤任能政策优势;事以才成,迈向世界舞台中央、取得更多国际话语权,说到底是在人才竞争方面赢得战略主动权,把人才制度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国力优势。
3.坚定“四个自信”,彰显“中国之治”优越性
“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举,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不竭精神动力。充分发挥人才显著优势,有利于坚定“四个自信”,向全世界展现乃至传导“中国之治”的优越性。[15]这种自信和优越性,源于历史与人民的选择,归功于万千贤能孜孜以求。近代以来,在干革命、抓建设、搞改革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救国救民,无数科学精英隐姓埋名、舍家忘我,无数共产党人牢记使命、励精图治。进入新时代,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深耕华夏大地,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日益增强。“中国之治”成就了经济腾飞、国泰民安,“中国智慧”生成了中国模式、中国方案,这都是矢志不渝坚持人才显著优势的辉煌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