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思政元素及实施路径初探

2022-12-15焦晓光包天莉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2年12期
关键词:制图专业课育人

焦晓光,包天莉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2022年2月25日,吴岩司长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教处长会上,进一步强调课程思政需纵深推进,切实解决课程思政“表面化”“硬融入”“两张皮”等问题,真正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专业课程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主阵地”,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是展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的重要方面[2]。因此,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有利于加快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基于学科交叉融合及卓越农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新农科建设及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应深度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探索专业教育融合思政元素的可行性策略,以期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作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生后续专业实习及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该课程具有内容广、知识点多、应用性强、更新速度快、收集数据量大的特点,比较适合开展课程思政的改革与探索。文章以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必修课“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为例,剖析其课程思政建设现状,对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点及实现路径进行初步探索,以期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一、“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土壤调查与制图”是一门应用性强的课程,因此,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均能通过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这一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5个重点,侧重课程思政的隐性功能,加强农耕文化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提升课程教学效果。但目前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存在重专业知识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度不够,形成了“表面化”“两张皮”的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一)对课程思政重视度不够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相互协同,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但是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理解不够深入,片面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重点融入到思政课程中,这种错误观点源于专业课教师没有深刻领悟到课程思政内涵,没有深刻意识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一样都承担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责任,没有深刻认识到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课程思政建设体系不完整

课程教学大纲设置主要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为主,注重专业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配套教材、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设计等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但目前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明确要求,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过程中,也没有明确的思政元素融入点和融入载体。专业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课程思政贯穿课堂讲授、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考试考核等各环节,且融入思政元素时显得过于生硬,为思政而思政,未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深度挖掘“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各类课程教学中,实现“三全育人”,达到育人效果最大化[5]。思政元素的融入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环节。因此,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专业知识讲授中,做到知识讲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6]。基于“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8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教师从杰出的土壤学家和土壤地理学家的典型事迹、土壤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现实生活的案例中挖掘思政元素,采取递进式渗透方式,融入新时代要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科学思维方式[7],形成“土壤调查与制图”各章节课程内容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点,如表1所示。

表1 “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内容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点及实施方式

三、“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思政实现路径探索

(一)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素养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思政素养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明晰课程思政内涵,提升思政素养,在讲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自觉融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是指在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具体的学科专业情境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强调价值引领的重要性[8]。要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应做到3个“三合一”。一是高校思政培训、学院相互学习、专业相互交流三合一,专业课教师通过参加思政培训、学习,听取思政名师教学经验,正确理解思政元素内涵,使自身素养得到提升;二是传道、授业、解惑三合一,专业课教师除课堂上重视“授业”外,还应进行课后的“解惑”,结合学生学习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传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及远大目标;三是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生三合一,基于课堂讲授,加强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学生之间的交流,最终达到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对“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内容进行梳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改革教学方法。第一,教学与实习有机融合。围绕课程内容中黑土剖面性态特征描述,采用现场授课方法,在海伦市典型黑土区挖掘黑土剖面,让学生感知什么是黑土,通过黑土为什么是黑的、黑土的形成、为什么说黑土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关于黑土退化的问题等,拓展学生知识视野,使其了解世界四大片黑土都在哪个区域。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性,以及作为“中国粮仓”的东北地区的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的问题不容小觑,以此强化学生用好养好黑土地、保护土壤质量安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第二,改进教学手段。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应是通过递进的、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发挥作用,因此,专业课教师应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通过智慧树、超星等信息平台为学生上传经过课程组教师甄别后的视频、影音、链接,主要为相关期刊(如《五色土》等)、书籍(《寂静的土壤:理念·文化·梦想》等)、土壤方面的政策法规、土壤学科前沿动态、院士风采等,同时,教师借助数字化教学云服务,如“云教学”等,与学生商讨、交流“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相关知识,在互动过程中的个性指导更易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等思政元素,提高学生参与度及对专业的认同感。第三,优化考核机制。“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考核方式虽然已由“一张考卷定乾坤”机制,调整为由课堂出勤、平时作业+小测、实践技能操作组成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相结合机制,但各项考核指标中的内容还是只针对知识体系的考核,没有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考核。为了更科学地体现学生综合素养,完善考核机制,课程平时成绩由30%调整到40%,在课程平时成绩中增加课堂表现的思政考核指标。课堂表现指标主要包括线上、线下讨论,实践表现,小组间的协作表现,以出勤、作业、实践、课堂表现等综合指标均衡考查学生成绩。在平时成绩指标增加的同时,试卷中也明确增加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的主观性试题,全方位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效果。通过对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初步探索、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表现活跃,懒散的学风得到改善,课后讨论作业完成率明显提升。在课后调查问卷中,90%的学生反映,教师通过链接、超星推荐的《寂静的土壤:理念·文化·梦想》《土壤:地球的皮肤——从邮文化讲述土壤学的故事》可读性强,在土壤的起源、土壤学成就、中国土壤的文化、面临挑战及我们的土壤梦等内容上具有吸引力,学生也会思考:为守护这片土壤应做些什么,从而拓展了专业知识,增强了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的兴趣与情怀。

高等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育人,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然要求[9]。在智能化、现代化、信息化推动下,专业课程已由传统平面一维转向立体多维。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依托卓越农业人才培养、“双一流”建设,文章从科学思维建立、专业认同、爱国情怀、创新精神、职业精神等方面深度挖掘“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思政元素,并初步对“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进行探索,在提升“土壤调查与制图”课程教学内涵的同时,将知识、素质、能力有机结合,真正实现高校教书育人的功能。作为专业课教师,更需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拓展知识面,在教学实践中勇于尝试和创新,增强爱国情怀,全面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教育。

猜你喜欢

制图专业课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无声手枪如何消音?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二向反射模型在土地覆被制图中的应用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关于大学专业课排座位的思考
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