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机制

2022-12-15张玉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马尔科夫城镇化耦合

张玉新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虽然针对的空间区域不同,但二者发展的内在机理高度一致且相互契合。乡村振兴是习近平同志于2017年10月18日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是指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按照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在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能提高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在发展的过程中推动全面小康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与耦合协调

(一)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我国要实现稳步健康的发展,就要把“三农”问题放于全党工作的中心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乡村振兴是保障我国发展的基础性保障[1]。乡村振兴是指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机制,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在保障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中,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二)新型城镇化

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2]。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等为特征的城镇化,是指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共同促进城镇化。

(三)耦合协调

耦合协调发展是指在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反映两者之间各系统较好的水平,同时又要反映两者协调发展过程中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耦合协调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能对两者发展过程中的优点进行互补,同时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能发挥两者之间的协调作用,在相互推动以及促进的过程中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通过对我国2012年—2018年不同地区的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协调度[3](见表1)分析,我国中部地区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协调度大致呈逐年上升趋势,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能力较好,同时,乡村振兴与城镇化耦合度的增长速度以及具体的数据高低与经济发展能力以及城乡人口比例等有关,乡村振兴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中应对地区的经济能力以及城乡人口比例进行针对性分析。

表1 地区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协调度(2012—2018年)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

受我国历史发展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较晚,相比于资本主义1800年—1950年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城市化起步发展于1949年,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起步阶段、城市化曲折发展阶段、停滞阶段、恢复阶段、稳步发展阶段以及快速发展阶段[4]。2018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对我国人口总量以及生育能力、文化素质等进行统计,结果显示,自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率高达51.27%,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独特的起步晚,水平中等,速度快的特点[5]。根据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据不完全统计结果显示,2002年至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35个百分点的速度发展,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长2096万人[3]。2011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51.27%,比2002年上升了12.18个百分点,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8867万人;乡村人口65656万人,减少了12585万人,2019年末,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为8484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60.60%,常住人口超过60.00%[6]。

三、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方法

在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的过程中可采用马尔科夫链法进行研究分析,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可采用GWR模型方式进行研究。

(一)马尔科夫链法

马尔科夫链法在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马尔科夫链法是指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中具有马尔科夫性质且存在于离散的指数集和状态空间内的随机过程,在使用的过程中能通过对子集以及总量的变化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马尔科夫链的一个常见例子是简化的股票涨跌模型:若一天中某股票上涨,则明天该股票有概率p开始下跌,1-p继续上涨;若一天中该股票下跌,则明天该股票有概率q开始上涨,1-q继续下跌,该股票的涨跌情况是一个马尔科夫链。在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相关数据的分析过程中,马尔科夫链方式具有一定的离散化,能通过具体某一区域或时间等变化规律的演变对相关的形态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在使用的过程中提高了对区域空间的关联性,针对具体的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二)GWR模型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是一种空间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地理学及涉及空间模式分析的相关学科。GWR通过建立空间范围内每个点处的局部回归方程,来探索研究对象在某一尺度下的空间变化及相关驱动因素,并可用于对未来结果的预测。在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结果的分析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在对某一区域内容进行采样的过程中,统计的结果会根据位置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改变而改变,也使得研究的结果更具有准确性。GWR模型能针对变量之间的变化进行针对性地改变,这种研究的方式优于线性回归模式对空间数据的分析,能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

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动态演变的特征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动态演变具有时序演进的特征,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能通过对角线方式对平稳性的概率进行表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动态演变h还具有空间演进的特征。

(一)时序演进

在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动态演变过程研究中,针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将其划分为4个相邻但不具有交叉的区间,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K值越大证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越高[7]。在不考虑空间格局下,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演进能通过对角线的数值进行反映,对角线的数值越接近1,表示在进行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类型在绝大概率上是保持不变的,这时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二)空间演进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在发展的过程中城乡之间各要素的流动性越来越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城乡各要素在流动的过程中会受交通、基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人民意识以及经济发展、物质交流等内容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区域之间的空间距离逐渐缩短,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越来越紧密,曾经影响区域发展的空间关系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的影响力越来越小。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动态演变的过程中具有空间演进的特征。

五、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驱动机制分析

驱动机制不同于影响因素,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驱动机制与影响因素之间具有程度不同、范围不同以及意义不同的特点。驱动机制所带来的程度会比影响的程度大一些,譬如政策驱动、资源驱动型;影响因素的程度没有驱动程度深。驱动所使用的范围常常用于政治化或者文件性的书面表达形式,以文件描述带来的后果;影响因素常常是小事件或者通用的事件。驱动机制往往能使事件带来影响较为严重的后果,常常是一个重大的举措;影响因素意义说明会产生影响,不一定带来重大后果。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中主要的驱动机制包括就业机会、城乡收入等内容,其中就业机会与城乡收入之间的占比约为3:1,在研究中发现就业机会的占比更大,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应提供工作的岗位,吸引人才的回流。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形成了产业驱动,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城镇基础设施健全程度更高,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水平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导致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中最重要的驱动机制。要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要提高农村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和产业,促进人才以及资源的回流,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能实现全面发展。我国2018年城镇化率为59.58%,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3.89%,就我国地理位置来看,东部沿海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水平变化的GWR产业驱动、收入驱动更明显[8]。71.67%的人口流入城镇主要原因就与就业机会有关,系数在绝对值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空间数据上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情况,在发展的过程中,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受收入差距以及就业机会的影响较大,因此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中,应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为主要的任务,此外,加强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对驱动机制的建立健全和调整,能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更具有针对性,更贴合实际发展的需要。

六、总结

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障我国全面小康建设目标的实现,加强对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关注,是保障我国国计民生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针对实际的发展情况提出了新农村、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以及乡村振兴等发展战略,明确指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本文针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和探讨,在研究中对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以及耦合协调的基本内容、理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针对具体的研究方案,对我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动态演进及其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三农”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深入地揭示了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地方政府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工作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猜你喜欢

马尔科夫城镇化耦合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基于叠加马尔科夫链的边坡位移预测研究
基于改进的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在风机沉降中的应用
马尔科夫链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求解奇异摄动Volterra积分微分方程的LDG-CFEM耦合方法
非线性耦合KdV方程组的精确解
基于马尔科夫法的土地格局变化趋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