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技能大赛引领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
2022-12-15赵钱
赵 钱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江苏常州 213000)
1 引言
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界的奥林匹克”,世界技能大赛(后续简称世赛)是由世界技能组织非政府机构组织实施,我国自2010年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参加世赛,已经连续参加了3 届,特别是第45届,中国代表队参加了世赛所有的比赛项目,获得的金牌数与奖牌数在世界各国排名中名列前茅,2021年第46届世赛由于受新冠疫情影响,计划在2022年中国上海举办。代表国家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既能体现选手个人的技能水平也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的技能发展水平。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职业技能竞赛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46届世赛申办会议上作重要视频讲话,指示要求把第46届世赛努力办成一届富有新意、影响广泛的世界技能大赛。
我国的技工院校是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主力军,世赛在国内的影响力不断深入,各级各类院校越来越认识到,能够参加世赛是一份荣誉,也是互相学习和交流的机会,通过比赛不仅展现了自身的技艺技能水平,而且通过比赛可以促进专业的发展和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当前,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需要,研究世赛项目,总结竞赛赛经验和竞赛成果转化,将世赛规范引入到普惠的教育教学中,把世赛标准融入课堂,提高技工院校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升专业办学层次和质量,更好的服务于当地产业。
2 世界技能大赛的核心价值与竞赛项目设置的分析
2.1 世界技能大赛核心价值的分析
世界技能组织的核心价值是多元化、卓越、公平、创新、正直、合作与透明[1]。但凡参与世赛的各类人员,都应遵守世界技能组织的道德与行为准则,以推广和支持其核心价值和原则,通过最高水平的诚信与诚实来公平的践行世界技能组织的宗旨,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公众对技能人才的认可,展示技能在实现经济发展和个人成功中的重要性。同时,以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职业技能标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在世界范围推动职业技能事业发展[2]。我国的技工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一种职业教育,践行了世赛竞赛规则的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关注、热爱、投身技能活动,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传承技术文明和创新技术文明。
2.2 世界技能大赛竞赛项目特点的分析
世赛竞赛项目的设置与世界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竞赛的内容展现了当今社会产业的发展水平,目前主要分为6个行业类别,分别为运输与物流、结构与建筑技术、制造与工程技术、运输与物流、创意艺术与时尚、社会与个人服务[3]。截止到2019年,第45届世赛,一共设置了56 个比赛项目,新增5 个项目;2022 年第46 届世赛,将设置63 个比赛项目,其中9 个分为新增项目。从世赛项目设置的不断变化可以看出其特点,每一届除了项目数量是动态变动外,传统的竞赛项目也在根据新需求不断演变,通过国际技能发展形势,世界技能组织不断地对竞赛项目进行“更新”与“扩展”,始终保持“维新”状态,具有前瞻性。因此,世赛围绕行业发展趋势,迁移到竞赛项目上,使技能不断发展,也反映了世赛的强大“生命力”。所以,参加世赛,通过世界性的技能交流,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和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世界水平不断对接,真正实现技能人才对产业升级转型的“助推力”。
3 世界技能大赛竞赛选手的培养途径分析
参赛选手一生只能参加一次世赛,而且竞赛规则对选手的年龄有着严格的限定,目前除了3个团队项目将年龄放宽到25周岁,其余竞赛项目的参赛选手年龄不超过22周岁。从国内的职业教育体系来看,教委相关部门管辖的中职院校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管辖的技工院校,通过对入学年龄15、16岁学生经过3年多的培养,逐渐成为有竞争力的选手。技工院校由于在学制设置上有5 年制与6 年制,学生在校时间长,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培养;同时,面向各类行业和企业职业岗位需要,专业设置比较灵活,与世赛的许多竞赛项目匹配性较高,因此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参与世赛项目的选手,主要是由国内的技工院校培养,一般分为3个阶段培养。
(1)规范性认知与习惯培养。
不同类型的职业院校,为了培养选手达到参赛的要求,在选拔阶段有着不同的方法。考虑到培养出综合能力极强的选手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来不断筛选,因此,学生入学的第一年进行基础能力摸底,以言语理解与表达、数字推理与运算、常识判断与推理、资料分析等进行初选。同时,以冠军选手的感召力、影响力和成长经历,作为新生开学第一堂课的内容,进行宣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新生,另外,通过选手非凡的参赛事迹,鼓励学生热爱专业,钻研技能。学校通过组建基础集训队,对初选的学生课后集中授课,加强专业理论基础的学习,同时根据世赛项目的通用技能进行基础训练。注重培养学生操作规范的认知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几个阶段的考核,按照考核分数进行末位淘汰,达到初期选拔的目的。
(2)竞赛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
结合学生对参赛项目的主观意愿和初期选拔阶段的基础上,将学生按照竞赛项目进行分流,进入梯队培养。梯队教练是由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组建成竞赛项目的教练团队,根据世界技能大赛竞赛项目技术规范,分析竞赛项目的最新要求和标准,制定培养方案和具体的训练计划进行实施,训练选手的竞赛能力,通过训练使选手能够达到竞赛项目中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此期间,特别关注选手的学习能力以及个人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由于学习强度大,部分选手会表现出畏惧心理,会出现自动离队的情况,教练团队一方面会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对选手心理疏导。另外,一方面帮助选手化解心理和思想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增加对抗形式的内部比赛,使选手能够锻炼承受抗压的能力。
(3)举一反三与创新思维培养。
通过中期对选手的综合培养,选手基本达到了世赛参赛的基础能力,但对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与竞赛经验,以及临场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需要通过末期选拔的阶段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进行历练。在末期选拔阶段,选手想要拿高分或者是满分,需要自我突破,体现在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该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多次强化练习;另外一方面需要进行不同环境的拉练;其次需要通过市级、省级层面的竞赛不断积累竞赛经验,同时教练团队在此过程中,根据选手出现的规律性和偶然性问题,进行有效反馈,形成个人的记录与总结,更要注重培养选手在细节上的把控能力与创新能力,当出现类似问题时,选手自然而然就能够举一反三,抓住症结所在,迅速解决。另外,鼓励并要求选手更加追究一种精益求精的境界,提出突破行业的技术标准要求,这也正是世界技能大赛核心价值的体现,为培养出世赛项目的种子选手奠定坚实基础。
4 技工院校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
专业建设的水平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从世赛主要的技术规范和竞赛选手培养途径的分析,当前技工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在课程标准的适用性、学习任务的典型性、教学评价的有效性与教学基础设施的匹配性存在一定的滞后。
(1)课程标准的适应性欠缺。
技工院校的课程标准主要采用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经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根据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课程。一体化课程表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特征[4]。
2017 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数控加工等10个《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及一体化课程规范(试行)的通知》,常州技师学院作为牵头校对《模具制造专业国家技能人才培养标准及一体化课程规范(试行)》进行了开发编写。由于制定标准与标准实施之间存在较大的时间差,特别是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世赛技术规范的不断深入学习,对应的人才培养标准与课程规范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专业教学的要求。虽然标准的开发成果丰富,但成果适应性还需要进一步补充。
(2)学习任务缺乏典型性。
学习任务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典型性教学课题是按照国家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和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进行设置的,是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内容,以企业的工作过程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在一体化课程规范中明确了在中级、高级、技师的3个层级的典型工作任务,但对规范中的职业能力要求所对应的教学内容出现严重固化,例如在模具工等级认定中,学习任务还是沿用钳工工种为主的手工操作,对现代模具技术的应用缺乏主要提炼,所以,专业教学还不能支撑学生在未来岗位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有效培养。特别表现在教师对学习任务典型性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学师资的整体专业素质并不能满足一体化的教学要求,一体化课程改革与企业生产实际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学生学习的资源相对单一,不能匹配典型性任务的教学需要,很难达到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
(3)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全面。
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与结果的综合判断,通过判断对整个教学活动做必要的调整,实现学习收益的最大化。技工院校开展的一体化教学评价,主要是过程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表现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实施。在学生自我评价中,由于技工院校学生自身年龄的特点,低年级的学生还并不具备自我评价的能力,主要通过理论知识测试与实操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对于中技学段以后的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与操作基本技能有了普遍的认知和掌握,以学习任务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课堂中的自评与互评,学生具备了对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判断能力。技工院校在教学实践中,虽然工作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完成任务,但质量不高,不良产品占比较大,产品质量意识薄弱,学习的整体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主要反映出教学的评价内容不够全面具体,指标不明确,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原因之一。借鉴世界技能大赛先进的评测理念,融入世界技能大赛测评方法,建立规范的、适应性强的考核评价体系,精准评测,确保考评体系符合专业学习效果的实际。
(4)教学基础设施不健全。
实训场地的配置是有效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典型工作任务的实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真实的工作体验,促进学生掌握企业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和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所以,健全的教学基础设施以及实训场所是技工院校实现高水平专业教学的重要前提。当前,国内的技工院校,一般根据当地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调研,确定开设专业的必要性,但后期受培养人才的规模、实训室的建设标准、建设资金、配套实施等调整的限制,使得实训条件不能完全配套专业性教学,大多数技工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中,成本投入较大,另外设施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多数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将达不到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学质量也受到较大的影响。
5 世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实施策略
为了充分发挥世赛高端引领作用,常州技师学院在模具专业发展、课程改革、师资培养、人才评价、教学资源开发与世界先进标准对接,探索世赛成果转化的技术路径与方法,提升成果转化对专业建设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实现普惠的大众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组建多元的教学转化团队。
目前,许多技工院校的世赛教练专职培养世赛选手,并没有融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受比赛特点的影响,将比赛训练与教育教学完全分开,两者之间没有交集。技工院校可以在学院教学研究中心或教务处的指导下,形成制度性文件。常州技师学院通过成立世界技能大赛研究团队,由专职教练、教研室主任、专业骨干教师、企业行家共同参与,聘请世赛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对当前竞赛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分享。使教学团队深入了解世赛项目的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并且进一步对世赛项目全流程体验,专职教练全程培训和指导。通过多方的参与,教学团队能够明确大众教学和精英教学的区别,对世赛项目转化的实用性才有清晰的认识,对提高转化效果的质量有促进作用,也增加了教学团队的转化能力。
(2)建立完善的课程标准。
虽然学院已具备对接世赛标准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工作的基础,技工院校的世赛基地尽管有着较为成熟的选手培养经验,但将世赛标准转化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间仍有差距,需要科学的方法。首先,要根据世赛项目中的竞赛配置、技术文件、选手培养方案等内容,对接当前专业的设备配置、课标内容、师资力量,然后,根据竞赛选手表现出的职业兴趣、技术水平、质量意识、创新思维、技术迁移能力等方面的特质,对竞赛选手和普通选手的差异性进行详细研究,得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融入一些可以在大众学生中推广的特质,形成可实施的课程标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3)形成科学的教学评价。
技工院校经过课程改革后,形成了一体化课程体系,即把学习活动与工作任务融为一体实施教学活动,一体化的教学评价同时需要与专业课程相适应。在教学评价体系中,虽然将企业对员工的评价模式借鉴到教学评价中,但一体化教学的评价标准不够全面,通过世赛项目的评价方法可以发现,评价学生竞赛能力水平的标准具有评估功能、引导功能、激励功能等3个要素。在评价内容上应体现量化性,即能对典型工作任务的主体进行全面实施评价,又能在客观可测的条件下进行精准评测,引导学生从60分合格往高品质产品的方向努力。在评价方式上,主要是针对产品不能进行精准测评的内容,需要主观性的评判,可以通过学生、教师、竞赛教练,甚至邀请企业行家一起,通过小组的形式进行打分,实现评价数据的真实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促进学生对完成工作任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学生自我的工作价值。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还要充分考虑到评价内容的可操作性、可衡量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的兴趣[5]。
6 塑料模具工程赛项对专业建设的实践
(1)世赛项目选手学习目标与课程学习目标的融合。
技工院校的一体化课程目标一般都是从典型工作任务中精炼并概括出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最终使学生能够掌握或达到某种能力。原一体化课程目标,是基于活动任务本身展开学习,基本符合一体化教学活动要求,但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中必要的知识点与技能点没有充分概括,学生对完成任务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没有完整体现,将会影响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所以,常州技师学院教学团队参考世界技能大赛塑料模具工程项目,将选手具备的各种能力与标准融入学习目标中,比如选手对模具零件表面抛光的能力和达到的标准,整合到塑料模具维修的学习活动中,并给出了具体的抛光参考值,使学生在修复模具零件时,可以对照具体的表面粗糙度值,能有效强化学习抛光技能,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
(2)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学质量与师资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息息相关,一流的师资队伍其教学效果也比较突出。在人社部对技工院校教学模式大力改革与引导下,各技工院校在一体化教师(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教师能力不足的弊端逐渐显现,其技能水平、教学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企业更高层次的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这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到技工院校任教,即使有过企业经历也仅局限于参观或短暂的企业实习,并未真正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技术改革及管理,在教学中体现的是知识水平高于技能水平[6]。因此,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可以接触到企业的技术,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也有更多机会与一线工人、技术部门员工实时交流,熟悉企业运营情况,了解企业对各岗位技能的真实需求,也有利于后面模具专业教育教学的开展。
(3)世赛项目评价标准的转化。
对比世赛项目的评价标准,一体化的教学评价非常粗放,没有具体的参考性评价指标,不同的教师,对同一问题的评判有很大的偏差。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多半是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并不能精准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自由裁量权较大。通过模具专业的教学实践,得出两个方面,一是评测的答案要有统一性,二是评测的内容要具有可测性,这也是世赛项目对选手评估的重要依据。由于世赛项目的评价标准更加细化和准确,评分的内容客观明确,对于主观的评价也有相应的详细说明,真实考察了个人对完成工作任务所要具备的各种能力,同时实现科学的评价需要持续提炼企业最新的技术标准和岗位能力要求,更新评价内容,以企业的生产质量为准绳,学生以交付合格产品为验收标准进行评价。
7 结语
技工教育作为培养我国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建设一流技工院校和一流专业课程,促进技工院校改革创新发展,就成为了技工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7]。发展技工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坚持学习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将继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世界技能大赛成果转化对技工院校技能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坚持高端引领,更加准确、更加包容地做好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工标准、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