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植棉区棉花种植现状及其发展建议
2022-12-14徐爱武李翼然
■ 徐爱武 李翼然 尚 斌
〔连云港市纤维检验中心,江苏连云港222000〕
棉花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作为纺织服装的主要原料,棉花产业是我国产业链最长、关联度最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1],关系着数以万计的纺织工人和广大棉农的切身利益。受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农村劳动力进城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我国棉花种植区域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过对我国棉花种植区域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影响因素,进一步优化我国各植棉区域棉花种植和生产,使其能够持续稳定地提供数量足、质量好的棉花。
一、我国棉区的划分
根据自然生态条件相对一致、社会经济条件基本相似、棉花生产基本特征大致相同及农业地理界线、水文单元、地貌特征基本一致等因素,对我国棉花种植区域进行科学划分,可以分为适宜棉区、次宜棉区、风险棉区。结合政策因素以及技术发展水平等影响因素,我国的棉花种植区域适宜棉区可以分为三大棉区: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植棉区的科学划分,有利于科学运用自然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和技术发展水平,结合我国各地实际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分类指导我国各地棉花生产。
二、我国三大棉区的植棉现状
长江流域棉区、黄河流域棉区和西北内陆棉区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棉花生产区域,曾经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棉花种植逐渐向西北内陆棉区集中,表1列出了我国三大棉区植棉面积的变化。为了便于计算并结合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口径,长江流域棉区包括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5省,黄河流域棉区包含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6省(市),西北内陆棉区包含新疆、甘肃2省(区)。
表1 三大棉区棉花种植面积
表1 三大棉区棉花种植面积(续)
根据表1分析:黄河流域棉区从2000年开始,棉花种植面积从1 743.6 khm2逐渐增加,2004年达到最高峰2 961.7 khm2,从2006年开始逐渐下降,2010年种植面积1 976.7 khm2已经低于2 000 khm2,随后种植面积继续快速下滑,2016 年种植面积降至899.3 khm2,2021年减少至266.1 khm2,仅仅为最高年份2004年2 961.7 khm2的9.0%,在这22年间,黄河流域棉区棉花种植面积急剧减少。
长江流域棉区从2000年开始,棉花种植面积大体呈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最高峰1 483.2 khm2,随后种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2014年种植面积减少至956.8 khm2,随后种植面积继续减少,2021年种植面积232.1 khm2,为最高峰年份2008年1 483.2 khm2的15.6%,在这22年间,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种植面积呈现快速下降趋势,但比黄河流域棉区降幅稍小一些。
西北内陆棉区中,甘肃棉花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34.7 khm2逐步上升至2007年的79.3 khm2,随后总体上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2021年棉花种植面积16.2 khm2,为最高年份2007年79.3 khm2的20.4%。西北内陆棉区中,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从2000年开始总体呈现波动性增加的趋势,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1 012.3 khm2增加至2019年最高峰的2 540.5 khm2,并且从2017 年开始连续5 年棉花种植面积均在2 000 khm2以上,2021年种植面积2 506.1 khm2,与2019最高峰的2 540.5 khm2相比仅仅减少了34.4 khm2。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黄河流域棉区曾经是我国棉花种植面积最大的棉区,其高峰时期2004年度的棉花种植面积2 961.7 khm2,远远大于长江流域种植面积最高峰的1 483.2 khm2,也远远大于新疆最高峰的2 540.5 khm2,2021 年其种植面积已经骤减至266.1 khm2,仅比长江流域的232.1 khm2多34 khm2,远远小于西北内陆的新疆棉区了。
作为我国曾经最大棉区的黄河流域棉区和第二大棉区的长江流域棉区,2021年度两个区域棉花种植面积合计498.2 khm2;而西北内陆棉区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张,2021 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2 506.1 khm2,是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种植面积总和的5倍多。由此可见,我国棉花生产布局变化的最大特点就是由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逐渐向西北内陆棉区尤其是新疆棉区的转移集聚[2]。
三、我国三大棉区发展趋势及建议
棉花作为一种高度商品化的经济作物,植棉的经济收益往往是棉农的首要考虑因素并影响着植棉区的兴衰[3]。在投入少、成本低、棉价高的情况下,植棉经济效益往往较高,植棉有较好的收益会促进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反之亦然。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植棉成本大幅度增加,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造成劳动力短缺,棉花价格低位徘徊,植棉的经济收益大幅度下降,造成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棉花种植面积骤减。相对来讲,由于新疆土地的自然特性,与种植棉花相比,种植其他农作物收益更低,同时国家在新疆实行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再加上土地集中连片适宜机械化作业,投入劳动力较少,植棉收益相对稳定,因此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张。
但是新疆不可能无限地一直扩展棉花种植。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张导致农业用水急剧上升,使得原本水资源匮乏的新疆面临水资源更加紧张的现实,连年种植棉花易导致新疆土壤次生盐渍化、沙化以及塑料地膜等白色污染等问题,这些都给脆弱的新疆生态承载力带来更大的压力[4],这些也制约着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目前,新疆综合考虑粮食安全和农牧业总体持续发展,以及新疆的生态承载力和节约水资源的需要,已经在逐步调减棉花种植面积。由此可见,我国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有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三大棉区均衡发展,做到优势互补、以丰补歉,降低地缘政治、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共同促进我国棉花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一)进一步优化西北内陆的新疆棉区布局
进一步优化新疆棉花种植区域布局,将棉花种植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逐步将棉花种植从次宜棉区和风险棉区退出;优化棉花品种结构,实现一个地区一主两副的棉花品种结构;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依据新疆土地连片的优势进一步推广机械种植、机械采摘等棉花种植生产全程机械化,降低棉花种植生产成本,提高棉花生产的田间管理水平,减少种植生产过程中的白色污染,降低环境承载力,实现棉花种植绿色低碳发展。
(二)适度恢复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的棉花种植面积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而棉花又是用工较多的经济作物,因此,必须改变棉花生产方式,走机械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只有适应新的棉花生产发展形势,才能稳定和部分恢复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的棉花种植面积。
1.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通过政策支持成立合作社等专业的农民组织,促进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的土地朝着集中连片、规模化方向发展,加快土地流转和承包,有利于机械化作业的推广和实施应用,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整个区域棉花生产的竞争力和收益水平。
2.建设优质棉生产基地。
在黄河流域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划定并建设优质棉生产基地,进一步合理规划棉花生产的区域布局,稳定棉花种植面积、提升棉花产量、提高棉花品质,增加棉花种植收益,激发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保障棉花产量。
3.加速研发适宜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的机械设备。
由于长江流域棉区和黄河流域棉区仍然是小农作业,因此,更适合小型播种机、施肥机和采棉机的发展。加快科技支持力度,联合相关科研机构研发适宜于该植棉区域的全程棉花机械化发展的轻小型机械,实现棉花种植全程机械化,解放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植棉收益、提升农民植棉积极性。
4.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
进一步创新农业社会化组织模式,通过对棉花种植生产整个过程的全程服务提高棉农的棉花种植的“全程托管”服务和“科技+订单”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新模式,引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有效对接,真正将农民从棉田解放出来,降低劳动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植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