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规模奶牛场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工作的探讨
2022-12-14徐仲凯
徐仲凯
东营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山东东营 257091
0 引言
为更好发挥财政补助政策对动物防疫工作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压实规模养殖场防疫主体责任,满足养殖场对强制免疫疫苗的多元化需求[1,2],2017—2020年期间,东营市率先在山东省开展了畜禽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政策(简称“先打后补”)试点。按照山东省畜牧兽医局统一安排部署,自2021年起,东营市全面推行规模养殖场“先打后补”。从近5 年政策实施情况来看,总体推进顺利,政策实施机制不断完善,但仍存在着规模奶牛场参与“先打后补”积极性不高、过审数量少、检测费用高、补助领取难等问题[3]。本文主要分析东营市“先打后补”在规模奶牛场的实施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今后更好地在规模奶牛场推进“先打后补”政策提供实践经验参考[4]。
1 东营市“先打后补”实施现状
1.1 补贴范围及标准
“先打后补”指符合条件的畜禽规模养殖场自主采购强制免疫疫苗、自行开展强制免疫和免疫抗体检测,经有关部门审核确认后对其进行补贴的政策,疫苗补贴价一般不高于同期政府统一招标价。补贴范围及标准见表1。
表1 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政策补贴范围及标准
1.2 规模养殖场参与“先打后补”情况
2017—2021年规模养殖场参与“先打后补”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畜禽规模养殖场参与“先打后补”数量逐年增加,尤其在2021年全面实行规模养殖场“先打后补”后,参与“先打后补”场数较2020年大幅增加292.86%。其中:禽类规模养殖场申请“先打后补”积极性非常高,2018年成功破零并迅速增长到2021年的59 家,占总申请数的52.68%;规模奶牛场申报积极性不如禽、猪、羊规模养殖场,2021年共10 家申请“先打后补”,仅占总申请数的8.93%,与其他畜种相比增幅最小。2020年前,规模猪场、奶牛场每年度过审场数分列第一、二位,但在2021年,规模禽类养殖场过审场数迅速增至第一位,达42 家,占总过审数的52.5%;规模奶牛场过审8 家,仅占总过审数的10%,正数第二变成倒数第二,“先打后补”进展明显比禽、猪、羊等畜种滞后。
表2 2017-2021年规模养殖场申请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情况
1.3 “先打后补”补助情况
2017—2021年规模养殖场强制免疫“先打后补”补助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先打后补”补助金额逐年增加,2020年总补助金额最高,主要原因是受当年生猪良好养殖形势刺激,正邦集团等生猪龙头养殖企业存/出栏量巨大所致。2021年禽类规模养殖场“先打后补”补助金额最高,达63.99 万元,占总补助金额的42.48%;规模奶牛场补助金额增幅最小,2021年仅比2017年增加4.65 万元,占2021年总补助金额的10.42%。
表3 2017—2021年规模养殖场强制免疫“先打后补”补助情况
2 存在问题
2.1 检测报告费用高昂
规模养殖场若想申请“先打后补”,必须提供能够证明其所养畜禽群体免疫抗体水平(布病除外)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抗体检测报告,而90%以上的规模奶牛场无自建实验室,缺乏抗体检测能力,市、县等各级畜牧部门实验室日常监测任务繁重,无法满足规模养殖场庞大的检测需求,加之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费用高昂,造成绝大部分规模养殖场望补贴而却步,主动放弃“先打后补”补助[6]。以存栏100 头规模奶牛场为例,按照《山东省畜禽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实施方案(2021版)》(简称《“先打后补”实施方案》)规定,每份检测报告需抽样30 份,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费用约60.0 元/头,一份检测报告费用为60.0 元/头×30 头=1800 元。牛羊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中标价为1.0 元/mL,按照《“先打后补”实施方案》牛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按存栏量每年每头4 mL测算,存栏100 头规模奶牛场最多补助:100 头×4 mL/头×1.0 元/mL=400 元,仅为检测费用(1800 元/次×2 次/年=3600 元)的11.11%,若规模奶牛场参加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将亏损3600 元-400 元=3200 元。高昂的口蹄疫免疫抗体检测报告,成为规模奶牛场参与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政策最大的阻碍。
2.2 自购疫苗成本增加
由于政府统一招标的畜禽强免疫苗数量较大,疫苗单价往往压得非常之低,而规模养殖场强免疫苗自行采购量相对较少,难以压价,采购单价相对较高[7]。按照《“先打后补”实施方案》规定,疫苗补贴价不能超过政府统一招标价,致使实际采购价与疫苗补贴价相差较大,增加了规模养殖场购苗成本。如东营市2022年牛口蹄疫O型、A型二价灭活疫苗中标价为2.0 元/mL(浓缩苗,注射量较往年减半),某存栏300 头规模奶牛场自购同款疫苗单价为3.0 元/mL,购苗成本上涨50%。按存栏量每年每头2 mL测算,购苗成本增加:300 头×2 mL/头×(3.0 元/mL-2.0 元/mL)=600 元。另外,购苗发票也是规模养殖场申请“先打后补”的必备条件之一,在购苗量较小的情况下,疫苗厂家往往会把发票税点摊到疫苗单价里,间接增加了购苗成本。
2.3 “先打后补”补助利用率偏低
2021年全市落实中央、省、市“先打后补”补助资金642 万元,但受规模养殖场“先打后补”申请率、通过率低影响,2021年仅发放150.63 万元,补助利用率为23.46%,造成了“先打后补”经费用不了,规模养殖场自购疫苗花费补不了的被动局面。
2.4 受奶牛存出栏量制约
出具一份第三方口蹄疫抗体检测报告需1800 元左右,这就意味着规模奶牛场年存栏量超过900 头(1800 元÷1 mL/头÷2.0 元/mL=900 头)时才具有可操作性。东营市2022年存栏量大于900 头的规模奶牛场共11 家,仅占全市规模奶牛场的36.67%,超过60%的规模奶牛场被关在“先打后补”政策门外,无法参与其中。
2.5 政策宣传不到位
走访调研发现,“先打后补”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宣传力度不够强、覆盖面不够广的问题,部分规模奶牛场甚至个别龙头养殖企业表示不了解、不理解“先打后补”这一惠民政策[8],导致近几年始终未申报“先打后补”补助。
3 建议
3.1 提高“先打后补”补助利用率
在优先保障规模养殖场“先打后补”补助的基础上,将“先打后补”经费统筹用于免疫效果监测评价、购买防疫服务等方面,提高“先打后补”补助利用率。进一步加大市、县两级兽医实验室保障力度,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编制、购置先进设施设备、检测试剂等耗材,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9],减轻规模养殖场检测负担。
3.2 优化第三方检测服务
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独立或联合承接地市或县区全部规模养殖场检测业务,最大程度地用大检测量摊薄检测成本[10]。当口蹄疫检测费用降至30 元/头时,规模奶牛场存栏量或出栏量超过450 头即可参与“先打后补”,目前东营市年存栏量超过450 头的规模奶牛场共24 家,占全市规模奶牛场的80%,大大降低了“先打后补”申请门槛。亦可探索推行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满一定数量禽类规模养殖场后减免规模奶牛场等检测费用的捆绑检测模式,尽可能地降低规模奶牛场检测成本。
3.3 鼓励规模养殖场自建实验室
鼓励有条件的规模养殖场或养殖合作社自建实验室,待县级畜牧部门认可实验室资质后,可自行开展抗体检测,出具的检测报告可用于“先打后补”申请。因自建实验室主要由规模养殖场内部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检测,在有效节约样品采集、检测等人工费情况下,检测成本主要为试剂盒等耗材采购费,导致检测报告费用大大降低。另外,规模养殖场自建实验室还可承接周边规模养殖场相关检测业务,增加盈利点。如东营市河口区某养殖合作社于2021年自建高标准实验室1 处,并成功获得河口区畜牧部门实验室资质认定。借此优势条件,河口区2021年通过强制免疫“先打后补”审核的规模养殖场达到59 家,占全市的71.95%,其中过审的规模奶牛场达到8 家,占全市的100%。由此可见,规模养殖场自建实验室对落实“先打后补”政策有非常强力的推进作用,但需要县级畜牧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养殖场自建实验室和县级实验室疫病检测能力对比[11],一是强化对规模养殖场自建实验室的监管,对违规出具检测报告、套取“先打后补”补助等违法违纪行为实行零容忍制度,一旦发现,立即作废该自建实验室当年所出全部“先打后补”申请用检测报告;二是通过检测比对,不断提高规模养殖场自建实验室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确保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政策落实落地。
3.4 完善自购疫苗政策
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允许规模养殖场购苗量达到一定数额时,可以政府强免疫苗招标价相同或近似价格自行采购强免疫苗,或支持规模养殖场自行组团按政府招标价统一采购,降低购苗成本[12]。按照《“先打后补”实施方案》规定,从2023年起逐步取消省级统一招标采购,从2025年起除应急储备等特殊需要外,全面取消政府招标采购强免疫苗,届时“先打后补”将失去补贴的参考标准。建议上级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强免疫苗补贴政策,适当提高自购疫苗补贴标准[13],缓解奶牛等规模养殖场购苗压力。
3.5 强化宣传培训力度
相关部门要重视“先打后补”政策的宣传引导[14],通过面对面培训、发放明白纸、制作短视频、微信群交流、朋友圈转发等线下+线上多种形式,切实强化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政策解读、宣传、推广,充分调动奶牛等规模养殖场参与积极性,确保应知尽知,应参进参。公布政策咨询服务电话[15],及时解答规模养殖场“先打后补”申请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努力让更多地规模养殖场享受到“先打后补”这项惠民政策红利[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