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配合针灸和中药贴敷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2022-12-14张婷
张 婷
(柳州市工人医院中医科,广西柳州 545005)
脑卒中是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对脑卒中患者而言,不仅需要积极有效的治疗,如针灸及中药敷贴等,还需要实施相关的康复训练[1]。脑卒中患者颅脑损伤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恢复是较为困难的,其常见的后遗症为足下垂。该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且当其痉挛影响到下肢远端肌肉时,还会导致痉挛性足下垂的发生,故而影响整个踝关节,减慢患者的日常行走速度,逐渐形成异常步态,增加日常跌倒的风险。所以对于脑卒中偏瘫的患者,积极实施有效的康复干预是至关重要的[2]。本研究主要分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康复训练、针灸和中药敷贴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柳州市工人医院2020 年4 月至2022 年3 月接收的120 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60 例。观察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35、25 例;年龄45~93 岁,平均年龄(73.18±4.38)岁;体质量56~82 kg,平均体质量(63.66±7.82)kg;学历:小学及以下18 例,初中、高中28 例,大专及以上14 例。对照组中男、女患者分别为33、27 例;年龄46~93 岁,平均年龄(73.54±4.17)岁;体质量55~83 kg,平均体质量(64.29±7.93)kg;学历:小学及以下19 例,初中、高中29 例,大专及以上12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柳州市工人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3]中脑卒中偏瘫的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器质性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的患者;②精神障碍者;③药物过敏者。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针灸和中药敷贴干预。①针灸干预。根据患者活动障碍的程度及肌肉僵硬程度,利用中医辨证取穴治疗:对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在患侧肢体取其肩腧穴、肩外陵穴、肩内陵穴、曲池穴、合谷穴、手三里等;对于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在其患侧取环跳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太溪穴、太冲穴及风市穴等;对于上下均存在肢体偏瘫的患者,需要先进行上肢针刺治疗,再实施下肢针刺治疗。使用毫针(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规格:长40~50 mm,直径0.30 mm)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刺入深度为 0.5~1.5 寸,留针40 min,1 次/d,治疗5 d,休息2 d。②中药穴位敷贴。药方:丹参、川芎、红花、赤芍、吴茱萸、当归各15 g。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粉末,并和蜂蜜调和均匀,制成大小一致的中药贴片,敷在患者相关穴位上,穴位选择和针灸穴位相同,每次敷12 h,1 次/d。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行康复训练。①在患者病情平稳后,护理人员按摩患者的各个关节及牵拉处理,让其紧张的肌肉得以放松,2 次/d。②胫骨前肌康复训练:患者取仰卧位,在双膝下放置软枕,确保髋、膝关节呈现轻微屈伸的状态,护理人员需要握住患者的脚跟和足前部,对足背屈曲和缓慢外翻处理,到位后慢慢进行复位,重复15 次;随后患者改为坐姿,并保持屈膝90°,让脚跟接触地面,最大限度抬高患者的足底,让其前足底为交替落地;最后转为站立姿势,由健侧负重,屈髋、屈膝,进行足外伸展和足外翻训练,指导患者将患肢向前一步,让脚跟最大程度的停落地面。③小腿三头肌痉挛训练:在双杠或者和站立架下放置一定斜度的锲形板,并根据患者痉挛的程度,调整斜面,让患者将患足放在板上,保持背伸直状态,指导其将重心逐渐向患侧移动,并借助自身的重力拉伸患侧的后腿肌肉,30 min/次,1 次/d,5 次/周。④对于驰缓性瘫痪的患者,护理人员每日多次更换患者的体位,协助其进行坐、起、翻身、侧卧和站立训练,逐步过渡到迈步和行走,50 min/次,2 次/d,随着患者能力的逐渐提高,也逐步的增加活动量,加强肌力。两组患者均治疗4 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及平衡情况能力。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4]评估神经功能,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成正比;采用Fugl-Meyer 量表(FMA)[5]进行运动功能评价,分数与运动能力成正比;采用Berg 平衡量表(BBS)[6]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分数和平衡能力成正比。②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利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进行分析[7],共4 个维度,包括生理状态、社会/家庭状态、情感状态、功能状态,每个维度为10 小项,每个维度满分为30 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③比较两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 量表(BI)[8]进行分析,满分为100 分,分数越高,患者的活动能力越理想。④比较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利用自拟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分析,调查表内容包括操作方式、沟通能力、态度等,共计100 分,分值在90 分以上则为非常满意,分值在80~90 分则为满意,低于80分则为不满意,信度为 0.778,效度为 0.801。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行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FMA 评分及BBS 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比治疗前低,FMA 及BBS 评分比治疗前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比对照组低,FMA 及BBS 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FMA 评分及BBS 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FMA 评分及BBS 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0.05。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FMA:Fugl-Meyer 量表;BBS:Berg 平衡量表。
组别 例数 NIHSS FMA BB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60 9.62±2.69 3.55±1.46* 42.21±8.54 78.74±11.65* 28.39±5.97 48.77±6.58*对照组 60 9.59±2.73 5.78±1.57* 42.32±9.48 69.41±9.51* 27.46±5.82 41.22±5.62*t 值 0.189 6.649 0.963 2.526 0.165 12.716 P 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SS-QOL 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S-QOL 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S-QOL 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SS-QOL 评分比较(分,±s)
注:SS-QOL: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
组别 例数 生理状态 社会/家庭状态 情感状态 功能状态观察组 60 25.56±2.43 24.47±2.92 24.68±2.74 25.75±2.54对照组 60 18.36±2.75 20.88±2.65 18.82±2.45 19.33±2.71 t 值 14.552 6.751 11.823 12.818 P 值 <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患者BI 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BI 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患者BI 评分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BI 评分观察组 60 81.47±2.92对照组 60 70.88±2.65 t 值 6.751 P 值 <0.05
2.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脑卒中是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并且患有脑卒中的患者,大部分均会伴有肢体残障的症状[9],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质量受到影响。因此,临床重点关注如何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恢复、改善其肢体肌力[10]。在实际工作中,护理人员协助并指导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是临床的重要工作,近年来,中医辨证理念在康复过程中也逐渐展现其优势,可达到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和降低致残率的效果[11]。
在中医学中,将脑卒中偏瘫归为“萎痹”“偏枯”范畴,认为脑卒中偏瘫和脏腑、筋骨、关节疲劳有一定联系。由于上述部位和组织离不开气血的滋养,所以良好的气血运行功能可确保各个部位得到充足补给。另外,中医认为,脑卒中偏瘫的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致使肝肾不足,加上长期卧床,引发机体正气亏虚,风湿热寒等邪毒侵袭,整体的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难以达到肢体脉络,最终出现肢体屈伸不利的情况[12]。
针灸是中医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采用针灸治疗可提高患者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并刺激横纹肌,达到活血通络、舒调经脉的功效,可以有效刺激交感神经,扩张脑血管,进而改善患者脑组织的血氧供应状态[13]。康复训练治疗是根据患者大脑可塑性的原理,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比对照组低,FMA 及BBS 评分比对照组高,提示康复训练配合针灸和中药贴敷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对于脑卒中初期的患者而言,瘫痪的肢体多以松弛性瘫痪为主,但是经过数天或数周后,大多数患者会发展为痉挛性瘫痪,如果在此阶段不能有效抑制痉挛发展,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将不可逆。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积极进行康复干预,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训练,能降低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偏瘫肢体的恢复效果。同时,在治疗过程中,选择相关穴位进行针刺,可加速病灶周围水肿的消失,也可改善半暗带血液循环,加速病灶侧脑组织细胞功能的恢复,进而提升生活质量。而本研究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SS-QOL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也证实康复训练配合针灸和中药贴敷治疗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BI 评分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通过康复训练配合针灸和中药贴敷治疗后,患者的一系列症状得到大幅度改善。康复训练能不断恢复患者的肢体肌力,提高其肢体的运动能力。而针灸和中药贴敷治疗,针刺后会通过穴位直达患者的大脑皮层,形成中枢到患侧运动传导通路,改善运动功能[14];中药敷贴将药物制成中药贴,贴在患者的穴位上,而本研究中使用的中药均具有活血、行气、舒筋、通络的效果,通过现代医学证实,中药敷贴可以有效扩张毛细血管,同时药效通过皮肤直达病灶,有效提高局部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使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15]。并且,上述治疗安全性较高,患者在整个治疗期间均能保持积极良好的态度,故而能提升整体满意度。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配合针灸和中药贴敷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提高其运动能力和平衡能力,提升日常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