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徐州梆子看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传播

2022-12-14李春侠

名家名作 2022年19期
关键词:梆子徐州戏曲

李春侠 王 悦

一、徐州梆子简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传承的文化基因,凝聚着民族的集体智慧和情感精神。在苏北地区传统艺术戏曲类非遗项目共有14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产项目8项,徐州柳琴戏、徐州梆子等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徐州梆子在江苏北部已流行三四百年,以枣木梆子为打击乐器,因为指挥曲调快慢的是梆子和鼓板,所以得名梆子戏。最早由于人员流转、灾民流动等因素,将陕西、山西梆子与苏北地区的曲艺、小调、说唱等艺术形式及当地的方言理语、风俗习性相融合,又经过几代艺人的潜心钻研,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形成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剧种。

2008年,徐州梆子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州梆子戏的功能性较强,能反映人民的现实生活,其内容多为历史事件、战争英雄类的剧目;赞扬社会公理和人民爱情的剧目;讲述民间人民生活中家长里短的小戏。

为了解当前非遗项目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情况,分析非遗项目传承过程中的困境与原因,并进一步探索非遗项目传承与传播的方法与途径,本团队开展了此次专项调研。

二、徐州梆子面临发展困境的原因

(一)缺乏固定团队

徐州梆子戏团队目前有丰县小凤凰梆子剧团、江苏省梆子剧院、沛县梆子剧团,业余的梆子剧团等十几个。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无论是项目研究团队、演出团队,还是运营管理团队,都是传承人在“单兵作战”,仅靠一人之力,想要实现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再加上现在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年龄越来越大,是难上加难的。

(二)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冲击

现代化媒体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产生了巨大冲击与威胁。如广播、电视、网络等给予人们更多地接触外部世界的机会,能够极大地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这使得传统音乐、舞蹈、美术等的传播受到冲击,导致越来越少的人们熟知和了解,严重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传播。

(三)传承教育力度不够

在现代社会,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城市待遇的丰厚,使得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选择转行,在其他行业获取更多的资源,只剩下年事已高的传承人,这些传承人都是掌握某种表演艺术的艺术家,但是他们在变老,人数在减少,从而使得我们所知甚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不断减少,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四)对非遗的关注度不高

当今,在教育上,很多人把重点放在文化课程上,而忽略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关注,使年轻人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感兴趣。此外,大多数非遗项目所属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收入较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缺乏资金投入。

三、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传播路径——以徐州梆子为例

(一)出台相关政策,围好保障“护栏”

非遗项目不同于一般的商业项目,具有独特性,所以政府支持是保护的首要保障,也是从政策层面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人加上一道“护栏”。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能切实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相关权益,同时也能提高公众的关注度,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地方戏曲发展基金。对传统戏曲的抢救、新戏曲的制作、演员演出、人才培养、地方戏曲优秀戏曲奖评选给予适当补贴;加大对重点剧目和公益演出的投入,对重点艺术产品实行政府采购和项目招标的方式,实行绩效补贴。确定剧团的演出数量后,政府对每一场演出给予适当的补贴,激活演出市场,鼓励剧团面向农村和基层。

2.尽快落实排练及演出场所。现阶段,对于部分没有固定排练场地的项目,可先行协调有关场地进行租赁,改善基础设施,短期内满足剧团安心创作与排练演出的需要。

3.改变升级人才培养机制。恢复艺校对梆子戏等地方曲艺专业的艺术招生,探索与徐州地方高校、职业院校联合开设梆子戏等地方戏曲研修班,开设有关课程和专题讲座,学费给予减免,定向培养演员、编剧、导演、作曲等专业人才。

4.对于年龄较大的传承人和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录制音频资料、影像资料,保留文字资料等。

(二)找准问题,提高培训针对性,推进活态传承

1.摸清需求,提高培训针对性。各级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培训规划,加大对各级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力度和针对性,重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法规、保护方式、知识产权保护、传授技巧等相关知识的培训,组织同一项目类别的传承人开展横向交流活动,切磋技艺,交流传承经验,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性,不断增强和提高传承人的责任意识和传承能力。

2.增强传承人的传承意识和创新意识。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是自幼学艺、口传心授,缺乏现代化教学思维和现代教育手段,这就需要传承人本身转变思路,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元素,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进行传播与传承。因此,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也应增强传承人的现代化思维和意识,使其进行创新性传播与传承。

3.非遗的特点是活态性,要推进活态传承。“非遗”不同于“文物”,国家制定的保护方针只有最后四个字有差异——对文物“加强管理”,而非遗是“传承发展”。因为非遗是活态的,文物是相对静态的,所以非遗传承人的代际传承特别重要。因此,不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看成一成不变的,非遗要活在我们的社会生活里、社区群体和民众中间,这样才能永葆活态的生命力。

(三)推进非遗项目在大学校园中的传播与传承

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的真正实施,不仅仅是中小学校园,大学校园也急需普及。为了更好地在大学校园传承非遗项目,对大学生调研必不可少,以下对相关调研情况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关的传播和传承策略。

1.徐州梆子在大学生中的调研分析

(1)调研样本情况

团队成员实地走访了徐州梆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蒋云霞老师,与蒋老师围绕该项目的发展与传承情况进行访谈;同时设计调查问卷,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线上问卷调查。

(2)调查方法及内容

结合实际,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文献检索、电话和微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大量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非遗传承人等方面的期刊文献资料和珍贵的音视频影像资料;实地走访非遗项目国家级传承人;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线上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其对徐州梆子戏的了解、建议和看法,了解徐州梆子戏的现状。

(3)调研结果分析

①对徐州梆子的了解情况。从对戏曲的了解情况来看,11.76%的人经常看戏曲,31.37%的人从来不会看,56.68%的人偶尔了解。而问到有关徐州梆子戏的了解,17.65%的人表示了解,45.1%的人表示从没听过,37.25%的人表示听说过但不了解。将近一半的人表示从没听说过徐州梆子戏,少部分人表示很了解徐州梆子戏,其他人表示只是听说过。这说明徐州梆子的知名度还有待提高,宣传需要加强。

②有关了解徐州梆子戏的途径。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群体了解徐州梆子戏的最主要途径是网络和同学交流(均为45.1%),排名后面的是电视(39.22%)和讲座(29.41%),可以发现,这些都是大学生群体日常交流最常用的手段和方式,新型的传播媒介还是必要的(如图1)。

图1 了解徐州梆子戏的途径对比

③有关徐州梆子戏的发展过程。关于徐州梆子戏的发展过程,11.76%的人清楚了解,29.47%的人完全不知道,58.82%的人不太清楚。可以发现关于徐州梆子戏的发展过程,绝大部分人不太清楚,极少数人清楚徐州梆子戏的发展过程,这极少数人也是来自徐州梆子的发源地。当被追问到徐州梆子存在的意义时,9.8%的人直接表示没有意义,41.18%的人表示不太清楚,49.02%的人表示意义重大。一半的人认为徐州梆子存在的意义重大,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能够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之处。

④有关保护戏曲的途径。有关戏曲保护的方法,被调查者认为应由国家出面并采取相应措施的占52.94%,促使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的占62.75%,80.39%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成立民间组织对其进行保护,在学校等教育机构中进行教育的占64.71%(如图2)。说明成立民间组织对其进行保护是多数人的意愿,在学校等教育机构中进行教育也是可取之策。

图2 保护戏曲的途径

⑤有关戏曲对当下社会的作用。有关戏曲对当下社会的作用,7.84%的人认为戏曲与现代精神格格不入,21.57%的人认为可有可无,70.59%的人认为戏曲对当下社会很重要。绝大多数人认为戏曲对当下社会的作用很重要,戏曲不应该消失,而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为弘扬非遗文化事业增添动力,为非遗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当被问到如何看待在高校添加戏曲课程,68.63%的人认为可行,15.69%的人认为不可行。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就是在高等院校中开展公共艺术教育,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能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2.徐州梆子如何在大学校园传承和传播

(1)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的真正实施,不仅仅是在中小学校园中应普及,大学校园也急需普及。鼓励校园内以选修课的形式融入第一课堂,以社团或协会的形式融入第二课堂,让更多的年轻人或孩子接触传统文化,并逐渐喜欢上传统文化。

(2)学校可以邀请校外传承人和非遗项目的相关组织或团体进入大学做演讲或举办展演活动,或以选修课的形式融入第一课堂,以社团或协会的形式融入第二课堂,组织非遗保护的相关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并逐渐喜欢上传统文化。通过大力宣传,使传统文化成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线上媒体和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使得在校大学生对非遗文化有全新的认知,还可以通过印发书籍、宣传册的方式,开设“徐州梆子戏一路走来”等主题活动,普及在校大学生中。大型节日活动也可以多多进入大学,吸引更多对非遗感兴趣的学生,使他们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色彩。

(四)运用现代化全媒体手段,全方位展示传统文化

现代数字化技术的迅捷发展,影响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也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形式,数字化信息产品的开发也呈现出从单向展示向多元化交互性方向发展的趋势。传播好非遗,首先要构建数字化公共信息平台,要将所采集到的非遗资源存储于网络服务器之中,然后才可以运用各种手段来传播非遗。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开发、传承与传播是一项重要且艰巨的深远工程,可以运用移动新媒体终端进行传播,借用动漫技术进行互动传播,还可以运用VR技术传播非遗,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

四、结论和建议

探索非遗的传承及传播途径是为了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使后人能够感受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徐州梆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社会大众有义务保护和传承,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徐州梆子戏与新媒体的融合迫在眉睫。可以利用网络,积极探索利用各种媒体,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加大人们的参与力度,增强非遗保护的意识。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社会资源运作渠道,更加贴近非遗传承的现实情况,寻找到适合时代发展的保护方法,寻求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创意化传承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强大的经济力量为支撑,以极具吸引力的状态健康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梆子徐州戏曲
疫散待春回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梆子《捉放曹》的表演艺术特色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公羊爸爸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