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管理模式的改进策略
2022-12-14赵菲
赵 菲
(太原师范学院图书馆 山西 晋中 030619)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现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广泛应用,对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和创新服务,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读者阅读习惯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读者到馆不仅仅是学习、阅读、写作,希望还可以享用数字化信息进行研讨、交流、创新、展示等。为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一场图书馆的物理空间变革,悄然在世界范围内兴起。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信息化模式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服务管理模式。而对其改进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是为了明确当前服务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进一步优化信息化服务管理的模式,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为高校师生学习和科研服务的有效渠道。
1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的主要特征
1.1 图书文献资源信息化
在当前的互联网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数据通过网络快速传播,使得图书信息资源获取的渠道更为多元化,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文献资源也得到了有效拓展。(1)利用高新信息技术可将纸质图书文献转化为电子文献资源,而后者有着纸质图书文献无法比拟的便捷性;(2)借助信息技术还可以将同一区域各个高校,乃至不同地区高校的图书信息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从而丰富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此外,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高校师生读者还可以通过网络快速检索图书文献和所需的信息数据,提升了图书文献查询的效率,彰显了新时期图书馆管理服务的高效性。
1.2 图书文献载体多元化
进入网络信息时代以来,大众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发生改变,线上阅读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师生的主要阅读方式。高校图书馆通过纸质文献转化及其他渠道获取电子图书文献资源后利用网盘、网络数据库等云端载体储存电子图书资源,再借助信息技术通过优化信息平台的连接入口,方便师生用户的检索和下载,用户通常可以通过U盘、智能手机、网络云盘等方式来获取并储存电子图书资源,打破了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下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师生用户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地使用图书文献,同时也降低了图书馆的管理成本,体现了新时期图书馆服务管理的信息化特征。
1.3 图书馆服务范围扩大化
随着信息技术在图书馆服务管理中的应用,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的复制、传播及高校师生获取图书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图书信息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可以快速传播,资源共享的力度更强,图书馆服务的范围更广[1]。在计算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普及的当下,网络信息技术的便利性使得师生读者不再局限于去图书馆内获取图书资源,而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能通过网络平台访问电子图书馆获取需要的图书资料信息,真正实现了高校图书馆服务范围的扩大化。
2 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2.1 满足当代图书馆的发展需求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已渗透进入各行各业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网络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下快节奏、网络化的生活学习需求。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快速发展逐渐改变了当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大学生作为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特殊群体,也是网络信息时代应用互联网较多、受网络信息技术影响较大的人群之一。然而,互联网信息量巨大,知识碎片化,无法满足高校师生学习、科研的现实需求,传统高校图书馆时空的局限性又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因此,通过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促进图书馆与互联网优点的融合,可以使高校师生获得更优质的服务。
2.2 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图书馆是当前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高校师生学习知识、开展科研的重要场所,担负着知识传播、文化传承、学科前沿情报传递等使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图书馆的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大大提升,更好地发挥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和科研事业服务。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增加图书馆和读者间的交互性,进一步拉近两者的距离,以便图书馆提供读者更需要的服务;另一方面应用网络检索功能,能够帮助高校师生读者更快速、便捷地查询图书文献信息,节约读者的时间和图书馆的管理成本;此外,电子图书馆能够提供线上图书文献阅读,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纸质文献阅读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以便为馆外乃至异地的读者提供阅读服务,这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2]。
2.3 促进大学生知识的优化创新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汲取文化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的主要场所,因此需要不断更新馆藏图书资源,以满足高校师生的阅读需求,而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与纸质图书资源的局限性在该方面均存在不足。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可以使得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模式更适合现实需求,图书资料的更新效率大大提升,高校师生可以通过线上电子资源很方便地查阅学习资料、获取学科前沿信息,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促进他们知识的优化创新。
3 当前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服务模式脱离现实需求
在当前的图书馆建设和管理中,虽然信息化形式已经逐渐建立起来,但是其重点服务内容仍旧是一些诸如图书查找和借还的表面形式,没有对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全面考察和了解,也没有建立起以读者为主导的评价机制,所以其服务模式与现实需求没有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同时,由于其管理模式陈旧单一,使得读者的多元化使用需求也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其系统与社会的连接度较低,这就大大降低了其服务质量,不利于高校师生顺利展开学习和科研活动[3]。
3.2 管理水平脱离实际要求
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中,各个高校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图书馆服务和管理工作应该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实现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的多元化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其管理水平脱离了现代化社会和新媒体时代的要求,它们没有建立起多位一体的管理体制,也没有依据实际情况开展信息化管理和服务工作,所以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也就无法得到充分满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图书馆的发展。
3.3 技术水平及人员能力不足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将信息技术引入图书馆服务和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当前我国国内部分高校的图书馆中还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首先,部分高校的图书馆信息技术水平落后,没有引进最先进和科学的服务管理技术和设备,其信息化程度不足;其次,以图书馆服务和管理者为主的工作人员能力和素质不高,他们自身所具有的能力无法支撑现代化的管理工作,他们很难准确认知信息化和现代化管理的作用,所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也没有充分激发出信息技术的有效作用[4]。
3.4 各个部门缺乏沟通交流
对于图书管理和服务工作来说,当前面对和服务的对象是高校师生,未来也有面向社会进行管理和服务的可能性,但是从目前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已经体现出了明显的弊端。高校图书馆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他们之间各司其职、互不干涉,也不了解对方的工作内容和动态,这就使馆内资源整合、监督管理、图书服务等工作受到了严重影响,不利于信息化进程的发展。
4 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管理模式的改进策略
4.1 全面了解读者实际需求
读者的实际需求是有效开展图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了解读者的需求,才能制订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措施和计划,从而提升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因此,为了优化图书馆的信息化模式,推动其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有关部门可以从读者的需求出发,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服务和管理理念,真正将为读者服务的思想践行在实践中,全面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具体而言,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了解读者的真实意愿:首先,通过图书馆系统发调查问卷,邀请读者发表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意见,从而做好前期调研工作,为后续的实际管理行为和措施奠定基础;其次,在管理过程中,对信息化服务大数据进行解读和分析,了解读者的搜索方向,在实际数据的支撑下,研究读者的真正需求。通过以上方式,能够全面收集读者的意见,进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从而发挥出信息化服务和管理的作用。
4.2 创新图书信息管理模式
在高校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中,图书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借阅、查询和归还图书也是高校师生以及社会人员使用图书馆信息管理模式的重要原因,只有改革图书管理模式,才能进一步优化图书馆服务和管理模式。因此,为了发挥出信息化模式的有效价值,有关部门和人员应该创新图书信息管理模式,使读者享受到更加便捷、人性化的书籍借阅和查询功能,构建起分层次的图书管理体系,改变以纸质书籍和现场借阅、归还、查询为主的图书资源和管理模式的现状[5]。详细地说,首先,图书馆应该推出“无接触图书管理”模式,以线上管理形式为主,对图书的文体类型、出版年份、出版单位等进行分门别类地归纳和管理,让高校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有效信息,顺利完成图书的查询、借阅以及归还工作;其次,强化读者的自主性,让他们能够通过自主操作完成相关活动,从而改变传统模式中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图书馆管理形式,真正实现创新化的管理效果。通过以上方式,以纸质版图书为主的繁琐图书管理模式会逐渐转化为以数据化为主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4.3 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功能
在以往的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中,信息化形式主要被应用于内部的管理工作中,图书馆用户和读者很难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功能获取有效信息,而图书馆内部设计的服务和管理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单一性,不利于其多元化发展和进步。因此,为了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多元发展,改变当前信息化程度不高的现状,图书馆部门不仅应该继续优化内部系统,还应该建设以微博、微信、官方网站等形式的多位一体的新媒体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管理和服务的系统功能,使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服务性。首先,指派专人进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优化多个平台的管理服务模式,使每一个平台都能充分尊重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范围;其次,拓展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板块,增强其全面性,增加诸如个性化服务、资源共享模块等现代化功能,并针对本校图书馆的实际藏书情况,设置特色板块和功能,增强其服务和管理的独特性。
4.4 提高馆内工作人员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是建设和维护图书馆服务和管理体系的关键,但是在进行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他们对最终的服务和管理效果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改进当前信息化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优化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模式,高校领导部门和图书馆方面应该对馆内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集中管理,提升他们的信息化理论水平,增强其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使得他们能够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提供给读者更加专业的服务[6]。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针对馆内人员具体负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训,邀请图书管理专业的专家和学者前来讲座和指导,增强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和水平,让他们正确认识现代化和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并掌握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4.5 构建馆内综合服务平台
综合服务指的是提供多样服务和指向性服务的一种集合方式,它能够推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升信息化模式的利用效率,有效解决图书馆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图书馆有关部门可以致力于构建馆内的综合服务平台,将相关联的服务部门集中在同一平台和板块中,使读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满足需求,以此提升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具体来说,图书馆管理部门应该发挥好协调作用,集合馆内各个部门和学校相关部门建立起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在平台中细化各个部门所负责的内容和工作,使读者在登录网站或者在图书馆内实地寻求服务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找寻自己所需的服务类别,从而增强图书馆用户的满意度,不断提升信息化模式的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
4.6 引入读者反馈评价板块
读者是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受益者,而在人性化管理和服务理念的支持下,读者也应该成为信息化模式中的参与者。所以,在改进图书馆信息化模式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该引入读者反馈评价板块,为读者参与到信息化管理中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7]。例如,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中,可以单独设置一个读者反馈板块,对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自己的有效建议,还可以在图书馆内设置读者反馈意见专栏,收集他们的意见,同时对读者的意见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调整和改进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模式。
5 结语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图书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在信息化模式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它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限制了其服务范围。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其有效作用,图书馆各部门应该从读者的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系统等方式提升管理水平,推动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为师生带来更好的服务。信息化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大学图书馆功能转型与服务深化的一种必然趋势,是大学图书馆标志性改革及未来发展方向,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紧跟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方法才能全面助力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