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本位的幼儿园智慧阅读环境创建与应用探索
2022-12-13胡春燕
胡春燕
上海市普陀区上河湾幼儿园
一、 引言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语言发展的高级能力,阅读能力的发展不完全是自然获得的,还有赖于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要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以及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其阅读习惯,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数字媒介时代,幼儿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新媒体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幼儿构建了许多生动的阅读体验场景,数字阅读成为传统纸质阅读的重要补充。智慧阅读是由于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而形成的新领域,也是智慧教育理念在阅读领域的延伸与拓展。智慧阅读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偏重技术应用,通过智能技术使阅读能够符合读者的需要,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二是偏重价值引领,通过阅读启发读者智慧,是使读者从阅读中获得智慧的过程。所谓智慧阅读,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打造多样化交互体验的阅读场景,通过看、听、说、画、演等多种活动,引导幼儿与阅读材料进行意义交互,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培育幼儿智慧的活动。
从已有研究来看,智慧阅读研究主要集中在图书馆服务和中小学教育领域,幼儿园阶段的智慧阅读研究尚不多见。针对当前幼儿绘本阅读教育由于成人指导越位、绘本图文缺位、阅读目的错位而导致的虚假阅读、肤浅阅读和功利阅读等问题[2],本研究坚持儿童本位的立场,通过技术应用构建智慧阅读环境,基于多样化的场景开展阅读活动,探索幼儿园开展智慧阅读的实践路径和策略。这里的“儿童本位”有两层意思:一是技术应用要以儿童阅读为出发点和归宿,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二是阅读引导要以儿童自身发展为价值取向,尊重儿童的天性,给儿童充分的自主权,让儿童成为阅读的主人。
二、 幼儿园智慧阅读环境与场景的创建
幼儿园智慧阅读环境是根据儿童的阅读特点和身心发展特征,为儿童自主阅读而创设的技术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的阅读空间,既体现智能技术,又彰显人文智慧,是技术与人文的融合体。实践中,我们利用室内外空间,将体现人文的静态阅读环境与新技术下的动态阅读环境进行有机融合,创建面向儿童的智慧阅读环境与场景。
(一) 创设室内阅读环境,满足幼儿阅读需求
1. 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专用阅读室
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阅读需求,打造了适合中班、大班幼儿的“河湾小书苑”与小班幼儿的“丫丫阅读室”。在“河湾小书苑”中,我们提供了大量可供幼儿自主阅读的图书和智能引导机器人,鼓励幼儿在人机互动的过程中更快地找到自己所需的图书。在“视听区”,投放了点读笔与耳麦,设置智能阅读桌,让幼儿能与同伴互阅、共读。我们还通过“问题树”与“图书外借”的环境创设,鼓励幼儿主动提问,互动解答,帮助同伴到书中寻找答案。在“丫丫阅读室”的环境创设中,我们注重色彩鲜明、环境舒适,增加滑滑梯、小黑板、有声读物等,支持孩子的游戏与表达。
2. 满足兴趣的个性化阅读区角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阅读偏好,我们在每层楼的转角处打造了便于互动分享的阅读长廊,以绘本为主题打造了不同的阅读角,并放有随手可取的书本,以及点读笔、Pad等设备,还有录音按钮可使用,让幼儿能边听录音边看书,使幼儿对绘本有一个完整的感知。此外,我们还注重打造个性化的班级阅读角,如大班的自制图书、阅读日记、“问题树”等,鼓励幼儿自主创设环境,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主构建知识。
3. 互动沉浸式幼儿阅读体验室
沉浸式阅读体验室通过多台投影设备的720度全景图像拼接联动,在1:1大小的三维空间里,实现虚拟场景的打造。在这个集看、听、说、触摸、互动于一身的阅读环境中,孩子在与墙面互动的过程中发现绘本的秘密,加深对画面与情节的理解与感受。教师自制课件,将声、光、影等信息技术手段与绘本教学相结合,使绘本中的一个个角色、一幕幕场景以视听结合、立体动态的形式环绕于孩子的周围,让孩子在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下感受、回顾和演绎故事。
(二) 构建户外阅读环境,增强幼儿阅读体验
1. 融入体验与探究的阅读环境
在园内的“河湾农庄”,我们根据幼儿兴趣点投放多种形式的阅读材料,如绘本、Pad、智能音箱等,让幼儿随时可阅读。而当遇到问题时,也可以使用智能阅读设备来寻找答案。我们利用“河湾农庄”的水稻田、“一米菜园”、小木屋、小平台等环境资源,引导幼儿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帮助幼儿将书本上平面的图画转换成为幼儿自然体验习得的经验。在“沙水区”,我们为幼儿准备了“留白区”,提供了留言板,让幼儿可以随时用各种符号和图案记录自己游戏时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奇妙的感受等,留下每一次探索的经验与发现,在同伴的阅读中,为下一次的探究提供线索。
2. 结合朗读与表演的阅读环境
我们在户外朗读广场配备了集欣赏、朗读、配音、分享于一身的“朗读亭”,内有海量的儿歌、诗歌和故事,支持幼儿通过朗读配音,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它可以将幼儿的声音制作成二维码形式的“留声卡”,支持微信转发分享,让这些声音作品“扫码可听”。在户外表演广场,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多种装扮材料,幼儿可以利用Pad、智能音箱、点读笔等设备自主选择故事,通过肢体动作、语言进行故事表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阅读的作品进行表达与表现。
(三) 创建多种阅读场景,让幼儿自在地阅读
幼儿园智慧阅读环境是由众多具体的阅读场景和相应的资源所构成。在开展智慧阅读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设备,搭建了自助借阅、视听互动阅读、互动阅读、沉浸式阅读、探究式阅读、朗读表演、集体阅读、亲子阅读等丰富的阅读场景,并提供了相应的阅读资源。比如,我们运用自助借阅系统与“图书漂流柜”构建了自助借阅场景,并对图书加以分类、设定标签。教师根据系统记录的幼儿借阅数据,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阅读兴趣与个性需求,将受欢迎的图书应用于其他场景,设计相应的阅读活动。我们还专门打造了沉浸式集体阅读活动场景,从幼儿年龄特点出发,围绕绘本主题,从背景的呈现、声音的变化、画面的转换等方面,将绘本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立体地呈现在幼儿面前。通过沉浸式感知与交互,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绘本内容,激发幼儿的想象,提高幼儿表达的意愿。
三、 幼儿园智慧阅读场景综合应用的实践案例
(一) 案例概述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一颗颗破土而出的种子预示着新生命的到来。我们综合应用智慧阅读场景,开展“春天来了”主题阅读活动,引导幼儿去阅读有关春天的书籍,探寻春天的秘密,感受春天的美好,表达春天的诗意。让幼儿在阅读中了解春天是个万物生长的季节,关注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景象,并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阅读后的情感与体验,培育关于春天的智慧。
(二) 实践过程
1. 护草行动——保护春天的那抹绿
户外游戏后,孩子们发现了掉落在楼梯上的小草。
“看,小草都被我们的鞋子带上来了!”
“草地上的草会不会越来越少?”
“我们一起来保护小草吧!”
“小草”成为本次主题阅读活动的切入点。我们引导孩子在智慧阅读馆中寻找关于“小草”的书,鼓励孩子去“图书漂流柜”借阅相关书籍,到书中去寻找答案。孩子只要轻轻扫一扫阅读卡,便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图书,完成自主借阅的过程,把书带回家。通过阅读,孩子们找到了许多关于“小草”的新发现。
“蚯蚓可以松土,保护草地。”
“让草地休息,我们不踩上去。”
“给草地施肥,让小草长得快一点。”
阅读之后的讨论引发了一场“护草行动”,蕴含着幼儿的智慧。孩子们号召幼儿园的所有小朋友一起加入“护草行动”。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画出了“护草倡议书”(图1),制作了“爱心护草小贴士”,挂在小草周围,提醒每一位老师和伙伴:“在春天来临之际,我们要让小草快快长大。”当孩子们看到绿油油的小草从泥土里抬起头时,他们说:“春天的颜色是绿绿的!”
图1 “护草行动”之倡议书制作
2. 寻树行动——保护春天的小树林
孩子对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我们引导孩子将书本与自然联结,阅读真实、熟悉的“春天”。春风吹过“河湾小树林”,孩子们拿起了手中的相机、Pad,将自己阅读到的“春天”记录下来。
“这些小树是什么时候开始发芽的呀?”
“我们幼儿园到底有多少棵树?”
“我们怎么保护这些小树呢?”
孩子们带上Pad、手机、记录纸等工具去小农庄、小花坛、大草坪,把自己寻找到的答案记录下来。他们在与真实环境的互动中,读出了属于自己的“春天的小树林”,以及自己与小树林的故事。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孩子们在户外阅读中自然地萌发出关注春天、关爱春天万物的积极情感。
同时,孩子们在与同伴合作、进行动态阅读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个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智慧:不认识的树可以打开Pad查一查,用点读笔记录下对各种树木的介绍,扫一扫二维码可以听到有趣的关于树的故事。于是,孩子们为小树“做名片”,每棵树上都有孩子介绍树木特性的二维码,让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可以带着Pad扫一扫、听一听。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进行阅读,生成了属于他们的阅读小智慧。
暖暖的春风给小树带来了盎然的生机,孩子们说:“春天的温度是暖暖的!”
3. 互动体验——感受故事中的春天
在互动体验环节,当孩子们走进沉浸式阅读体验室,环顾四周,发现自己置身于绘本《14只老鼠去春游》中春天的树林中,眼前出现的是郁郁葱葱的大树,脚下是绿油油的草地。孩子们伸出小手,碰到大树,大树的图像就会发生变化。在这个集看、听、说、触摸、互动于一身的智慧阅读环境中,孩子们身临其境,成了绘本中的人或物,对画面和情节的理解力和感受力显著提升。
在之前的“小金鱼逃走了”阅读活动中,鲨鱼仅仅出现在PPT的图片里,孩子们也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猜测它会对小金鱼做什么。而当沉浸式阅读体验室的墙壁上“游来”一条比人还大的“鲨鱼”时,正在和“小金鱼”游戏的孩子们会纷纷躲到“水草”的后面。有的孩子还拍着自己的胸口说:“好可怕,心都快要跳出来了!”此时,孩子将自己自动代入了“小金鱼”的角色,对它的危险处境和紧张情绪感同身受(图2)。这样的互动有利于孩子理解故事内容,有利于他们阅读绘本后的表达与表现。
图2 沉浸式阅读之“小金鱼逃走了”
4. 品花行动——尝尝春天的味道
春雨过后的早晨,孩子们在户外草坪的樱花树下,发现落了一地的花瓣。
“春天应该开花,怎么花瓣都落下来了?”
“地上都是花瓣,太美了吧!”
“这是什么花的花瓣?”
“我知道手机有一个‘扫一扫’功能,扫一下就知道这是什么了。老师,你的手机能借我用一下吗?”
春天的花又多又美,孩子们对这些植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学会使用“拍照识花”软件后,孩子们在幼儿园里每发现一种树叶或花瓣,就像捡宝贝似的捡起它,轻轻放入随身携带的小竹篮里,边看、边拍、边讨论、边记录……这些他们在阅读中的“发现”,经过分类、整理,形成了“春天的植物”主题阅读资源库。随着阅读活动的推进,资源库不断充实,其中的视频、照片、绘画等,都是见证孩子们阅读和成长的宝贵财富。当孩子们发现捡到的树叶与花瓣慢慢干枯,他们用干花做成了一件件美丽的作品。樱花盛开的时候,孩子们捡起泥土上的片片樱花,在樱花树下跳起了樱花舞。幼儿园的大厨还利用樱花花瓣,制成了美味的樱花饼。孩子们咬上一口,说:“春天的味道是甜甜的!”
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智慧,用自己个性化的方式“读”出对自然界变化的认识、体验与情感,演绎一个个专属于自己的阅读故事。
5. 诵春活动——说说春天的感受
随着孩子们的阅读经验和对真实世界认知的积累,他们表达与表现的意愿愈发强烈。一方面,教师鼓励孩子及时将探索发现用图画、照片、文字、符号等形式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和加工,做成有趣的“图画书”;另一方面,教师鼓励孩子在“朗读表演广场”声情并茂地诵读自己喜欢的儿歌、散文,自选道具和材料来演绎绘本,大胆地表达、表现。
户外的绵绵春雨,无法阻挡孩子们寻找春天的脚步。他们撑起小花伞、穿上小雨衣,拿起放大镜,在河湾中寻找春天。孩子们发现,农庄里的小嫩芽探出了脑袋,地上散落的花瓣是春风的杰作。摸一摸,春雨是凉凉的;找一找,雨丝是透亮的;闻一闻,春天的气息是甜甜的。孩子们稚嫩的童言童语汇合在一起,就是一首首春天的诗歌。
春姐姐,你在哪里
春天是彩色的,春姐姐在哪里呢?
她在树枝上的水滴上,
她在农庄里的绿苗苗上,
大树底下,花儿红了,
小草绿了,种子发芽了,
春天来了!
在户外“朗读亭”中,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资源板块,戴上耳麦,点击屏幕上的“小话筒”,录制并发布声音作品,呈现他们对于书本的理解与对于生活的记忆(图3)。
图3 在“朗读亭”录制朗诵作品
孩子用稚嫩的语言,把对幼儿园和春天的喜爱通过声音进行表达。比如,有孩子兴冲冲地告诉老师:
老师,我和妈妈一起编了一个上河湾春天的儿歌,我念给你听好吗?
好呀!你的儿歌叫什么名字呀?
叫《春天来到上河湾》!
(三) 实践总结
对上河湾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智慧阅读不仅仅是手捧书本安静地读,还可以是穿梭于树林、草地与小农庄,感受和记录世界的美好,更可以是将自己的探索与发现编成儿歌,诵读给同伴、老师和家长听。“春天来了”主题阅读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宽松的阅读环境、自主的借阅系统、积极的阅读状态,都支持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去阅读、去发现,从中获取经验,生成智慧。
幼儿对书本内容的认识是平面化、单一化的,甚至是抽象的。他们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将其与自己熟悉的真实的生活经验、事物建立联系,实现内容解读的全面性,解决情节发展的逻辑性,保证阅读兴趣的持久性。在这次主题阅读活动中,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与大自然有了亲密接触。孩子们用多种感官与大自然充分互动,体验着春天各种奇妙的景色和变化,像诗人一般抒发着对春天最直观的感受。
四、 结语
经过三年的智慧阅读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智慧阅读不单纯是开展技术赋能下的阅读活动,更是“智慧促阅读,阅读生智慧”循环递进的过程。技术、环境、资源的深度融合是智慧阅读的基本特征,为幼儿提供多渠道、多手段、多感官的阅读体验是智慧阅读的基本策略,而促进儿童语言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是智慧阅读的目标追求。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幼儿园开展智慧阅读实践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对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要始终坚持儿童立场,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兴趣偏好和日常生活设计阅读活动,“儿童不是小大人,他具有独立的不同于成人的生活。”[3]要给儿童充分的自主权,让儿童真正成为阅读的发起者、推进者和受益者。
第二,要打造“智慧阅读小人国”[4],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合理运用各种技术设备和阅读平台,提供主题丰富、形象有趣、视听结合的阅读资源,让儿童能够全身心、全感官投入阅读活动之中,提升儿童的阅读品质,启发智慧。要充分利用阅读场景和过程数据,为个性化阅读活动提供实证依据。
第三,要把阅读“打开”,用多元、立体、互动的阅读场景,支持幼儿走进“书本”的世界,鼓励幼儿“阅读”书本之外的大千世界,自然感悟和表达对真实生活的认识,帮助他们在“书本”与真实世界之间建立有效联结,将大自然、大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孩子的认知过程和成长经历相融合,不断延伸孩子阅读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