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羊腐蹄病的诊疗及防治措施

2022-12-13朱刚江苏省灌南县李集动物防疫检疫所

中国畜牧业 2022年22期
关键词:羊蹄腐蹄病蹄部

文│朱刚(江苏省灌南县李集动物防疫检疫所)

羊养殖过程中,腐蹄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该病主要是由于坏死杆菌和节瘤拟杆菌感染导致。羊腐蹄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饲养管理水平等直接关联。该病不仅在羊群中高发,在牛、鹿等动物中也较为常见。病羊通常会表现为机体消瘦,无法正常站立、行走。羊腐蹄病的发生严重阻碍了养殖场的正常发展,给羊养殖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降低羊腐蹄病的发生,笔者详细概述羊腐蹄病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及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为羊健康养殖提供帮助。

一、发病原因

1.细菌感染。坏死杆菌与节瘤拟杆菌是引发羊腐蹄病的病原体。羊蹄在抵抗力降低后可能会感染坏死杆菌。节瘤拟杆菌主要侵染羊蹄部,使蹄部基层完整性受损,为坏死杆菌侵染创造条件。

坏死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厌氧菌,无鞭毛、芽孢和荚膜,形状为长丝状,菌宽约0.5~1.75微米。坏死杆菌分为A、B、AB、C型4类,其中C型无致病性。A型和B型坏死杆菌可造成牛腐蹄病。AB型在腐蹄病中较为少见。A型坏死杆菌菌落形状为扁平状,轮廓不规则,β溶血;B型坏死杆菌菌落隆起、轮廓圆,有弱β溶血;AB型介于A型和B型中间,坏死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通常可寄生在人、动物的胃肠道和呼吸道内引发感染。坏死杆菌在土壤和粪便中可以存活10~30天,在外界环境适宜的条件下可存活数月。坏死杆菌可通过产生独立因子感染动物,造成机体损伤常见的独立因子,包括白细胞毒素、内毒素、血凝素、皮肤坏死素等。其中,白细胞毒素是一种分泌性蛋白质,能介导多种免疫细胞的凋亡和坏死。

节瘤拟杆菌是羊腐蹄病的原发性病原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厌氧菌,形状呈两端膨大。该菌在感染羊蹄部后会产生大量高活性蛋白酶,逐步软化羊蹄角质层,导致羊蹄基层和表面受到严重损害。节瘤拟杆菌致病性与表面菌毛密切相关,致病因子是表面具有极性的纤毛和细胞外蛋白酶。弱毒力型菌株可分泌蛋白溶解酶,但与强毒力型菌株分泌的蛋白溶解酶相比,其稳定性和消化力较弱,不会造成明显的病理损害。强毒力型菌株分泌的蛋白溶解酶可损害羊蹄部蛋白组织,并与坏死杆菌共同感染蹄部深层组织,继发其他病原体感染,导致病情恶化。

2.饲养管理不当。饲养管理不当易造成羊腐蹄病的发生。养殖期间环境湿度过高、养殖场内卫生较差、地面积水严重、环境内的各类垃圾和粪污未及时清理等可导致羊蹄角质出现软化。一旦在活动期间碰到尖锐物品可能会造成蹄部破裂。另外,羊蹄破裂后,若饲养员未及时处理,破裂部位长期浸泡在积水、被污染的湿润土壤中,导致蹄部缺氧、受到污染,从而造成羊腐蹄病的发生。羊蹄部角化期间,锌、磷、铜等矿物元素发挥重要作用。养殖期间,若矿物元素供应不足会造成羊蹄部形状受损或蹄部变薄、开裂,进而增加蹄部感染细菌的概率。矿物元素供应不足还可造成羊抵抗力下降,无法有效抵抗病原菌感染,从而引发羊腐蹄病。

二、病原学及流行特点

坏死杆菌和结节拟杆菌隶属于革兰氏阴性菌。上述两种均对环境抵抗力较差,常规消毒液可将其快速杀灭。自然条件下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1个月。病菌在感染羊后,在羊消化道和扁桃体内存活。随着体液、分泌物、粪便等排出体外,污染环境中的土壤、饲料、饮水等。健康羊的皮肤和黏膜受损后,病原体可通过伤口感染,从而诱发羊腐蹄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主要是由于夏秋降水偏高,易形成积水。羊群在放牧饲养期间,长期浸泡蹄部会导致羊腐蹄病发病率增加。

三、羊腐蹄病的临床症状

1.蹄部症状。初期病羊蹄部有轻微肿胀。随着病情的发展,蹄部有明显腐烂,且腐烂部位为乳白色。其次,蹄部病变区域会由乳白色逐渐变为黑色。同时,蹄部质地变软,易出现破裂。部分病羊蹄部表面脱离,暴露内部的红色组织。部分蹄部角质溶解,底部有孔洞,内部流出恶臭味的黑色液体。部分病羊蹄趾间皮肤有明显的充血和腐烂现象。腐烂部位出现肉芽,真皮组织出现溃疡,表层有坏死性病变,球节发炎。蹄壳腐烂、变形、脱落,严重的病羊体温升高,并伴有全身性败血症。

2.反应症状。病羊在发病初期表现为轻微跛行,病蹄常悬于空中,敲击病羊蹄部有疼痛感。随着病情不断加重,病变部位出现发炎、肿胀情况,跛行明显。同时,病羊还表现出精神不振、食欲下降等现象,长时间卧地不起,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最终,病羊体温升高,食欲完全废绝,机体消瘦甚至死亡。

四、羊腐蹄病的诊疗

1.诊断。

(1)病理变化。患病初期,病羊蹄部皮肤表面有灰白色黏液产生;发病3~4天后蹄部开始脱毛;一周后,病灶蔓延至蹄内壁底层的蹄角,并形成脓肿,导致蹄角与皮肤分离;发病9~10天,蹄角变薄、脱落。羊腐蹄病只对真皮层和软组织造成损伤。腐蹄病损伤羊蹄部后也为土壤及环境中其他病原菌感染创造条件,从而导致病羊蹄角下产生脓包。

(2)实验室诊断。血清学检查:检测人员采集病羊血液进行检测。分离获得的血清用于血清学检测,若检测结果为阴性,则可排除感染口蹄疫。

涂片镜检:采集病羊蹄部病变部位的组织。将其粉碎后接种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厌氧条件下培养48小时,随后可观察到培养基上生长出淡黄色菌落,且菌落周围出现溶血环。挑取菌落,随后使用染色剂对其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结节状菌体。另外,检测人员也可将少许病变部位的脓液直接进行涂片镜检。将脓液放置于载玻片上滴加甲醇溶液进行固定,5分钟后使用染色剂染色。随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特异性群体。

动物试验法:动物试验法也可诊断病羊。将病羊蹄部病变部位的脓包皮进行匀浆破碎后,随后注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制成悬浮液,给家兔进行静脉注射,观察家兔是否出现采食量下降、机体消瘦、死亡等现象。通常感染后家兔在一周左右死亡。解剖病死家兔尸体可以发现,病兔肝有明显坏死,将肝病变部位采样,随后采用上述涂片镜检方式观察是否出现着色不均匀的菌体。根据以上结果可综合判定病羊患羊腐蹄病。

分子诊断:随着我国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微生物病原体的诊断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目前临床检测病菌常用方法。常见的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环介导等温扩增等。其中,聚合酶链式反应具有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势,可应用于羊腐蹄病的早期临床诊断。

(3)区别诊断。羊养殖期间,腐蹄病临床症状与某些蹄部疾病相似,易出现误诊现象。如蹄脓肿病,蹄脓肿病只发生于成年羊群,同时局限于单一趾部发病。羊腐蹄病可发生于羔羊,同时会导致两趾出现感染现象。因此,通过观察临床症状可将羊腐蹄病和蹄脓肿病进行区分。非特异性化脓菌感染疾病与羊腐蹄病临床症状相似。但该病具有散发特点,通常只有小部分羊发病,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是由非特异性化脓菌和化脓性球菌感染导致。羊腐蹄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同时地面潮湿也会导致发病率增加,主要致病菌为坏死杆菌和结节拟杆菌。

2.治疗。

(1)疫情处理。养殖过程中,羊群出现患腐蹄病的病羊后,养殖人员应及时隔离病羊。通过诊断判定疾病严重程度,并进行合理治疗。隔离区内应保证地面干燥、无积水。养殖人员可选用栏舍或放牧区域进行隔离。放牧区内应保证阳光充足,病羊可采食新鲜的青草,雨季禁止放牧。

(2)治疗方案。轻微症状治疗:病羊发病初期治疗主要采取清除坏死组织,涂抹消炎药物,从而抑制病情恶化,加快伤口愈合。对坏死组织进行逐步剔除直至露出干净的伤口创面,随后使用药物清洗伤口,实现消毒、止痛的效果。使用浓度为10%的硫酸铜溶液对病蹄部位进行药物清洗。清洗后还需对病蹄进行修剪、整形,去除腐烂组织。随后再使用浓度为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冲洗。在病羊蹄部完全晾干后使用乳剂填充凹陷处,最后进行包扎。

脓肿症状治疗:对脓液积存严重的病羊蹄部可选用人工割破脓包排脓方法进行治疗。将脓液挤压干净后,使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洗涤病蹄,使用福尔马林溶液进行消毒,清除蹄部坏死组织,保证创面干净。最后使用10%青霉素溶液涂抹病处,最后进行包扎管理。同时,限制羊病蹄活动,确保创面尽快恢复。

重症症状治疗:病情严重的病羊往往伴有器官衰竭等并发症,除对病蹄进行规范治疗外,还应根据病羊实际情况进行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帮助病羊尽快恢复正常呼吸、行走等功能。对于腐烂程度较深的部位在清洗、消毒、去除坏死组织外,还需填充乳剂,最后使用液氮对病体进行冷冻处理,每隔2~3天更换1次药物,直至完全康复。同时还可对病羊肌内注射160万国际单位的青霉素进行治疗,每天注射一次,连续注射3天。除敷外用药外,养殖人员还可选取内服药进行治疗,选用白芍、陈皮、甘草等进行煎煮,给病羊灌服,每天灌服两次,直至病羊完全康复。对病死羊还需进行深埋无公害处理,喷洒生石灰消杀,避免病原体大量滋生。

中药治疗:选取乳香8克,苦参、没药各15克,黄连、蒲公英各20克,甘草、贝母、地丁、陈皮、白芷、皂角刺、归尾、芍药各25克,连翘35克,天花粉40克,金银花80克加水煎煮给病羊服用,每天服用100毫升,连续服用7天。金银花,甘草等具有良好的解毒作用,芍药、白芷、归尾等可活血通络。搭配其他消肿药物,可有效帮助病羊恢复。

五、防治措施

羊在患腐蹄病后会出现食欲下降、机体消瘦现象,导致养殖效益降低。因此,对羊腐蹄病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

1.免疫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羊腐蹄病最佳的措施之一。科学、合理的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羊腐蹄病的发生。疫苗“clovax”是市面上常见的疫苗之一,可有效预防羊腐蹄病的发生。但该疫苗接种次数较多且价格较高。因此,养殖场内仅对价值较高的种公羊进行接种。疫苗“clovax”第1次接种后间隔6周进行第2次接种,可有效提高免疫效果。随后每隔6个月接种一次。

2.合理搭配日粮。目前,羊养殖主要为圈养和放养两种模式。圈养仅通过饲料进行饲喂,放养主要以青草料为食。在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羊只营养供应充足,养殖人员应定期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素。同时,注意日粮营养配比均衡,避免长时间饲喂单一食物,影响正常消化机能。对于圈养羊,养殖人员应根据羊只年龄进行日粮的科学配比,保证满足动物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同时,为了提高食欲,还应调整日粮适口性。放养期间主要以青草料为主,青草料适口性强。因此,羊只采食量较高。但仅食用青草料营养供应不均衡,需在放牧后进行适当补饲,从而保证营养均衡。日粮配比合理可有效提高羊只基础免疫力,降低疾病发生率。

3.加强饲养管理。羊腐蹄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饲养管理不当会造成疾病发生并大规模蔓延。养殖过程中,羊舍内环境差极易引发羊腐蹄病。如舍内垫草长期未更换,地面泥泞,舍内通风不足,湿度过高等。雨季放牧时应禁止去低洼地区放牧,避免羊蹄长时间在水中浸泡。因此,科学的饲养管理可有效预防羊腐蹄病的发生。首先,舍饲养殖过程中应定期对羊舍进行全面清理和消毒,及时更换垫草,避免羊蹄长时间在污染物内浸泡,防止蹄部潮湿,从而预防病原体的滋生,保证羊只健康生长。其次,养殖人员应严格控制舍内温湿度,通风状况,饲养密度,光照强度、时间等,保证舍内环境舒适。环境温湿度过高或过低会导致羊出现应激反应。湿度过高会造成腐蹄病发病率增加。通风不良也会造成舍内湿度增加,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快速蔓延。另外,养殖过程中还应保证羊只每日进行适量运动。在外界环境适宜的情况下,可在户外场地自由运动。夏、秋季节降雨量较多。该阶段应减少放牧时间,选择人工饲养。放牧时应选择地势较高区域,禁止去低洼区域,防止羊腐蹄病的发生。最后,对于蹄部破裂的羊,养殖人员应对其及时进行治疗和保护,避免蹄部积水,防治病情恶化。

4.药物预防。养殖期间提供含锌等微量元素的盐砖对羊腐蹄病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夏、秋等多雨季节可对羊蹄部喷洒5%的硫酸锌或硫酸铜溶液,每周喷洒1~2次,有效预防腐蹄病的发生。对趾间有腐烂的病羊可使用5%的硫酸锌溶液进行浸泡,预防性治疗腐蹄病的发生。也可使用3%福尔马林溶液进行药浴,从而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应经常更换蹄部药浴使用的药液,防止出现耐药性。

六、结语

在羊腐蹄病防治过程中,工作人员应明确病因,根据病因和临床症状选择合理、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同时,还应做好羊群饲养管理工作,科学防治羊腐蹄病。由于羊腐蹄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一旦发生防治不当会造成疾病大规模扩散。同时,病羊会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无法正常站立,甚至易引发其他疾病导致病羊死亡。因此,及时做好该病的科学防治工作至关重要。日常做好疫苗接种工作,保证营养供应充足,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水平,从而降低羊腐蹄病的发生概率,保证养殖效益。

猜你喜欢

羊蹄腐蹄病蹄部
奶牛蹄部护理措施
胡辣羊蹄
如何保证奶牛蹄部健康
如何保证奶牛蹄部健康
夏季需防羊腐蹄病
藏羊传染性腐蹄病防治
疯 子
浅谈绒山羊的疾病防治
中药羊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牛羊腐蹄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