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背景下泉州江南片区产业空间优化策略探索
2022-12-13杨超YANGChao宋李科SONGLike赵国川ZHAOGuochuan
杨超 YANG Chao;宋李科 SONG Li-ke;赵国川 ZHAO Guo-chuan
(①中交城市投资(临沂)有限公司,临沂276034;②中交综合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100024)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行到新的存量阶段,城市更新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将城市更新纳入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各地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陆续推动了城市更新建设,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城市更新的研究受到国内相关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以小城镇或者片区为例研究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之间关系的成果则相对较少[1]。城市更新进入新阶段后,已不再局限于设施完善和品质提升,更多需要从产业升级维度实现城市更新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市城市更新[2]就重点提出产业升级,从产业结构、商业业态、空间品质等方面实现商业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泉州市江南片区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可持续性的城市更新策略,以产业升级路径,空间优化和政策创新为抓手,为类似更新项目的产业空间优化开展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1 城市更新与产业升级互动关系
1.1 城市更新模式变迁
城市更新伴随着中国大中城市过去30年的高速发展,从最初推倒重建缺乏整体规划的1.0时代,到追求“增量增长”的2.0时代,再到高品质物业需求驱动下从“量”到“质”转变的3.0时代,以及我们已经迎来了以存量焕新、内涵增值为发展诉求的4.0时代[3]。(如图1所示)
图1 我国城市更新发展历程
城市更新不同阶段的变迁,表达的是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需要,是对城市发展规律和人本主义的深度融合。
1.2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进入城市更新4.0时代后,产业升级是城市更新的基础内核,目标是以产业集聚驱动城市更新,以产业创新激活城市再生,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从各地城市更新实践中了解到,地方政府已经强烈意识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将产业升级规划作为城市更新工作必须推动的前置性工作[4]。产业升级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复杂工作,在城市更新层面也面临较大地现实困境。首先是对产业规划在城市更新中的主导定位的认识,还没有得到全面的理解,这也决定了建设运营阶段的资金投入能否持续;其次是产业升级所需要的空间资源,无论从供给角度还是从建设运营角度,对空间的优化还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成熟的路径。
1.3 产业升级的空间需求
城市更新的关键在于时间与空间的重塑,如何把原有空间单一的功能组合成新的功能,其本质是人居环境改善与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为内涵的城市更新,会促进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向城市中心区集聚,同时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外迁,从而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进而增强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城市更新项目产业升级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其空间需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更加注重土地功能的融合,形成多元的产业聚合;二是要构建便捷舒适、绿色智能的交通网络;三是要挖掘自身特色资源和文化记忆,塑造具有生命活力的空间品牌印象。而这所有的空间需求,都不能脱离产业升级这一基础要求,否则又容易回归到传统旧改的路径上去。
2 产业升级的空间优化策略
城市更新阶段的产业升级,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高质量的商业空间和人性化的社交空间的高度融合,从注重体验性和生活方式等多元化社交内核,创造多元化的社交空间,满足产业服务对象的空间需求。
2.1 产业空间的结构优化
城市更新的产业空间不再是单纯的生产空间,更是生活和社交等功能的多元空间[5]。在过去较为明确的城市功能分区结构下,工作和生活娱乐是相对分离的,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空间资源低效,另一方面也给城市交通、环境等带来巨大压力。存量更新阶段存在土地地块小、功能复合等特征,空间结构方面一是要与周边土地利用相互支撑,确定合理功能配比和规模;二是结合自身资源价值特征,重塑产业空间结构;三是在完善基础设施水平的基础上,满足片区产业升级的空间联系。
2.2 产业空间的功能复合
产业空间首先是生产和办公的空间,通过城市更新对产业空间的重构与提升,为新产业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空间载体。但新时期城市更新更加强调消费和社会关系的融合,需要能够促进企业、机构以及市民交流互动的复合功能空间[6]。产业升级后的空间功能复合,就是空间在不同时段、不同使用对象都可以充分利用,比如将过去空闲的办公空间转化为展览空间、将分散的办公空间集聚成孵化空间等等。结合丰富舒适的城市空间,吸引人气与活力,提供良好的空间体验。
2.3 基础设施便捷与活化
存量更新区域或多或少地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比如交通体系不完善、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单调等。结合产业空间要求,合理地重构道路交通组织、提升慢行空间、整合静态停车系统,将人行交通空间与产业空间融合。将各类基础设施和公服设施空间与街道界面、街区风貌结合起来,通过一体化设计实现空间活化,与各类空间融为一体。
2.4 空间特色品牌形象塑造
空间品牌与空间形象是一个片区城市更新成功的重要标志,关系到片区的高识别度和强归属感。要深度剖析区域历史文化脉络与风土人情特色,推进空间“软条件”的城市更新[7]。一是将区域文化特色资源进行提取,创造性地用于各类空间特色塑造和片区品牌形象运营;二是对片区文化记忆空间进行分类传承利用,给空间使用对象留下深刻印象和记忆空间;三是将片区文化特征与开放空间相融合,形成有趣的公共社交空间。
3 泉州江南片区城市更新实践
3.1 区域概况
泉州市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名城、现代智能制造强市、福建省经济第一大市。江南片区位于泉州市中心,处于规划站前大道、田中大道和国道324围合的区域,包含乌石-展城片区、兴贤片区、金鲤单元,面积约55.31平方公里。
规划片区的城市建设明显老旧,商业仍以传统临街商铺为主,城市内部界面差,板块特色不鲜明,空间质量不高,亟需通过城市更新提升片区空间活力。
3.2 产业升级目标
泉州产业资源优势非常明显,传统产业与轻工业底蕴雄厚,江南片区紧跟”泉州市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未来重点关注产业锁定在都市特色文旅、商业服务、数字科技及文创产业。片区以打造“产城景一体、文商旅融合”的现代都市化城区为整体定位,重塑城中心文化新支点,打造总部经济产业新生态,构建泉州品质配套新典范。
其中,乌石山片区产业升级目标,是打造集生态廊道、公共艺术、休闲娱乐、特色商业于一体的高品质生活社区。展城片区产业升级目标,是构建未来泉州新经济的全域展示中心。兴贤片区产业升级目标,是增强商业的体验属性,打造新型城市会客厅。
3.3 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3.3.1 产业空间的结构优化
规划采用空间句法进行片区空间分析,通过轴带与点状布局,衔接片区内外产业组团,激活片区产业功能。规划形成“一轴一环三片”空间结构,“一轴”即创新产业轴;“一环”即协同发展环;“三片”即文旅协同发展片、品质生活居住片、都市生态休闲片。(如图2所示)
图2 空间规划结构图
3.3.2 产业空间功能复合
片区规划了涵盖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和商务等多个需求集中的新型产业空间,规划提出混合开发用地模式,根据产业需要确定“土地兼容,混合开发”的规划条件。新增了新兴产业用地M0、物流用地W0等用地类型,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最基础的规范支撑。在规划中遵循城市风貌、配套设施等管控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调整规划用地开发强度。比如对现有的低效开发土地进行重整,以塑造满足社交化消费场景的复合空间功能。(如图3所示)
图3 片区空间布局图
3.3.3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片区存在与周边交通联系不畅的现实问题,在交通设施规划方面,梳理骨架道路建设计划,构建便捷有趣的慢行环境,实现完整街道设计,增设一体化智能监测设施,提高片区交通服务质量。通过挖掘路边停车空间,在不影响道路交通组织及形象的前提下,设置“分时段”路边停车空间。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在江南片区主要以拆旧建新的模式来完善公共配套难以实现,对于保留设施进行存量空间挖掘,探索复合式的公共服务配置,渐进提升片区的公共服务水平。一是在新建项目上集中叠加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如商业综合体、社区邻里中心,结合社区需要,叠加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二是挖掘片区内部产业公共空间、收购临街底层住户等方式,设置微型足球场、茶室、花店、书吧等,形成特色的公共服务空间,构建通透的社交空间。
3.3.4 提升品牌形象
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历史及非遗文化厚重,特别是江南片区,城市记忆特别丰富。规划提取片区文化资源,创造海丝文化符号LOGO,从规划到建设运营全过程的文化赋能。同时,将片区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资源、商业历史资源、佛教文化资源等重要空间进行维护升级,以历史风貌建筑为切入点,打造历史文化创意街巷,给片区留下“乡愁记忆”空间和文化浸染场所。对区域内绿地等开放空间,进行泉州本土文化环境改造后,嵌入新的城市产业空间功能,形成复合公共社交空间,增强片区活力形象。
4 结语
本文结合新时期城市更新内在要求与社会实践经验,总结了产业升级是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内核,并提出了城市更新阶段产业空间优化的相关策略。结合泉州市江南片区城市更新项目,认为产业定位和产业发展是城市更新的首要工作,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更新产业空间布局优化策略、产业空间功能复合策略,以及基础设施完善和品牌形象塑造等具体内容,为类似的城市更新提供了有益探索。产业升级是一个常提常新的问题,跟项目区位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具有较强联系,把时代需求和空间优化策略紧密结合,是城市更新工作值得持续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