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结合雷火灸对臂丛神经损伤治验2则

2022-12-13赖晓玲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7期
关键词:雷火臂丛上肢

赖晓玲 陈 斌

福建省龙岩市博爱医院,福建 龙岩 364000

臂丛神经损伤多由外伤性原因所致,为周围神经损伤中较严重类型之一,根据部位不同,分为上臂丛、下臂丛或全臂丛神经损伤,由于神经具有支配感觉和运动的功能,所以此损伤常伴随其支配的皮肤感觉区域的感觉减退或消失[1],导致患者肩胛部肌群出现疼痛、无力或萎缩,如患者未及时正确诊治,其上肢的运动感觉功能甚至出现部分或完全丧失而致残,对患者的生理、心理及其家庭造成严重影响。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特别是影像学及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臂丛神经损伤的确诊和手术治疗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神经结构的复杂性、神经再生的缓慢性以及出院后护理康复的不专业性等因素,患者术后上肢功能的恢复往往不尽如人意。中医学历史悠久,外治法丰富而有效,笔者在工作中曾对两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采用针刺与雷火灸配合使用的方式进行治疗,所得疗效较为满意,遂进行整理介绍如下。

1 针刺对臂丛神经损伤的作用

在损伤肢体不能参与主动活动之前,应规范采取各种诊疗方式,从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入手,进而延缓损伤处的肌肉萎缩并防止其关节强直及减少瘢痕粘连的出现[2]。神经支配肌肉收缩等功能的实现主要是生物电现象的传导。适宜针刺治疗强度的刺激是一种良性刺激,对神经系统兴奋性及其传导机能具有增强作用,可以对患者神经电生理功能进行优化。局部针刺使肌肉产生被动收缩,对神经及其靶肌肉的锻炼康复具有促进作用,能有效减轻肌肉变性及萎缩[3]。此外,对特定穴位的针刺还可达到舒筋活络、缓解疼痛的作用。

在选穴组方上,遵循辨证选穴与辨病选穴相结合、传统理论选穴原则与现代针灸学医学理论成果相结合。以中医“治痿独取阳明”“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等理论为指导,选取阳明经穴为主,在臂丛神经分布及所支配的肢体区域,选择合适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发挥疏通经络、濡养筋脉的作用,促进神经修复,防止肌肉萎缩[4]。著名针灸学家王乐亭对于痿痹一类病症总结了三种治法,即治手三阳法(手三阳经配心包经)、治手三阴法(手三阴配三焦和大肠经)以及手足十二针治法,分别起到通达上肢、养血柔筋和调和阴阳的作用[5]。从解剖学来看,臂丛神经由颈C5~C8神经前支及T1神经前支组成,此段属于脊柱区域,而脊柱又是督脉循行的主要部位,督脉为诸阳之会,可调节一身阳经气血,因此可施行夹脊针进行治疗,从而激活并营养神经,起到改善组织病理状态、促进水肿消退的作用。秦鹏[6]等还根据临床实践探索出“下极泉”(极泉循经向下1.5寸)在治疗上肢痿痹中的重要作用。

2 雷火灸对臂丛神经损伤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有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本草纲目》指出:“艾灸能透诸经而治百病。”《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曰:“凡灸诸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可见灸法是中医外治法中的重要手段。雷火灸又称雷火神针,在《本草纲目》与《针灸大成》中均有记载。其使用的灸条是由艾绒与沉香、木香、羌活、乳香等多种药物的粉末混合制备而成。雷火灸原是灸疗中实按灸的一种,后经赵时碧医师改良为悬灸,点燃后对施术部位进行温灸或明火灸,其治疗效果的主要来源是艾条燃烧时产生的热效应。

研究发现,红外线和近红外线是雷火灸燃烧时产生的主要辐射能量,可以在施术的皮肤部位或特定穴位形成较高浓度的药区[7],并借助热力对经络腧穴的电学特性产生影响,使治疗穴位的电流获得提高,对神经的修复具有促进作用[8]。同时雷火灸中所含的多种药物成分经燃烧后生成药化因子,这些因子随燃烧产生热辐射的热量可以直达患者病处,渗透到组织深部或体内循环,甚至传导至更广泛部位,这些药物因子为机体正常细胞活动和病态细胞恢复提供外在能量,使病理状态下的细胞能量代谢紊乱得以纠正,起到益气活血、化瘀止痛、通络散寒等功效[9]。此外,还有针对雷火灸红外光谱特性与其效应的关系研究发现红外共振辐射也是雷火灸起效的关键因素之一[10]。由此可见,雷火灸法涉及的生物物理学性质包括电学特性,红外热辐射效应以及生物传热学特性等,是一种综合生物效应的体现[11]。此外,雷火灸的透皮吸收作用还体现出具有使用方便、不经过人体内环境代谢、产生的不良反应少、燃烧散发的药味清香等优点,更易于患者接受。

3 病案举例

3.1 病案一 患者黄某,男,48岁,2018年1月6日因右侧肩臂活动不利伴疼痛麻木近2个月就诊于我院。经询问,患者长期从事搬运工作,2个月前因工作出汗太多,脱去外套消汗后未及时穿上,后出现右侧肩臂隐隐胀痛麻木,若遇气温降低或是劳累甚则连及颈项,肩关节外展及抬起受限,曾自行贴膏药(产品不详)、吃止痛药不能缓解,遂就诊于我院。现症:右侧肩臂胀麻无力,肩关节、肘关节活动受限,右手握力较差,用力握拳则疼痛加剧,右上臂肌肉较左臂松弛但未见萎缩,无不自主震颤,精神尚可,纳眠可,二便调,舌淡苔白略厚,舌下脉络紫黑,脉沉细。查体:右手臂肩关节上举与外展受限,不能旋后,内收尚可,握力减退,臂丛神经牵拉试验(+)。肌电图显示:右侧尺神经、桡神经及肌皮神经有可疑神经源性损伤。头颅CT显示:未见异常,颈椎MRI显示:颈椎间盘轻度退变,颈椎轻度骨质增生,C2/3~C6/7椎间盘略突出。西医诊断:颈椎病、右侧臂丛神经损伤;中医诊断:痿证,寒湿血瘀证。拟采取针刺合雷火灸共治,以活血通络,散寒除湿除痹。取穴:曲池、合谷、肩髃、手三里、曲池、下极泉、郄门、后溪、足三里(双)、三阴交,并结合夹脊穴上胸部穴位。操作:患者仰卧位,掌心向下,常规消毒后,选用华佗牌0.30 mm×40 mm毫针针刺并采用提插捻转手法,使患者得气产生酸麻胀痛感,曲池、合谷、手三里、下极泉以提插手法使患者得气后经气沿经络上至肩颈下至手指传导,并留针30 min。同时在右侧肩臂患处按照赵氏雷火灸进行治疗[12]。施灸时采用回旋灸法,找到患者皮肤能承受的最佳距离后,沿经络移动,使其产生的热辐射能够向上向下传导,以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每次灸30 min。以上治疗每天1次,15 d为1个疗程。治疗进行1个疗程后,患者感觉局部麻木胀痛感减弱,右臂无力感减轻,肩肘关节活动度增加,嘱其坚持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自觉右上肢已无疼痛,仅麻木偶发,右臂可抬起至肩处,无力感大为减轻,简单日常活动已可自理。嘱其在针灸治疗同时可进行简单康复训练,如此巩固2个疗程,患者右侧臂症状基本消失,对治疗效果较为满意,遂嘱暂不可进行重体力劳动,回家自行调养。3个月后,患者亲至科室告知右臂已恢复劳动能力,达到最终的治疗目标。

按:根据臂丛神经牵拉、肌电图、头颅CT以及颈椎MRI等检查,已可诊断该患者为臂丛神经损伤,但暂未出现肌肉萎缩等情况,因此属于轻症范畴。由于患者发病季节为冬季,且本市多山,气候潮湿阴寒,再结合该患者发病原因,可诊断为痿证中的寒湿血瘀证。止痛采用针刺方法,散寒除湿化瘀采用雷火灸法,对症选择穴位,双管齐下,以加快恢复时间。臂丛神经损伤属于较复杂的一种疾病,针刺止痛效果好可获得患者信任,并积极配合治疗疗程,而神经修复相对较慢,雷火灸的效果可徐徐图之。因此治疗期间要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完成足够的治疗周期方可见效。

3.2 病案二 患者陈某,男,53岁,2020年6月18日以右上肢活动不利伴疼痛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后因神经内科医生建议转至我科。患者自述因疫情原因居家久未从事生产劳动,疫情缓解后下田劳作,因劳动强度过大感觉右上肢肌肉拉伤,遂自行外贴膏药并修养近1月未见好转而就诊。现症见右上肢疼痛较剧、麻木感较轻,右侧手臂外展、抬举受限,不能背伸,肌肉未见萎缩,但右手略显浮肿,自觉局部皮肤温度略低,舌红苔薄白,脉沉弦。经颈椎和左上肢MRI及左上肢肌电图等检查,神经内科医生根据检查结果诊断为:臂丛神经损伤(右上臂桡神经麻痹、尺神经受损)。据此,中医诊断为:痹症(筋脉肌腠损伤,气滞血瘀证),治以养血柔筋,舒筋活络止痛。取穴:以合谷、曲池、手三里、阳陵泉、肩髃、肩外俞、臂臑、血海、足三里(双)、三阴交为主,配以前臂手三阳经排刺。操作:取仰卧位掌心向下,常规消毒,选用华佗牌0.30 mm×40 mm毫针针刺,施以小幅度提插捻转,使经气沿经脉传导,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同时在患处采用回旋灸法施以雷火灸进行辅助治疗。施灸时,在患者耐受范围内尽可能靠近皮肤,以热能沿经络传导,每次灸30 min。以上针刺配合雷火灸疗法每天1次,以15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患者疼痛感减弱,肩肘关节活动度增加,水肿消失。2个疗程后患者右上肢略有痛感,麻木感消失,能缓慢进行外展、抬举,能稍进行背伸动作。3个疗程后,患者右侧臂症状基本消失,唯背伸稍受限,达到患者满意的治疗效果,嘱其自行按时进行康复锻炼。2个月后经电话随访得知其已无不适,且患者再次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

按:该患者的臂丛神经损伤由外力损伤肌肉久不恢复所致,其根本仍在于筋伤血瘀。因此采用养血柔筋、舒筋活络止痛为治疗大法。右上肢疼痛较剧,因此先以针刺改善症状。其肤感温度降低,是筋伤气滞血瘀,卫气循行不畅失其温煦功能所致,因此采用雷火灸,以灸法的作用使众多药物作用透过皮肤到达病所,达到养血舒筋、活络止痛的最终目的。

4 小结

臂丛神经是较为复杂的周围神经结构之一,从颈部起始至腋窝处,并经过上肢及肩周等组织,其具体组成包括颈C5~C8神经前支及T1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纤维[13],具有支配其所辐射的上肢、肩背以及胸部感觉和运动的功能。因臂丛神经所处位置表浅,且上肢是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身体部位之一,因此成人常发生闭合性的牵拉伤,如头或肩部遭受撞击,或颈肩部遭重物压砸,或颈椎间盘突出、关节脱位等,更有甚者由车祸、坠落等造成严重多发伤,或是锐器等原因所伤,小儿则常因分娩时牵拉不当或产道挤压引起。作为周围神经损伤中的常见类型之一,若诊治不当或不及时,患者伤侧肢体功能受损,残疾率较高,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严重影响。临床上对于臂丛神经损伤主要采用药物、手术等治疗方式,但手术可能需要根据评估在不同时期进行多次,既具有一定风险,费用也较高。

中医学对神经的研究薄弱,但自古便有“营气虚则不荣,卫气虚则不用”“治痿独取阳明”等基本治则,对此类病症有气滞、血瘀、寒湿、筋伤等病理认识。有学者[14]通过临床研究指出,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综合性康复治疗对臂丛神经损伤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而中医具有针刺、艾灸、推拿、按摩等各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因此对于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是具有一定优势的。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对外伤性神经损伤的治疗具有确切疗效。针刺对受损周围神经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具有激发作用,能促进神经的修复与再生,进而对周围神经损伤起治疗效果。而灸法能增加体表微循环血液的供给,促进经脉通畅,对受损区域的血液循环起改善作用,从而达到活血化瘀、舒经通络止痛,提高肌力的效果。也就是说针刺和雷火灸二者同时改善了神经对周围组织的调节作用,维持了受损组织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可以加快该区域炎症和渗出液的吸收,增加了臂丛神经损伤后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对神经的修复和再生起促进作用[15]。虽然针灸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具有优势,但目前主动寻求中医治疗的临床病例仍较少,这与患者通常希望能够快速缓解病情有一定关系。因此对于系统观察针灸对臂丛神经损伤治疗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笔者亦未遇到足够多样本进行临床分析,遂将该两例臂丛神经损伤医案进行系统整理,说明针刺结合雷火灸对臂丛神经损伤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雷火臂丛上肢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雷火灸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沼泽地边的雷火与荠叔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
臂丛神经丛内神经移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