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时空综合视角的地理课程教学探究
——以“城市的辐射功能”为例

2022-12-13邓小星

教育观察 2022年32期
关键词:尺度时空区域

邓小星,刘 润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一、引言

地理学以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以研究各圈层、各要素以及自然和人文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为重点,显示出学科的区域性与综合性。区域性通过地理分异以“格局”来表现,“地理过程”则显示出地理现象的时空演变,耦合“格局与过程”是研究地理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1],显示出从时间和空间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及其规律的重要性。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入,明确了地理学科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培养方向,即构建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为主体内容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更加注重挖掘学科本质。基于立德树人的地理教育目标,需培养学生“空间—区域”的地理思维,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完成从思维意识、关键能力到实践行动的素养提升。时空综合思维是认识地理事物的核心角度,把握好时空综合的探究运用,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路径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完整实现。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城市的辐射功能”这一节要求落实课程标准:“以某大都市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本文着眼于思维素养,基于时空综合的视角,结合“城市的辐射功能”的内容,试图探寻时空思维探究应用于教学的新途径,旨在更好地通过综合思维的视角,落实地理教育教学的课程目标。

二、时空综合在地理学科中的内涵与价值

(一)地理尺度思想下的时空维度

尺度思想在地理知识构建、学科能力、思维方法和地理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2],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和渗透其思想与地理课程探究具有很高的契合性。将具体研究对象与时间尺度、空间尺度相匹配,能反映出地理事物中的“人—地”系统的动态结构,更好地解决地理问题。培养和渗透尺度思想,可利用地理空间与地理时间相结合的动态表述模式,观测分析地理事象的变化特征,探究各类地理事物相互作用的原理。在尺度思想的引导中,尺度因维度不同而使知识习得效度及深度有所差别,空间尺度上的格局和时间尺度上的单位是从地理尺度思想层面理解分析区域发展的核心支撑点。地理空间的结构通过一定的空间形态表现出来,不同空间等级的结构和产生原因存在差异,规模、等级和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尺度构成要素。[3]空间尺度的匹配选择是分析的关键,地理事物在与之对应的空间格局中呈现不同的尺度效应。聚焦“格局”进行空间综合分析离不开时间上的剖析,时间尺度表现出周期变化过程,在地理学科课程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由此可见,尺度思想下的时空维度对地理学科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引导,有利于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综合分析问题。

(二)综合思维审视下的时空综合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综合思维具体体现在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的分析思路,以综合的思维观念认识地理环境,解决地理问题。”[4]时空综合显示出既关注地理事物或现象在空间上的差异,也关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即整合时间演变过程和空间分布规律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和演化。[5]根据地理课程目标的要求,识别地理事物,要求学生以发展的眼光,运用时空组合条件下的相互关系进行区域性、系统性分析,即运用动态性时空观念解释区域的发展。时空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结合要素综合和地方综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理世界。[6]在整个综合思维的审视下,利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特点,从时间角度和空间角度进行具体区域的整体特征分析是较为完整的过程体系内容,如图1所示。时空思维的培养贯穿整个高中地理教学阶段,地理学科的思维特性既强调时间维度,也要求从空间——区域的视角探究分析地理问题。由此可见,时空综合是在地理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整合形成的一种重要思维观念,是认识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三、基于时空综合视角的课程探究思路

具体区域案例的探究随课程内容的深入呈现出综合性、整体性的特点。地理要素在不同时空条件下产生多元效应,综合决定着区域的形成与发展。时空综合思维在实际的培养与运用过程中,能帮助学生观察地理事物现象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更好地构建区域知识。基于尺度思想的维度整合以及综合思维审视下的时空综合,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时空思维素养培养的探究思路。

(一)匹配时空尺度,建构区域知识

时间和空间是学生学习发展思维能力的两条主线,时空秩序是核心素养整合下的理想主义观念和思维方式。[7]研究对象的有效性依赖于尺度匹配的合理性。准确把握不同时空尺度背景下的内容,需要选择相匹配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建构学生的区域知识,关键要引导学生通过转变尺度大小观察和分析问题,以分清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教学探究对象的尺度应以按照“点—轴—面”的顺序延伸扩大,使学生所识别到的内容愈加具体和综合。本节重点以“区域空间的视角”和“城市的辐射功能”两个内容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以郑州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图文资料拓展、城市纪录片等信息呈现的方式引入,让学生定位城市的空间位置,了解郑州市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以小尺度为基础识别城市功能,进行自然和人文要素分析。1954年,郑州被设立为河南省省会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方面的综合功能扩大,成为跨境电子贸易试点城市和国家级互联网直联点城市,交通枢纽集散格局形成,至2016年,政策上正式批复形成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在此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区域空间的视角,领悟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

(二)重视时间要素,探究空间格局

地理过程的解释分析涉及过去演变、现存现象变化和未来演化预测方面的分析,是在一定空间上的时间演化的结果。[8]时间演化过程可以揭示空间现象及其过程的内在关联[9],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时间的点、段及时间集合培养学生时间演化的观念,可以从时间的定点尺度、顺序演化及阶段对比几个角度分析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规律,如图2所示。利用时间演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同一地理事物在合适的空间尺度上的现象、规律、结果和影响。

针对“纽约的发展”案例,通过年代分段展示纽约市城市发展的变化,即以时间为主线的空间演变认识地区的辐射过程及特点。自15世纪末至19世纪,纽约因优越的港口条件而建立,航运贸易的效率因伊利运河的开通而提高;至20世纪,纽约市的人口规模扩大,城市功能体现在以纽约市为核心的“波士华城市带”城市与区域之间呈现相互依存的关系;21世纪以来,纽约依托其综合枢纽地位,成为全球的物流枢纽和信息中心。结合政策、经济、文化、市场和劳动力等要素综合分析城市功能变化的原因,建立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网,逐步深入演化,引导学生关注纽约在区域的协调发展,培养空间觉察和分析能力。

(三)培养时空思维,锻炼转换能力

区域发展方向的教学对教师教学要求更高,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整合知识呈现,创新区域地理的结构体系,发展综合思维。[10]结合“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的相关内容,要素体现在某个城市的地形、资源、市场、交通、政策、资金、基础设施、产业等方面,各要素之间在时空演变中相互联系,突出地域特征及发展规律。教师需整合地理教材与综合思维中相适应的地方加以利用以培养学生的时空思维,将其贯穿整个地理教学活动,而不是从教材提取知识点反馈时间和空间上的地理现象。根据新课标“以大都市为例”的要求,引导学生从时空综合、区域综合的角度分析城市的发展过程,通过“郑州—中原城市群”“纽约—波士华城市群”“武汉—武汉城市圈”和“上海—长江三角洲”的情境转化,充分理解动态区域空间组织下的城市发展。教师可以通过适配情境,结合内容设计阶段任务链,以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进行任务联系,整体按照“识别城市区位—判断腹地特征—分析辐射功能—归纳区域意义”的任务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匹配模式分析,构建时空思维联系,以锻炼学生的转换能力。

四、基于时空综合思维的应用探究路径

为进一步呈现时空综合视角下的教学路径,笔者结合本节教材课后的活动:“武汉的城市辐射功能”,利用阶段任务的问题链,基于时空综合的视角做具体实施过程探究,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理解 “城市—区域”发展关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表1 “武汉的城市辐射功能”的探究活动内容设计

五、结语

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课程目标,贯穿于地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本文结合具体课程案例,旨在探寻时空思维素养培养落实于教学中的关键思路。以时空综合为切入点可以呈现不同要素在具体空间—区域上的时空联系特征,使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建立和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增强尺度匹配与转化的能力,推动学生核心思维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高中地理标实施的现阶段,对综合思维的培养落实于课程实践中的方法和思路还有待更全面深入地研究,以进一步深化课程教学。

猜你喜欢

尺度时空区域
跨越时空的相遇
分割区域
镜中的时空穿梭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基于BM3D的复杂纹理区域图像去噪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区域发展篇
宇宙的尺度
时空之门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