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叶经中的傣族医药文化
2022-12-13孔春芹
孔春芹
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古印度佛经最早的一种主要记载、流传形式即贝叶经,它采用加工过的贝叶刻写而成,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被人们逐渐称之为“贝叶经”,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我国云南傣族地区。贝叶经构成了“贝叶文化”中最古老、最核心、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作为“贝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的主要载体,成为傣族文化的“根”[1]。自古以来傣族所有的历史、文化,包括傣医药文化都保存于贝叶经中。在傣医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贝叶经对傣族文化的记录、传播和延续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从傣医药文化角度去解读贝叶经在傣医药历史发展与传承中的作用,对加深傣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 贝叶经的起源和历史
1.1 贝叶经的起源 贝叶经意为贝叶上的佛教经文。贝叶指贝多罗树树叶,“经”即佛教经典[2]。“贝叶经”主要是经典文字(即傣泐文)的刻本,也有少数傣绷文。关于贝叶经,传统观点认为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由中原地区在“7世纪前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到斯里兰卡,再经过缅甸、泰国传入我国云南省边疆地区”[3],贝叶经不仅是记载了南传佛教的经典,而且记载了历史、哲学、文学、法律、语言、医药、艺术、道德等内容,被誉为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4]。贝叶经在卷帙浩繁的中国文化典籍里独树一帜,其在历史上对佛教的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文字载体作用,对宗教、历史、文献、艺术和工艺等方面的价值不容忽视。
1.2 贝叶经在傣族历史上的地位 傣族人民将贝叶经比喻为“运载傣族历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州”,它作为一种承载我国傣族社会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其记载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涉及有天文历法、宗教哲学、医学理论、礼仪制度、民俗、历史、政治、军事、农业、建筑等方面,傣族文化传承的所有方面都在贝叶经上面得到全面的记载和表达,故而贝叶经也被誉为傣族传统文化的大百科全书[5]。贝叶经在傣族民间被视为神圣之物备受珍爱和细心呵护,在寺庙佛堂,居家竹楼,经典在民间辗转传抄,佛事重大节日向寺庙敬献传抄经书意为赕佛。直到今天傣族村寨依然可以看到人们制作、刻写贝叶经的全过程。
1.3 贝叶经制作工艺 随着贝叶的广泛使用,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创造了一套制作贝叶经书的方法。冬天将成熟的贝叶砍下,割修整齐,3~5片为一圈放到锅里用淘米水煮20小时以上。取出用细沙擦洗干净,晒干,放入特制木匣压平[6]。准备两把专门木尺长约0.5 cm,宽约12 cm,距离木尺两端约16 cm处钻孔,把晒干压平贝叶紧夹在两片木尺中间,500~600片贝叶为一匣,用线捆紧,边修光滑。在刻写之前用线弓弹出淡淡墨线,再用特制的铁笔刻写经文。刻好之后再用植物油掺锅底黑灰混合,用布蘸着涂抹,字迹清晰不褪色,最后装订成册在边上涂上金粉和红、黑漆加以保护和装饰,即成为贝叶经珍品[5]。
2 贝叶经与傣族医药的渊源关系
2.1 促进傣医学的形成 贝叶经中记载的佛教经典构成了贝叶文化的核心部分,傣族人民通过贝叶将他们全部的人文思想尽纳其中。傣医学基础理论产生于傣族传统文化背景之下,是不断与各个时代的科学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结合发展起来的。傣族贝叶经中记载的哲学、天文历算、农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知识,为傣医药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6]。
2.2 保护和传承傣医药 傣族历史上共有傣泐文、傣那文、傣绷文、傣端文4种文字,它们同属于傣文体系[10]。自从傣文产生后,傣族的各种医学原理、单验秘方,除了口传心授以外,大都被刻写于“贝叶经”和“纸板经”上。这些刻写在戈兰树叶片上的字迹清晰,不易褪色。西双版纳民族医药研究所就收藏了大量记载着傣医药知识的贝叶经,如《嘎牙山哈雅》(人体解说)、《档哈雅勐泐》(宫廷医书)、《桑松细典》(医学论)、《档哈雅龙》(大医药书)、《桑比打嘎》(三论经学)、《档雅囡》(傣医验方)、《三给尼》、《迪长尼阶》等[7],傣族人民运用贝叶文化传播傣族医药知识,使得先民们创造的傣医药文化得以保存和广泛流传与应用。
2.3 促进傣医药的交流和传播 贝叶文字载体的产生,推进了宗教和文化的发展进程,改变了傣族地区无文字记载的历史。贝叶记载传播就是对外传播交流的一种方式。傣族是一个信仰佛教的民族,佛教文化在傣族文化谱系中浓墨重彩。在傣族寺院设有专门的藏经阁来收藏贝叶经,掌握文字的部分有识之士,把千百年来散在民间的傣医药理论知识如植物药、矿物药、动物药、医学经验、防病治病单验方等进行集中整理,收集。也从另一方面加速了傣族医药知识的收集、整理,刻写在贝叶上,使得傣医药文化的记载传播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贝叶文字的出现不仅带动了傣族地区文化进步,也推动了傣族医药知识的广泛传播。
3 贝叶经中的傣医药文化关系
3.1 傣医药文化与贝叶文化 自傣文产生后,傣医的各种医学原理、单验秘方除了口传心授以外,大多被刻写于贝叶经和纸板经上[7]。使得傣医药文化得到更好地保存和流传,为傣医药知识的继承、传播、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3.2 傣医药文化与雨林文化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森林茂密,草木葱郁,资源丰富,物种多样化达5000多种,其中药用的植物有2500多种,傣药1200种,被誉为植物王国、药物王国。傣族摩雅(医生)们博采众长,顺应自然,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天然绿色疗法。傣医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将一年分为冷季、热季和雨季,根据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方药治疗疾病。在疾病治疗方法上,除采用内服、外用、内外合治三种外,还有独特的睡药、敷药、蒸药、熏蒸等疗法。
3.3 傣医药文化与农耕文化 傣族是最早学会种水稻的民族之一,悠久的水稻农耕生产,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肥沃的土地孕育了优秀的傣族文化。傣医认为,自然界的风、火、水、土四大元素是构成自然界的四大元素,也是构成人体生理机能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风可使万物动,土可使万物长,水可使万物润,火可使万物温。傣族医生根据生活、实践经验总结,创造了预防、治疗各种疾病的基础方、代表方来维系四塔五蕴的平衡协调。例如在傣医发展历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八大名医和八大药方,就是傣医发展历程中最好的佐证,其中五宝药散一直沿用至今。
3.4 傣医药文化与茶文化 茶是傣族人家餐餐不少、顿顿不缺的饮品,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作用,又有防病、治病功能。例如人们熟悉的“更方”苏木、肾茶、绞股蓝等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药食两用植物,在具有现代健康理念的傣家养生食疗茶文化中开发利用为傣族人家养生保健茶珍品。
3.5 傣医药文化与水文化 傣族是一个崇拜水的民族,他们伴水而居,与水为伴,热爱水源,把泉水视为吉祥如意、消灾免难的象征物,其中泼水节就是傣族水文化的主要内容[8]。水在自然界能使万物得到濡养滋润,水在人体中亦是保障人体机能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之一。傣医学在药物归类上有入“水塔”、治“水”病的药物,在药物剂型上有水剂、水磨剂,在药物辅料上则有淘米水、蜂蜜水等,因此,水与傣医药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
3.6 傣医药文化与酒文化 从古到今,饮酒是世界许多民族共有的文化现象,也是云南傣族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傣族的酒有米酒、糯米酒、竹筒酒等。傣族人民在长期的造酒、饮酒的过程中,对酒的特性有了认识并加以利用。因此酒又成傣药炮制中的常用辅料之一。在傣医常用的丸剂、散剂、水浸剂、磨剂、酊剂、酒泡剂中就常常配合酒的使用。以酒制药的目的是助有效成分溶出,以增强其治疗效果。
3.7 傣医药文化与饮食文化 傣族的食疗保健理论是从傣族养生、保健、防治的医学理论中逐步发展而来的。在经历2500多年的历史积淀之后,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理念和方法,基于四塔五蕴核心理论、雅解特色理论,傣医提出了调节四塔五蕴、心身同调、未病先解的养生方法理念。注重食物之间的搭配,讲究习性相克,讲究食物与季节、食者的年龄、肤色等协调,达到平衡“四塔”,未病先解的养生目的。展现了傣族医学文化中药食同源的特点。
3.8 傣医药文化与竹文化 竹楼,是傣族地区的特征性建筑,极富民族特色。不仅适宜傣族地区的湿热气候,可防备洪灾、地震和蚊、虫等爬行动物,而且舒适、美观、透气、健康。傣族有“大象跟着森林走,气候跟着竹子走,傣族跟着流水走”的谚语。在西双版纳傣族的民歌里也有“有寨就有竹林绿,有竹就有傣家人”的佳句,描述了傣族人民与竹的密切关系。
4 贝叶经中的傣医药文化特点
4.1 古老灿烂的民族文化 傣医药文化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植根于本民族悠久的本土文化,而贝叶经记载了丰富的农耕文化、雨林文化、水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竹文化等傣族文化。这些古老灿烂的民族文化与傣医药文化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这些文化在对傣医药的哲学思维、医疗特点、用药经验指导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和影响。
4.2 海纳百川的开放文化 傣族与东南亚民族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傣医药文化在吸收本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佛教、科技、农业、天文等基础上,还吸收了东南亚、印度文化,成为联结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天然文化桥梁,交流内容涉及到宗教信仰、饮食服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医药、美术等方方面面,这种海纳百川的开放文化的密切交流与联系,促进了各民族自身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4.3 特色鲜明的雨林文化 得天独厚的热带、亚热带雨林为傣医药文化的起源和傣族人民的生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傣族人民居住的气候环境特别适合动植物生长,四季常青,物种繁多。傣族人民对雨林充满崇敬和敬畏,把雨林比作傣族人民的“诺亚方舟”。傣族人民在这座“天然药物宝库”生活与劳动中,不断探索、发现、总结和积累着防病治病的医药保健知识,如一年分冷季、热季、雨季,认为不同季节容易发生的疾病不同,对应采用的药物性味亦不同;同时丰富的药材资源也使得傣族人民喜用鲜药来防病治病。神奇的雨林文化孕育了崇尚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热爱生活与健康的傣族人民[5]。
4.4 天人合一的和谐文化 “贝叶文化”是指云南傣族保存的传统文化,广义地说指一切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泰民族所保存的传统文化[11]。傣族居住的环境决定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傣族居住于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的热带、亚热带平坝区,植物生长茂密,这样的生存环境为贝叶文化涂上了一层绿色,对绿色的热爱就是对大自然的热爱,贝叶经中强调“有树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精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贝叶经投射出的和谐文化观念对傣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傣医强调人体四塔与自然界四塔的平衡与协调,从而影响了傣医的自然观和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形成[9]。
5 结语
贝叶经作为我国傣族人民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承担载体,从内容方面完整地保留了佛教的原始教义,其内涵涉猎众多学科,是一种复合型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傣族地区民族形态和民族特性的发展变化;从历史方面记载着傣族社会历史产生、发展和衍变的过程,成为傣族社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历史根基和文化传统[12-13]。傣医药学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医药知识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受到傣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贝叶经是傣族人民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对傣医药文化的普及、继承及傣医药经验的传播、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从傣族历史演变及社会发展的多维关系中去审视、了解和熟悉贝叶经在傣医药历史发展与传承的作用,有利于加深对傣医药知识本质的认识,正确地理解读懂傣医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