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在江西的实践研究

2022-12-13高金龙郭雪妹

关键词:江西文明绿色

高金龙, 郭雪妹

(1.东华理工大学 抚州师范学院,江西 抚州 344000;2.东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了重大且坚实的步伐,一幅人民富裕、美丽中国的生动画卷徐徐展现。“十四五”开局之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牢生态这个人民“最看重的事情之一”,向绿色发展全面转型。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西视察指导,指出要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江西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咐,在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全面建设“六个江西”(1)“六个江西”即全面建设创新江西,发展动力得到新提升;全面建设富裕江西,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全面建设美丽江西,绿色转型取得新突破;全面建设幸福江西,民生改善迈出新步伐;全面建设和谐江西,治理效能达到新水平;全面建设勤廉江西,政治生态呈现新气象。的奋斗目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人民性为根本价值遵循,强调全面建设美丽江西,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坚持点“绿”成“金”,一幅“生态优美、人民富裕”的壮丽画面逐渐展现。

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的历史溯源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其吸纳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造福的生态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

1.1 吸纳了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化,一直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生活。首先,孔子指出:“子钓而不纲”,反对“竭泽而渔”的做法,其中蕴含的深意就是切勿起贪念、要取之有度、取之以时。它也包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告诫我们不要盲目地向大自然索取,人类要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适当索取。其次,儒家思想强调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顺天行事,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在社会生产与实践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要盲目地向大自然索取。再者,在《齐民要术》中,贾思勰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成功多。”这些论述体现了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其中涵盖了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智慧,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强调通过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来实现生态平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中华文明丰富的生态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着眼于打造人与自然共生的和谐景象。

1.2 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1]161大自然孕育了人类,是人类的源头活水,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相互依存、生生相息,是一个有机整体。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给予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不同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这充分诠释了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也强调实践,明确指出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把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所指出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心骨,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21这就要求我们处理一切问题要以民为先,始终秉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美好生活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守一切发展为了人民的立场,致力于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环境,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注入了内在活力。

1.3 赓续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造福的生态理念

毛泽东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号召人民大力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美化祖国。1966年,他提出要因地制宜,大力进行植树造林,让人民生活的环境逐步绿化起来,让我们的国家逐步美化起来;邓小平指出我们要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整体,摒弃以前人与自然之间的“主仆”观念;江泽民指出我们要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主,坚持资源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胡锦涛强调共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4。为此,他深入地方,了解人民群众普遍的生态需求,深入基层群众体察民情,强调要坚持走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之路,坚持生态为民的目标导向,让绿色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新时代,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生态与精神需要,必须创造优美生态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这是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人民至上,坚守为人民谋幸福初心的必然抉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契合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造福的生态理念。

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的理论意蕴

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乎“国之大者”。人民性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底色,指引着全国各地的生态文明实践,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宗旨,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谁”的目标,全面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人民观的新篇章。

2.1 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宗旨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一直秉持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坚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急难盼愁的问题,与人民风雨同舟,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质朴的为民情怀。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环境问题逐渐显现,我们党也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人民的环保理念不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制度体系不断得到完善,明确生态红线,推进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全面提高森林覆盖率;强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与污染防治,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党时时刻刻把人民放在心上,完美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切实解决生态问题,不断为人民群众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将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立党兴党强党的应有之举。

2.2 深刻阐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的目标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性质的试金石。”[2]44这就表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为了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出发,坚持生态民生观,强调发展是为了人民。过去,人民是求温饱求生存,而现在人民更多的是求小康求生态。头顶着蓝天白云,脚踩着沃野千里的土地,小桥流水人家,飘香四溢的瓜果蔬菜味扑面而来,这些是人民群众给予生态文明最纯朴的理解。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望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我们要对民情民意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想人民所想、盼人民所盼、急人民所急,切实解决危害人民群众的痛点难点问题,比如空气质量问题、江河污染与土壤污染问题、山体滑坡等环境问题,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山更绿、雾霾更少、江河更清洁、空气更清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期许,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获得感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逐步实现人民生活幸福。

2.3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人民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人民观,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新境界。恩格斯曾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5]559-560。这其中蕴含了人与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自然与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破坏自然最后受害的还是人类自己的深刻哲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有机的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这正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马克思主义对于人民观的内容主要包含人民是历史实践的主体,是历史价值的主体,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融入中国特色的结果,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人民观一脉相承,都坚持以人为本。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被党视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其远景目标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深刻诠释了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理念。

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在江西的实践旨趣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6]154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基于生态惠民,为了更好地实现生态为民的目标,坚持生态靠民,共同实现生态富民。在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易炼红强调江西要深入领悟并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书写一篇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绝妙文章,坚持点“绿”成“金”,打造“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亮丽风景线,逐步走出一条“城乡因环境而美、百姓因生态而富”的新路子,让江西成为全面绿色转型的先行之地、示范之地。

3.1 以生态为民为根本导向还民美好生活

打造优质生态,还民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7]这充分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人民的希冀为方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8]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日益强烈,人民的需要不再满足于物质层面,而更多追求精神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因此要提高人民生活环境质量,满足人民对空气质量、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的需要,在小康基础上进一步追求健康,在满足温饱之后进一步追求环保,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希冀,为全面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不断奋斗。

2021年7月,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江西省政府出台了相应实施方案,聚焦打造具有本省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新路径,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路径,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贡献江西智慧与方案。为此,江西秉持人民至上的生态理念,形成人民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凝聚力。一是全面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带动生态修复、生态扶贫等重点项目的贯彻落实,水环境治理更显成效,森林覆盖面积扩大,森林质量得到提升,人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二是积极探索生态扶贫路径,紧密结合好生态资源管理和看护与生态非营利性岗位设置的手段,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为此,带动了江西需要帮扶的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3.2 以生态靠民为内在动力共创美丽江西

凝聚人民力量,共创美丽江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9]4为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江西省政府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凝聚人民的力量,共同建设美丽江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共参共建共享的事业。”[10]易言之,只有牢牢扎根于人民、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汲取全体人民的智慧与力量,共创美丽中国。2021年7月,江西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林长制的实施方案》落实各级林长制责任,推动林长制向“全面见效”转变,实现了“山水林田湖”生态环境及基础公共环卫设施、公共场所等管护一体化。2021年11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易炼红提出了建设“六个江西”,强调“全面建设美丽江西,全面推动绿色转型”[11],为今后美丽江西建设指明了方向。比如江西强化生态系统修复,将绿色理念转化为人民的自觉实践。一是坚持以保护生态、自然恢复并重,重点强调“建、造、管”三路径,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五级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等工程。近五年来,吉安完成人工造林200余万亩,全市579万亩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实现管护监测全覆盖。经过多年发展,赣鄱大地生机盎然、山清水秀、生态更优美。二是政府、企业、个人自觉将绿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动,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杜绝浪费现象,上下同心、齐心协力,共建共享绿色生活,让绿色低碳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发挥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凝聚力,核心是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12]36-46。三是强化赣江流域与城市的生态环境双修与综合系统治理,促进105国道等沿线一批山体的生态环境得到实质性改善,高标准、全方位的最美赣江岸线和美丽乡村逐步显露。

3.3 以生态惠民为价值指向还民绿水青山

统筹环境治理,还民绿水青山。对于统筹环境保护和治理,我们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用系统论与重点论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我们“要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4]84。2021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13],这涉及广大农民根本福祉,攸关农民群众生命健康问题。因此,江西省政府从影响人民群众生活最现实的小事做起,解决停车车位、如厕厕位、污水处理等问题,倾听人民意愿,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良好的环境要靠大家去维护和创造,对于破环环境的行为要进行严厉惩罚,绝不能手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优先,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

江西充分发挥自身绿色禀赋,“把民生需求与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有机地统筹在一起,让老百姓享受到‘天蓝地绿水清’的好环境”[14]301-307。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的治理过程,要用系统论的方法来看待问题,应该将“净土、净水、净空”相结合,打造“沃壤千里、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家园。比如,江西吉安深入开展“净土”“净水”“净空”行动,集中力量解决土壤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深入落实城乡污染防治攻坚战,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合力攻坚净土、碧水、蓝天保卫战。一是还民一方净土。坚持全域治土,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对土壤污染进行科学普查,实施管控、防治与修复土壤污染“三大工程”,促进21.17万亩土地得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通过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行动,全面全程管控废物排放。二是还民一江碧水。坚持系统治水、联合治水、智慧治水,深入开展“清河护河行动”,全面落实“流域+区域”管理体系;引入社会化治理手段,将岸线、水面垃圾纳入农村生活污水第三方治理内容,实现河湖全覆盖;充分运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统筹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三是还民一片蓝天。坚持科学治气,依托科学技术,实施“降坡封尘”“三烟三气四尘”整治提升等措施,扎实推进污染整治专项活动,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使城乡治理效能得到全面提升。

3.4 以生态富民为价值旨归实现人民共富

依托绿色生态,实现人民共富。绿色生态既是财富,也是产品,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江西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转型,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让绿水青山既“含绿”,又“含金”,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带领人民脱贫致富。绿水青山是江西这片红土圣地的最大底色,金山银山是江西人民对未来富裕富足生活的新期待。因此江西要充分发挥好绿色生态这个最大品牌,带领人民脱贫致富。如,靖安县正确处理好“生态+”与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关系,发挥生态优势,加快促进绿色经济转型升级。瞄准生态,推进大健康服务业。引进特色项目,致力于打造“游、食、药、医、养、管”六位一体的大健康服务业体系。瞄准生态推进大健康产业,是推动“两山”转化的重要举措,大大推动了该县高端康养产业的发展,提升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发展生态,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将工业主攻方向瞄准绿色低碳行业,不断做大做强绿色照明产业基地,成功引进了瀚良生物、缘生生物等一批绿色、低碳、环保企业,生产了世界上第一个抗菌蛋白领域的新药“重组溶葡萄球菌酶涂剂”,市场潜力巨大。靖安县依托生态优势,促进绿色低碳工业提速增效。壮大生态,促进农旅产业结合。全县打造了百香谷、象湖湾等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同时依托生态优势,将农业与旅游巧妙结合,促进农村旅游业发展。推进生态,推动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发展。巧妙运用大数据与互联网,对自然灾害、产业发展等工作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和预警管理,利用“生态+”将产业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融合优势,努力打造“云上生态、智慧靖安”。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在江西的实践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攸关“国之大者”,坚持以让人民生活幸福为目标。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南,不仅有利于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殷切期盼,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江西智慧,也有助于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区”。

4.1 助推更好满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殷切期盼

幸福生活,不仅要求更高的生活品质,而且要求更高质量地增进民生福祉,从而全面促进人民富裕富足,这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期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民心所向,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与高质量生活、优美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共识和呼声。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也是人民幸福生活不可或缺且无可替代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定以降碳为关键的战略方向,促进防污降碳协调增效、促进生态环境质量达到质的改善,推动绿色转型取得重大突破,让人民群众在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伴随着经济稳中向好的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品质也要求更高,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诉求不断增强,从“满足生存”到“追求生态”。鉴于人民群众对更可观的收入、更稳定的工作等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以及对更舒适的居住环境与居住条件等生态产品的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提升人民幸福感,夯实民生获得感成色的重要组成。只有脚踏实地,久久为功的绿色发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寄托。

4.2 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江西智慧

江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为民的目标,落实生态补偿政策、探索生态扶贫模式、倡导绿色生活,推行绿色出行方式和绿色生活理念,全面满足人民的生态需要,创造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与生态服务。坚持生态靠民,保护生态、自然恢复并重,严格落实五级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实行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管护,全面推行降碳活动,大力植树造林,将绿色理念转化为人民的自觉实践,凝聚人民的强大力量,共同创建美丽江西。坚持生态惠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力量解决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合力攻坚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坚持全域治土、系统治水、科学治气,统筹环境治理,还民绿水青山。坚持生态富民,瞄准生态,推进大健康服务业;发展生态,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壮大生态,促进农旅产业结合;推进生态,推动大数据融合发展,依托绿色生态资源,带领人民脱贫致富。不断探索一条“城乡因环境而美、百姓因生态而富”的新路子。这对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价值,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江西智慧和力量。

4.3 有助于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区”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为人民谋福祉。”[6]40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事关“国之大者”,以人民的追求为目标,为人民谋福祉。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引。人民性作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引,有助于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区”。新时代高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统领地位,是建设美丽中国,共圆中国梦的关键之举。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以绿色转型为驱动,促进绿水青山效能的转化;以人民福祉为中心,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15]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绿色生产、绿色出行、绿色消费逐渐成为人们自觉的实际行动,垃圾回收、光盘行动等鲜活案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幅“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富裕富足”的生动画卷正在逐渐显露,有助于高标准高质量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区”,推动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奋力书写美丽中国江西新篇章。

猜你喜欢

江西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江西银行
请文明演绎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我爱江西奶奶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