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生物学科素养的实施及研究
2022-12-13王子君
王子君 彭 博
鹤岗市十三中学 黑龙江鹤岗 154100
目前,国内外的初中教育都设置了生物学科,生物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其学科素养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新课改教学政策对初中生物课程做出的明确教学要求,更是促进中学生生物学习能力稳步提升的关键因素。生物学科素养与人类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劳动技术素养、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相关,并且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对于生物学科素养的渗透,不仅要通过生物学知识体现出来,同时还要结合社会生活,让学生对生物学科素养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认知,从而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强化科学文化素养、规范思想道德行为素养、深入劳动技术素养和提升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的方式培养生物核心素养。
一、生物学的教学特征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教师将生命性原则融入生物学中,达到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作为一个完整的生物个体,基于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传授知识。利用其学科特点准备与教学相关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现象,发现生命的运动规律,树立珍惜生命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意识。
二、初中生物学科现状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节省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多数教师会让学生机械式的记忆知识点。这会丧失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生无法有效地拓展思维,最终阻碍了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以上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说教与实践相融合的新型教育方法[1],让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和课堂兴趣得到提升。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中,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和实验,实现核心素养的有序培养。
三、生物学科素养及其重要意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调查、分析、研究、总结及评估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与个人认知相匹配的科学素养,这种素养就是生物学科素养。生物学科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生命观念是学生通过对生命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后得出结论,来解释自然界的生物现象;科学思维是倡导科学精神,学生通过归纳、概括、演绎与推理等措施讨论生命现象及规律;探究实践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察与发现生物学现象,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施方案、交流与讨论等方式学习生物学知识;态度责任是指学生基于对生物学看法和感知,通过解释和判断的方法,实现关爱生命、奉献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等目的。
结合当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教师培养核心素养应以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特征、认知能力、观察能力等为基础,制订一套教学方案,最终满足学生自我学习和发展的需求[2]。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过程中不但能做到触类旁通,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为学习生物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培养学生发展科学的思维模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生物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生命观。
四、培养生物核心素养的方式
(一)强化科学文化素养
强化科学文化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进程、引导学生养成生物科学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体现生物科学的人文气质。许多具备生物科学文化素养的科学家将生物学知识用于延长人类寿命,构建稳定生态环境和提高生活水平等领域。
在中学课堂中,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进程可以帮助学生懂得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规律以及生命的演变过程。学习生物的起源时,学生阅读书中的资料关于一些生命起源说的观点,总结出了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的结论。在研究生物进化时,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达尔文的生平和进化思想的形成。通过事例,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脚步一起总结叙述自然选择学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培养了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还激发了对于生命本质和意义的思考,为探索生命的起源与进化孕育了求知的种子。
生物学的科学文化素养有助于理解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养成生物科学的人文精神。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填鸭式传授知识,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影响课堂氛围,最终影响课堂效果。为了在生物课堂中更好地促进科学文化素养的养成,教师应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培育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多方面人才[3]。
生物科学文化素养能够造就学生的人文气质,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文化造诣和提高文化素质。其主要涵盖了人的基本品格、文化品质、自身个性和内外素养。生物文化素养能够丰富学生对于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类知识。文化素养不仅教授学生与生物相关的知识,更多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生物人文社科的内涵。经过语言或文字的表达,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散发出生物人文气质。
生物科学文化素养与各行各业密切关联,在农、林、牧、渔行业中都离不开生物学知识。对于各行各业的人来说,生物科学文化素养也可以加深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二)规范思想道德行为素养
思想道德行为素养是在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并建立自身道德素质体系的过程中,学生树立人生观和道德观,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人生观可以帮助学生设立人生目标、理解人生意义和端正人生态度,它是一个人从事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道德观对于指导学生理解家庭道德、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公德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思想品质可以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文化文明的建设。此外,思想道德行为素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生物学是一门教授自然科学的课程,它在传递知识的同时还开展了相应的生命教育,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使学生科学地认知自然、社会与自我。因此教师应联系生活事例,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的思想道德行为素养。例如,教师对学生提出“生活中有没有思考过自己从哪里来”,引出人类生殖的话题。教师在课堂中,结合真实的案例和事件,开展生命教育,例如,母亲在胎儿分娩时,需要承受巨大的疼痛。为了孩子,每一位母亲都毅然面对,每一位母亲都值得让人尊敬,使学生感受到母爱是最强大的力量,教育学生应怀有感恩之心,孝顺父母。学生在学习青春期内容课程时,了解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心智逐步健全,具有比较灵活的思维能力。所以青春期是学生努力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应精心引导学生,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形成顽强的意志和优秀的品质,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在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我的价值,成为国之栋梁。
(三)深入劳动技术素养
劳动技术素养是以亲身实践、自主操作和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通过人与人的互动,学生在程序性、技能性操作中获得的一种素养。但劳动技术素养不仅是培养操作技能,还注重学生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思考、对技术学习方法的感悟,以及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国家的繁荣与富强离不开广大劳动者的创造力。这些劳动者不仅需要相匹配的技术,更需要具备现代劳动意识和科学技术素养相匹配的能力。因此,在初中阶段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初步获得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技能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广泛应用于生活。这对培育学生成为未来合格的劳动者,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劳动技术素养,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课本上一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性知识,教师应该将知识与实践生活紧密结合,将生活经验结合到劳动技术素养中。例如,农业生产中,传粉不足是导致果实和种子产量减少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经常采集雄蕊上的花粉,然后采用人工辅助授粉的方式帮助植物传粉,克服自然条件下的传粉不足,达到提高作物的产量的目的。每逢干旱、高阳、阴雨等极端天气时,玉米的开花周期就会受到影响,出现雌雄花期不同步,花粉量少的情况,这就会影响自然授粉,导致结实不好的现象。通过人工辅助授粉可以减少缺粒和瘪粒数量,提高果实的结实率,使亩产量提升八至十个百分点。向日葵因传粉率较低导致空瘪粒较多,通过实施人工辅助授粉,就能改善这种现象,提高向日葵的结实率和含油量。教师讲授植物的无性生殖时,列举生活中经常食用的苹果、梨、桃等果实都是利用嫁接技术进行培育。嫁接不但保持了亲本的优良性状,同时缩短了育种年限。因此在农业生产中,果农经常应用嫁接来栽培农作物。以上的生活实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知识。学生可以把课本知识和农业劳动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劳动技术素养。
实验中的许多生物知识和规律都是在验证和总结中获得的。教师通过实验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生物知识,最终提升自身的劳动技术素养[4]。在学习动物细胞的结构时,教师让学生用棉签刮一下自己的口腔上壁,取得上皮细胞,将上皮细胞制作成标本,使用显微镜设备深入观察与探究。通过观察细胞,学生进行相应的绘图和记录,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识,同时还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提高了自身的劳动技术素养。
(四)提升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
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和对人类自身健康的影响,学习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和建立安全健康的生活意识,保持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爱护生态环境,维护自身健康的意识与能力。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会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经济社会与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公众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亦然成为重中之重。初中生物教师应积极倡导宣传生态环境和健康素养的相关知识,围绕当前突出的环境与健康问题,传播保护环境与健康的相关理念、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学生自身的环保与健康意识。
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与自然,懂得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的原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比如在观察小鱼用鱼鳃呼吸的实验中,学生利用绿色菠菜汁来代替墨汁,不但使实验现象更加直观,同时还避免对小鱼造成伤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实验后,学生将小鱼带回家饲养,而不是随意丢弃。这也体现了热爱动物的生态环境素养。在沼泽地、污水沟或粪池里,常有气泡产生,这就是天然形成的沼气。沼气可以促进生态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为可再生能源,可以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比如做饭、照明、取暖等。沼气池出来的废弃物是沼液和沼渣,可以作为农药添加剂、肥料、饲料等来使用,减少化肥和农药带来的危害,最终生产出绿色无公害的产品。在讲解转基因技术时,先介绍盐碱地的危害,而培育的转基因耐盐碱地作物可以在盐碱地存活,这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当今,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空气污染影响到人的呼吸系统;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饮用水源的污染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学生需要从自身出发,提升保护环境和维护健康的能力。建立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价值观念,树立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理念。
结语
综上所述,在生物课堂中教师应通过强化科学文化素养、规范思想道德行为素养、深入劳动技术素养和提升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的方式培养生物核心素养[5]。生物学科素养,不仅可以延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还为学生今后的生活认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通过生物学科素养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是意义深远的。作为一名中学生物教师,不但要加强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也要巩固自身的生物科学素质。教师应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借鉴生物领域前沿的研究成果,为其步入相关领域奠定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社会对生物学科素养的重视程度。今后,生物学科素养在中学教育中会越来越重要,生物学科素养未来的发展空间会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