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2-12-13罗祎波

科技风 2022年31期
关键词:文科基础专业

罗祎波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1816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技术在飞速更新,人们生活的环境和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各种设计问题随之产生。这些问题往往呈现一种综合性、复杂性、跨学科性的特点,要解决这些复杂问题,就需要大量的复合型设计人才,而这些设计人才需要通过符合新文科建设的设计教育模式来培养,以应对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面对社会的新需求,很多院校的设计类专业制定了大类招生的规划,通过大类招生的形式,有意识地模糊专业界限,打破专业壁垒。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基础类课程也需要在不断更新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一、新文科视域下设计类基础课程所面临的问题

新文科视域下的设计教育强调跨学科合作,注重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同时强化解决问题的意识。另外,随着新文科概念的拓展,民族文化自信程度的加深,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通过艺术的形式弘扬传统文化,增加设计的人文意识。因此,要探索新文科背景下设计类基础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方法,就需要先找到问题所在。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类基础课结构松散,层次不清晰

传统的设计类基础课程,主要包含设计基础理论、设计基础实践和设计技术等类别。设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往往各自为政,相互之间联系松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不深,容易造成学完即忘的情况,尤其是基础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衔接不够紧凑,学生对设计方法、设计原则、设计史的掌握不够深入,无法将相关的知识代入设计实践课程当中。

(二)设计类基础课要求不统一,存在专业壁垒

非大类招生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基础课内容都是以本专业要求为根本,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为本专业量身定制,比如造型基础在各个专业的内容和要求都不一致,有的专业以结构素描为主,旨在理解结构和空间。有的专业则是以机械制图为主,强调制图的严谨与规范,还有的专业以三大构成为主,强调审美法则的运用。在新文科建设以及大类招生的背景下,课程内容的不统一容易造成跨学科教育的混乱,因此,需要加强沟通和改革,制定能够培养新文科思维且支撑各个专业特色的基础课程。

(三)课程内容固化,跨学科合作不足

传统的艺术设计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一般局限于本专业的知识领域,对于其他专业领域的理论认知较少,即便是有,也往往浮于表面,通常以设计理论、造型训练、设计软件为主,课程内容较为单一,体系一旦形成,容易僵化且更新缓慢。根据新文科建设的目标,学科的拓展必不可少,除了设计类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了解相关的学科前沿知识,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认为新文科语境下艺术设计教育应该与传统文化、科学、商业、设计实践加强联系。然而,在目前的设计类基础课程当中,对于跨学科的合作还是不足,课程内容基本上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授设计理论及方法,设定固定的设计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即可结束课程,缺少综合全面的评价体系。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相关人文意识欠缺

中国的新文科建设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发扬,对于设计基础课的改革来说,这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设计本身是个外来词汇,因此对于设计原理、设计史的教育在很多院校都是以西方设计教育模式为主,偏重于西方设计文化、设计方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造物方法涉及较少。

设计基础课程虽然以基础理论和训练为主,但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有很大的结合空间。实际上,中国很早就有了设计的理念,早在20世纪初期,引用日本的译法,称之为“图案”。图有“谋计、描绘”之意,案有设想之意,综合为“表示设想”的意思。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使用“设计”这一个词汇。中国历经五千年的文明,设计思想一直贯穿其中,也遗留下来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物质的,也有非物质的,这些传统文化、传统纹样、传统工艺历久不衰,能保留下来都是精华,活化这些遗产,使设计蕴含中国本土的人文精神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一)课程规划的理论—基础—操作的渐进式引导学习

新文科建设需要培养新型的设计人才,“新型”指的是具备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要让学生意识到多学科融合的意义所在。在课程规划方面,以理论知识、基础训练、实践操作等三方面的课程互为表里,将理论课程放在学期之初。

在设计理论学习的同时,开设造型基础、设计基础课程,将入学之前的应试教育模式转变为以提升全面能力的素质教育模式。基础训练以加强造型能力与设计方法为主,造型能力训练从写实性技法过渡到创新思维、综合性思维开发的表现技法,从而逐步转换为学生的思维方式。

设计专业基础课训练学生对于形式美的把握能力,同时加入材料与工艺的内容,在做设计方案的阶段,允许各种媒介与工具参与设计,比如方案的草图可以用计算机设计辅助软件如Photoshop、Illustrator、3Dmax进行设计思路的表达,在最后交稿时可以用Indesign等软件进行版面的预排。这在另一个方面也促使学生从各个渠道自主学习新的知识和工具,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教学实践证明,相对于传统的设计基础课程学习,理论知识、基础训练、实践操作的引导式教学,更利于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掌握设计的方法。

(二)课程培养方案的人文意识拓展

国外许多知名学府对于人文素质的教育十分重视,美国哈佛大学在本科生进入专业学习之前,会要求以通识课的形式将所有学科的基本情况了解清楚,为今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广泛的视野。斯坦福大学在招生时,除了考查考试成绩之外,还重视创意思维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被称之为艺术设计教育摇篮的德国学校包豪斯,在成立之初,也是以预科的学制闻名,所有学生都要进行半年的预科学习,要学习艺术的知识,了解现代艺术审美与设计的关系,熟悉各种材料的特性,如果表现不好,会被学校劝退。同时,学校经常举办各种文艺活动,增加学生的人文素质。长远来看,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日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人文知识与专业培养密不可分。

针对人文意识在设计基础课程培养方面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课程,包括设计理论与设计基础等课程。设计是一门综合学科,因此设计理论课程内容,包含设计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设计方法学、设计心理学、哲学、人体工程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环境科学等学科。这些内容原本就有很强的人文因素,随着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新兴的学科领域与设计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如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游戏产业、非遗传承等。因此,设计类基础课程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在培养方案阶段就要进行动态调节,以跟上时代的脚步。

人文意识在设计实践方面的介入,体现的形式也应从多种方式呈现。设计基础实践与人文因素的结合主要表现在设计形式规律训练的课程当中,结合方式可以包含三个方面:主题式结合、表现形式结合、材料结合。主题式结合主要是给学生一个概念性的主题,让学生根据这个主题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对象,然后结合形式美法则,做若干有一定节奏或规律的设计方案。比如设定主题为“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根据这个大主题,衍生出小主题,如灯笼、鱼、青铜器、兽面纹、脸谱等。表现形式结合则是围绕主题,将与主题相关的造型按照一定的形式与规律,以某种与主题相关的工艺体现出来,比如夹缬、蜡染、纸浆艺术等。材料结合指的是用与主题相关的材料或某种肌理来体现主题,比如竹子、丝绸、宣纸等,利用材料的特性来隐喻主题。

(三)课程教学混合模式的多重应用

1.问题(PBL)意识的应用

新文科建设要求设计人才需要具备问题意识,同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应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理念,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知道设计是什么,设计师所应该具有的知识、技能和品质。在教学模式上也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的思考,并根据结论做出相应的答案或方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而是学生讲,教师点评,将问题讲通讲透。

2.普适性与专业性结合的教学模式

新文科建设要求艺术设计教育打破专业界限,文科门类不要设置障碍,同时打通与自然学科的界限,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根据这种精神,设计类基础课程的教学范围将不止是文科范畴,也可以是工科等自然学科,因此,课程教学可以将普适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普适性的课程,如设计概论、设计美学等课程都可以通识课的形式广泛培养,让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了解什么是美,什么是好的设计,设计的方法是什么等。专业性课程则针对有一定艺术设计基础或对艺术设计有兴趣的学生开设,结合院校教师的学科背景和院校资源,开设如设计基础、丝网印刷、摄影基础、陶艺等实用设计课程。

3.加强主题意识,参与设计竞赛,加强设计交流

大多数设计类基础课程往往都是按照某个固定的要求来做设计方案,以达到预定的训练目标,形式比较自由。新文科视域下的设计要求强化目的意识,这里主要是指在功能或形式上的合目的性。根据这种趋势,在设计基础课程改革中,这种目的意识可以有意识地加入进去,由于是基础课程,不存在功能性因素,因此主要以某个艺术或设计竞赛为目的,加强学生目的意识的培养。在主题的选择上,向竞赛的主题靠拢,如有合适的机会就参与相关的竞赛。竞赛的目的是为了体现自身价值,但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平台,供不同院校或设计人员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认识到设计的现状与未来的趋势。

三、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一)建立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性

针对新文科学科建设的要求,课程评价体系可以说是衡量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科学的评价对于促进教学的进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业。在设立大类招生的院校,尽管专业分流的政策各不相同,但大部分的分流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据专业成绩,学生对专业分流结果的评价对于课程的改革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如何设定科学、有效、全面的综合评价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构建评价体系的路径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结合大类招生的特点,从学校近几年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践出发,将六个方面的评价构建成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六个方面分别是:课程作业展览评价;专业分流效果评价;同行专业教师评价;商业价值评价;竞赛结果评价;试卷结果评价。

(1)课程作业展览评价:主要针对造型基础、设计基础、摄影基础等课程。课程结束后,集中在展厅展示作业,同时分发随机问卷100份,面向不同专业教师和同学,按照各50%的比例分配。从课程目的、形式、效果等几个方面按照五星级别给予评价。

(2)专业分流效果评价:在大类招生的院校,根据专业分流之后的满意度进行评价,主要考察打分的客观性以及学生的认同感。随机发放若干份,按照五星的级别来评分,并设定相关细则。

(3)同行专业教师评价:随机分发给本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师若干份问卷,从各个专业的角度评估课程的优势和不足,并获取相关意见和建议。

(4)商业价值评价:通过将学生作业分别放置在文创展、艺术展以及公共空间中,并各自标注作者的心理价位,进行虚拟售卖,从而了解作品的商业价值。有部分同学的作品有被人收藏的意愿,随着每年作业完成季的到来,有收藏意愿的人也越来越多。另外,课程结束之后,鼓励学生通过电商平台,将自己的作品以各种形式进行售卖,增加学生的商业意识。

(5)竞赛结果评价:竞赛也是检验作业质量的方法之一,鼓励学生以竞赛为目的去完成设计类基础课程作业,通过参加大赛的级别、获得奖项的名次以及作者的排名情况做系统评价。

(6)试卷结果评价:主要通过卷面考试检验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质量,以授课教师、授课教师小组、其他专业教师小组共同为学生作业评分,以各占30%+40%+40%的比例评分,综合考察作业情况和课程价值。

结语

新文科视域下设计类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为了培养人才的全面素质,在此背景下的大类招生机制对于学科建设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会。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可以对未来设计学科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实践和参考价值。设计类基础课程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按照课程规划体系——授课内容体系——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逐步提升课程的含金量,使之符合新文科建设的要求。

猜你喜欢

文科基础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部分专业介绍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夯实基础,举一反三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