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鸡白痢病流行病学、诊断及防治
2022-12-13高艳,王威
高 艳,王 威
(菏泽市定陶区畜牧服务中心,山东 菏泽 2741004)
散养土鸡由于接触地面污染源的时间较久,其自由采食过程中较容易摄入被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致病原污染的饮食源,并由此引发相关疾病。其中,沙门氏菌是养殖环境中的常在菌种,同一个养殖场在多批次投养鸡群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数量呈递增趋势。因此,多批次投养的同一个养禽场在第二、三批次以后,在经验技术不成熟、日常管理跟不上的情况下,普遍表现出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土鸡白痢病是导致低龄雏鸡群批量死亡、育成鸡群料肉比显著下降的高危害性、常见高发病种之一,规模化(适度规模化)养殖户务必加深认识、高度重视、科学防控。
1 病原学特点
主要致病原是“禽白痢沙门氏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小杆菌,以麦康盖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期间可见细小、透明、光滑、不变色的类圆形微小杆菌菌落生长,无荚膜、鞭毛及芽孢。去除有机物载体(粪污、垫料、动物机体组织等)、尽量保持菌体裸露的状态下,持续作用的干燥、光照(含紫外线)、高温及常规消毒均可将其有效抑杀之。药物敏感性:对绝大多数抗革兰氏阴性抗菌素均有不同程度敏感度,但极易产生药物耐抗性,临床上以复方制剂、联合增效用药效果较佳,代表剂如“黄芪多糖+氟苯尼考+多西环素”。临床表现较敏感的抗菌素时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和强力霉素。该病可导致低龄雏鸡批量发病死亡;成年鸡料肉比显著下降甚至批量死亡;该病原菌一旦污染到饮食源,可引起包括人在内的其他动物发生急性(或慢性)胃肠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定为“人畜共患病”。
2 流行病学
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四季温差波动、严寒酷暑、气候突变等因素是诱导发病的外在条件(条件下致病)。所有鸡均易感,但重点危害3周龄以内家禽,可致低龄雏鸡批量发病及死亡,中大家禽多呈隐性感染或慢性病程,雏禽、育成阶段的家禽是重点保护对象。常见传播途径是经种蛋、孵化环节构成垂直传播和发病群群内水平传播,种禽隐性感染或种蛋被病原菌污染、病原体净化处置不到位即可造成雏鸡在胚胎期感染发病,其出壳后极其衰弱并成为重要传染源。由此可见,本病的重要传播(流行)条件是:种禽(种蛋)感染病原菌,孵化环节未坚持好无菌操作规程致使种蛋或刚出壳的雏禽被病原体感染,养殖环境条件恶化、饲养管理缺陷、不利应激源等致病诱因综合作用诱发本病。
3 临床症状及剖解变化
经孵化环节垂直传播的刚出壳雏鸡,表现出极度虚弱,其对外界声、光、触压等刺激不敏感,叫声极其微弱,脐带发炎,不能自主开饮开食,常在1-3d内陆续衰竭死亡,病死率几近100%。7-15日龄感染发病的雏鸡病初突然出现精神萎顿、离群独处或畏寒扎堆现象,双翅下垂,食欲明显减退或至完全废绝,嗉囊紧缩仅有少量食糜或空无一物,病雏鸡常闭目缩颈昏睡,早期排出较为黏稠的粥状或糊状稀粪,病程后期或出现严重腹泻(呈水样腹泻),肛周及尾羽部常附着黄白色至灰白色不等的异常粪便。剧烈腹泻的病雏鸡多为预后不良,常在24h内陆续衰竭死亡。15日龄以后的雏鸡感染发病后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以湿热下痢、排特征性的“白痢”为主,病死率随日龄增加而相应下降,食欲基本正常或有所衰减,机体呈慢性、消耗性、渐进式消瘦,期间若无敏感药物干预(治疗),可能因继发(或并发)感染加重而导致病死损失。剖解变化:肝脾肾均见明显肿胀,肝脏质脆易裂,肾脏及脾脏肿胀充血或出血,输尿管内常有灰白色尿酸盐沉积;胆囊明显萎缩且囊内胆汁异常黏稠;肠道呈卡他性炎症,肠管内蓄积多量带气泡的渗出液;盲肠胀气变粗,其内可见少量或大量干酪状物质;心包显著增厚,心脏表面有时可见附着散在、突兀的坏死性病灶结节。由此可见:本病普遍产出继发或并发感染,靶心致病灶较为广泛。
4 诊断要点
鉴于本病继发、并发感染极为普遍,四诊检查的显症表现不足以作为鉴定(初诊)依据,确诊应以实验室检测结果为准。诊断要点:采集病死雏鸡肝脾肾等新鲜病料制作常规涂片染色镜检,发现革兰氏染色呈阴性、染色中等、两端钝圆的微小球状杆菌,能运动,但不具有吸附能力,无芽孢和荚膜。再经生化鉴定发现,分离得到的病原能分解甘露醇、山梨醇并产酸产气,分解葡萄糖则不产酸产气且不能正常发酵乳糖、麦芽糖和蔗糖,VP和尿素酶反应呈阴性。最后,再选用鸡沙门氏菌标准凝集抗原,滴注适量病鸡的新鲜血液,进行全血凝集试验,检测结果为阳性,至此可确诊之。
5 防治
5.1 强化环境控制多批次投养的养鸡场务必要落实好环境、饲具、用具等全位消毒灭源,并严格遵循无害化要求处置粪污、垫料及病死禽尸体等。禽舍内小环境保持清洁卫生、空气质量达标是防病减病的大前提,严控场内外各种中间传播媒介(携原体)随意流动进入健康鸡群散播疫病是关键手段,长期保持禽舍内通风良好、光照均衡达标、温湿度及投养密度适中是根本保障,尽量实现禽-粪分离最有利于降低本病感染风险。
5.2 加强源头控制自繁自养的规模禽场要保证种蛋不被病原菌污染,同时孵化环节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严防孵化设备和种蛋被病原体污染。购进种禽和商品雏鸡进行饲养的,务必严格检疫检验把关,从源头上规避引入带菌种禽(蛋)。
5.3 改善日常管理科学配制并精准投喂全价日粮,保证24h不间断供应安全达标饮水,尽量满足鸡群对多元化天然食物源的福利化需求,定期投喂瓜果蔬菜及天然动植物蛋白等补益性食材,抓好鸡群的营养健康基础实现防病减病预期目标。
5.4 保护易感禽针对3周龄以内高度易感禽,实行专舍饲养、优化饲养,最好实行网养或笼养以减少雏禽与地面污染源(致病原)的接触几率,在达到可完全脱温下架、实行地面放养的规格要求以前认真落实好全封闭管理、禽-粪分离、保洁消毒、重点疫苗接种等各项工作。
5.5 对症控制发病场、病史场要主动开展阳性禽劣汰处置及相关环境消毒灭源、相关污染物无害化处置等主动预防工作。高敏雏鸡出壳后可立即混饮0.1%高锰酸钾水溶液以净化消化道有害菌群。24h以后,可混饮乳酸环丙沙星或硫酸庆大霉素适倍液,必要时与黄芪多糖(原粉/颗粒)或双黄连(口服液)联用,混饮5~7d即可达到有效治疗和净化内外源性感染的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