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族心理视角下的传统壮锦工艺及图案纹样的传承与创新思路
2022-12-13董艳丽赵静
董艳丽,赵静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近年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借助现代科技对传统工艺做了技术的革新,融合了国内外的各民族文化对内容做了创新,传统民族文化因此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壮锦作为壮族典型的文化符号之一,同样得到了新发展[1]。工艺方面由传统的竹笼机手工织造变革为机械织造,材料由棉纱、麻纱变革为化纤,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作成本,为壮锦的推广提供了技术保障。图案内容融入了新时代的文化元素,契合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受到市场的认可。降低成本、内容创新是改良的手段之一,也是壮锦繁荣发展的部分形式。在国家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阶段,分析传统壮锦文化内涵及其民族心理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精神价值和挖掘其经济价值。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以民族心理学视角浅析传统壮锦工艺及图案纹样的内涵,尝试为壮锦技艺传承与创新提供新思路。
1 传统壮锦特点与壮族人格特征的联系
在张积家等编著的《民族心理学》一书中,描述壮族聚居的广西和云南远离政治权力中心,地方气候怡人,生活物资较为丰富,受此影响壮这一民族的人格主要特征包括乐群外向、温顺随和、诚实正直、开放灵活[2]。我们通过对壮锦工艺和图案的分析,发现壮锦正是以图说性格、艺见品德的方式诠释了壮族这一群体的人格特质。
壮锦与南京的云锦、四川蜀锦、苏州宋锦并列为中国四大名锦,其历史和文化地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壮锦起源于宋朝,兴盛于明清时期,壮族人民用织锦的方式,以几何图形为基本构图元素,组织成为壮族图腾、自然现象、人文景观等内容的图案,表达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1.1 壮锦工艺技术变革史与壮族性格的联系
编织壮锦初期使用的是腰机、斜织机、多种多蹑纹织机等工具织造,随着生产力发展推动工艺技术的革新,出现了竹笼机、排子机、电脑控制机三种织机形式[3]。其织锦原理都是以棉线、麻线为地经和地纬平纹交织,以彩色蚕丝为彩纬织入起花。壮锦采用了本地生产的棉、麻为主要材料,布料厚实透气,织纹横平竖直,图形棱角分明,图案灵活多变,充分体现了壮族温顺随和、诚实正直的人格特征。其通经断纬的独特工艺,为壮锦图案和色彩富于变化提供了充分的空间,是壮族开放灵活的人格的表现之一。
壮族人民生活在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桂、滇地区,擅长就地取材,始终保持采用本地即可种植养殖并加工生产的棉线、麻线、蚕丝为主要原材料,织线染色仍以山野植物和土料作为染色原材料[4]。基于传统壮锦编织工艺、染色工艺和审美,壮锦成品具有质地厚实,色彩饱和度高,图案趣味性强的特点。以简洁、扎实的平纹为基底,展现了淳朴敦厚、刚毅耐劳的壮族性格底色,多变、精致的彩纬织入起花,简中有繁,互相映衬,体现了壮族儿女乐群外向的民族性格特点。
从壮锦工艺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壮锦工艺的革新代表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得益于壮族人民乐群外向、开放灵活的性格特点,他们对外民族文化保持开放兼容的态度,善于汲取外族优秀文化用以发展壮大本族文化。不仅壮锦技艺因此流传至今,更使得壮族经受历史长河的考验,发展成为我国现在人数规模仅次于汉族的民族群体。
1.2 传统壮锦图案的心理诉求
壮族人民以锦结谊,借锦传情,主要是以织锦图案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5],充分体现了壮族群体乐群外向的人格特质。传统壮锦被应用于生活中的服饰、巾被、背带等并代代相传,成为壮族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形式。传统壮锦偏好重彩,色彩鲜艳亮丽,图案趣味性强,用以装饰生活物品,给人以积极的心理暗示。传统壮锦图案以几何形状为基本构图元素,将太阳、鸟、蛙等民族图腾以及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形象、生活场景等加以概括归纳,形成独具风格的壮锦图案符号。壮锦图案被赋予吉祥的寓意,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壮锦图案以几何纹样为主,整体图案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结构严谨且富有韵律,具有浓厚的仪式感。几何纹样中,万字纹、回形纹及其衍生纹样最常见,此类图案在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象征着权威和规则,有肃静安宁之意。点和线以不同色彩搭配在一起,组织成基础几何纹样,再经过反复叠加、规律性地位置变化,演变出千变万化的图案。壮锦纹样对称分布、重呈现,看似单调刻板,实则复杂多变,以平面的图案营造无限变化的空间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到了现代,壮锦文化逐渐发展出与现代壮族人民生活相适应的心理意义。壮族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精神生活水平随之提高,尊重的需求日益增长,壮锦扮演民族团结使者的角色渐渐吃重。在此背景下,壮锦的图腾元素逐渐弱化了其神化的意义,更强调美好的意境和吉瑞的寓意,以独特的壮族文化表达对他人的尊重。
2 壮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心理效应
壮锦是棉麻制纺织品,质地厚实,在透气性、吸湿性上有优势,在西南地区湿热的夏季易于吸湿保持透气,到了阴冷的冬季适合保暖,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传统壮锦工艺及图案表现形式独具一格,图案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寓意深远,给人以庄重严谨又富于变化的感受,常以装饰的形式运用在壮族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过去,以壮锦为装饰元素的服饰、被面、育儿背带等,代代相传,不仅装饰了壮家儿女的生活环境,更是丰富了壮家儿女的精神世界。传统壮族服饰多以或蓝或黑的粗布为主要面料,多彩缤纷的壮锦装饰在领边、袖口、襟沿、衣脚、裙边、裤脚等处,与蓝或黑的底色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为壮族服饰增色之外还因为其厚实的特质起到耐磨的作用。婚嫁、节庆之日,壮族男女老少穿上点缀以壮锦的盛装参加族群的庆典活动,增添了喜庆的氛围,还因其鲜明的民族标志性,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传统壮锦装饰的被面和育儿背带,带有生殖崇拜的色彩,其图案纹样以万字纹、万寿纹、凤凰、牡丹、菊花等元素相关联,寓意家庭和美、子孙满堂、福寿安康,祝福后代昌盛、族群壮大。同样的,壮锦用于被子和育儿背带,除了起到了点缀增色的效果之外,还发挥了壮锦保暖、吸湿、透气的功能。服饰、被面、育儿背带这类生活用品,长久以来又承担了传承的使命。家中的女性长辈为晚辈缝制服饰、被面、育儿背带等,不仅仅是满足壮族人民日常生活需求,还顺应了壮族人民的情感需求,壮锦承载了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和期待,使得壮锦技艺代代相传。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改变了新一代壮族青年的生活习惯,传统壮族服饰、被面、育儿背带等因为工艺复杂、成本高昂等问题逐渐被工业化、大众化的现代服饰、被套、育儿背带所取代,民族工艺受到巨大的冲击,壮锦的生产与发展也曾一度停滞,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壮锦不同于其他被生产力发展取代的民族技艺,根植于壮族文化的壮锦有庞大的受众群体,这是壮锦的市场基础。壮锦自身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具有兼容并包的工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色彩亮丽,图案纹样灵活多变,可塑性强,这是壮锦的产品基础。良好的市场基础和产品基础,成为壮锦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天然优势,易于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壮锦新形态。
3 现代民族心理视角下的壮锦传承与创新思路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力不断发展,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时代背景下,探讨寻找壮锦发展的新出路,应重视民族心理的影响,在充分考虑壮族人民现代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思考壮锦传承与创新之路。
3.1 立足壮族文化谈壮锦创新
壮锦的创新,应立足于传统壮族文化的精髓,以壮锦的形式向世人展现壮族人民在新时代的精神追求[6]。壮锦工艺技术的精髓在于通经断纬的起花方式,需要在传统织机辅助手工的方式实现,对织锦技艺人员文化程度要求不高,但对耐力要求较高,图案创新受到制约,制作成本偏高。在人才培养方面产生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较高,不利于壮锦技艺在新时代的发展。因此,保持工艺技术原理不变的基础上,介入自动化、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选用经济环保的丝线材料,有利于保持织锦品质的同时提高织锦效率,为创新壮锦图案设计提供便利,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受众面。推动壮锦走进更多的寻常百姓家,更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中。在织锦内容上,壮锦图案的创新始终离不开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描绘与向往。例如,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壮锦图案,适应了现代壮族人民的社交需求,不仅只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顺应新时代的民族情感需求,是世界永恒不变的主题。壮锦从壮族文化的视角传递民族团结的信息,具备有共同文化背景的壮族人民形成民族身份认同,在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时带有鲜明的壮族个性,更易于以清晰的身份角色表达拥护民族团结的立场,增强了说服力。
3.2 依托壮族文化活动强化壮锦的功能性
装饰属性是壮锦最主要的属性,传统壮锦在装饰物的应用范围以服饰、巾被、背包和台布为主,近年来还开发了窗帘、布偶、首饰、记事本封皮等形态的装饰功能。受到工艺成本较高、视觉效果较为刻板、壮族青年现代生活模式变化等的影响,壮锦应用范围有限,直接导致市场需求量受到制约,不利于壮锦的传承与创新[6]。有必要在丰富壮锦文化内容、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之上,通过扩大传统壮族的节庆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培育新一批壮锦受众。近年来,广西“三月三”节日活动形成了品牌效应,在文旅领域给地方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壮族除了“三月三”,每个农历月份都有一个对应的节日,到秋冬季节还有以村落为单位组织的丰收节等传统活动,此外,还有以家族为单位的壮族婚嫁等传统庆典活动。此类节庆活动中,壮族人民会举办多种形式的聚会,邀请亲朋好友参加聚会,彰显了壮族人民团结、好客的品质。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提炼此类的节庆活动的新时代精神意义,有利于在壮族文化活动中熏陶壮族的年轻一代,让他们理解和传承本民族文化,增强壮族群体的凝聚力,还能带动壮族文化向外传播。为壮锦扩大装饰应用的范围,提升市场需求的数量,提供了市场的非物质基础。要拓展其装饰应用范围,就有必要拓展其功能。例如,结合壮族婚庆活动,开发沙发垫、地毯等与现代家庭生活空间密切相关的壮锦产品,转化成为婚庆活动的必需品,扩大壮锦的市场需求。如此一来,壮锦市场供需双赢,有产量、有销量,自然而然形成产业化的发展态势,奠定壮锦文化创新与传承的经济基础。
3.3 融合现代审美要求提升壮锦艺术性
壮锦的几何纹样,是最原始、最基本的纹样,也是数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在壮锦几何纹样的创新上,融入数学思维重构壮锦几何纹样,将艺术与科学有机地整合,为壮锦图案的创新带来新思路,有利于拓展壮锦的受众群体,为壮锦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科学基础。在壮锦图案创新设计里,保留壮族文化精髓融入时尚流行色彩,是壮锦的创新设计的思路之一。壮锦纹样、配色以传统壮族文化为基调,融入科学、时尚,有利于提高壮锦的艺术价值。这一思路,契合了现代审美的要求,同时还与壮族乐群外向、开放兼容的性格特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具备实施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壮锦技艺与壮族人民的性格特征相辅相成,互为依存,互为促进。壮锦技艺与壮族性格密切相关,必须以尊重壮族性格为前提实施壮锦工艺和图案的创新,促进壮锦继续以鲜明的民族个性呈现于世人眼前,推动壮锦以丰富的形态向各民族传播壮族文化,实现壮锦精神价值提升和经济价值提高,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