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牦牛巴氏杆菌病要点及治疗措施
2022-12-13西热
西 热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嘎县农牧综合服务中心,西藏萨嘎 858600)
西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而且昼夜温差大,是我国的主要牧区之一。牦牛养殖是当地的支柱产业,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疾病的出现可使牦牛养殖业受到一定的影响。牦牛巴氏杆菌病是常见的热性急性传染疾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病,表现为急性胃肠炎、肺炎、重要脏器损伤以及大量出血等。如果出现大范围爆发,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西藏牦牛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兽医需掌握巴氏肝菌病的发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治疗,提高牦牛养殖水平,从而使养殖户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1 案例分析
在西藏某地区一个养殖场内,相继出现了一种急性的传染性疾病。牦牛发病后会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等一系列症状。在短短的5 d时间内有7头牦牛相继发病,半个月内共死亡了15头。从发病情况来看,该病没有年龄性别的差异,而且分散面积十分广,对于周围其他的一些牦牛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养殖户随即上报了相关兽医站,由专业兽医到养殖场进行诊断调查,通过走访牦牛放牧的地点、牛舍等地方,发现牦牛有饮用死水的习惯,初步怀疑是某种致病菌所引起的败血症。采取样本开展实验室诊断工作,明确病因后采取恰当的药物治疗和防治手段,避免造成严重的损失。
2 诊断结果和流行病学
2.1 诊断结果
根据前期调查病理剖析,可以将范围锁定在巴氏杆菌病、炭疽病其中一种疾病。这两种疾病的临床反应都是体温突然升高,呼吸困难,先便秘后腹泻。不同的是炭疽病不仅在颈部和胸部出现肿胀的情况,其他部位也会有肿胀发生。死亡时在鼻腔内会流出紫黑色的液体。而此次病牛只是在颈部胸部出现肿胀的情况,呼吸困难,食欲不振。根据这些病症,综合分析,初步诊断该畜牧场的病牛患病为巴氏杆菌病,病原体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2.2 流行病学
巴氏杆菌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而在牦牛等动物的体内,常常成为他们无毒的寄居者。病畜成为了主要的传染源,而外源传播也是十分普通的感染方式。通过病畜的排泄物分泌物,接触到的饮水,饲料器具等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巴氏杆菌在,健康牲畜体内是无害寄生,但如果受到外界影响,出现了感冒,过度疲劳,抵抗力下降等情况,很容易使病原菌侵入体内,导致疾病的发生。
3 临床特点和病理变化
3.1 急性败血症型
急性败血型牦牛是突然发病,体温可很快升高至40℃,呼吸困难,食欲下降,反应迟钝,体表温度并不均匀。眼睛和鼻子处十分干燥,也停止了反刍。在最初阶段还出现了便秘的情况,随后腹泻、便血,24 h内虚脱死亡。在病理变化方面,急性败血型的病牛会出现败血症变化,肺部舌皮下组织黏膜都会出现出血点,内脏器官充血,淋巴结充血肿胀。
3.2 水肿型
水肿型病牛体温升高至41℃以上,行动迟缓摇摆,不定肌肉颤抖采石时也停止了反刍。胃部出现鼓胀情况,在颈部颌下和咽喉部出现水肿,前期发热,后期会变凉。舌头肿大,呼吸吞咽十分困难,最后会导致窒息死亡。该疾病类型无年龄大小的区别均会被感染。急性病症,牦牛来不及治疗便突发死亡。在病理变化方面,水肿型的病牛鼻孔会流出黄绿色的液体,胸腹腔内有大量的渗出液,大肠和小肠均有出血点,肝脏会出现大量的出血点。咽喉部位水肿,气管的黏膜出血。全身各处的淋巴均有出血的情况。肺部水肿,肺膜增厚。
3.3 肺炎型
肺炎型的病牛在初期十分虚弱,眼睛结膜出现淤血流泪的情况,体温升高至40℃以上,呼吸逐渐沉重,心跳加快。呈现出了胸膜肺炎的症状。鼻孔有无色的粘液或红色的分泌物流出。在胸部听诊,可听到有水泡性的杂音,病程一般3~7 d。在病理变化方面,肺炎型的病牛会出现肺组织纤维素性坏死或化脓,切面如大理石样。喉部,咽部,舌部均有出血点。支气管和纵隔的淋巴结肿大,而且有明显的出血点。
4 流行原因
4.1 重视程度不足
现在很多牧民依旧采取传统的饲养方式,他们缺乏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因此在日常管理中以自己经验为主,并没有认识到巴氏杆菌病的影响和接种疫苗的重要性。这就使得牛群很容易感染各种细菌,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在西藏地区气温比较低,加上天然饲料不足,无法保证足够的营养来源。怀孕母牛的孕期时间长,而藏区的自然生产率极低,无法借助自然生产扩大养殖。现在很多牧民依旧采取传统的饲养方式,他们缺乏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因此在怀孕母牛和牛犊照料上并不到位,很容易感染各种细菌,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
4.2 免疫接种不到位
目前巴氏杆菌病并没有被国家纳入到强制免疫病种范畴中,因此在西藏等区域,资源相对匮乏,疫苗更多的是预防一些强制性的病种,巴氏杆菌病的疫苗相对匮乏,相关的防疫检疫组织人员的重视程度不足,也会影响到免疫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再加上免疫接种工作并没有有效推进,很多当地的养殖户并不配合,接种的时间也没有掌握好,最终导致巴氏杆菌病的发生。
4.3 缺乏专业兽医和器械
在西藏地区兽医专业人才十分匮乏,而且再加上资金不足相关的器械设备也比较滞后,缺乏一些先进技术的引进。整体来说,巴氏杆菌病的防治力量相对薄弱。一些兽医并不专业,在注射疫苗时操作不当会导致疫苗失活,无法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还有一些兽医会直接将疫苗给牧民,由牧民自行注射。牧民操作不当,也会影响到接种效果。在疫苗的保存、注射、用量以及日常管理推广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的防治效率,最终导致巴氏杆菌病的爆发[1~3]。
5 药物治疗
在巴氏杆菌病的治疗工作中,一般会采取中西结合的方式进行药物治疗。首先为了避免巴氏杆菌产生耐药性,应当选择两种以上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得病的牦牛会出现危及到生命的症状,急性症状,发病很快,因此可以使用广谱抗菌剂,例如头孢噻呋,采取肌肉注射的方式。每隔1~2 d需注射一次。第1次治疗时,可以适当的增加药剂来提高治疗效果。如果病牛的病情十分严重,无法使用抗菌素进行治疗时,那么可以配合抗组织胺药。盐酸葡敏宁是首选的药物,通过配合治疗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如果牦牛的脱水症状严重,出现了肺炎败血等情况,呼吸困难,缺氧速度明显,那么可以结合水肿状况来控制输液的速度。药物选择复方氯化钠盐酸氢钠和葡萄糖结合使用缓慢少量的注射。确保病牛体内的盐酸平衡,加速药物的吸收,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一段时间后病牛,肺部水肿逐渐降低,也可以缩短治疗时间。为了确保在这一过程中病牛不会加速死亡,需要将四环素融入到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注射,来保护病牛的心脏,也能有效控制病牛症状。
在西药基础上也可以结合中药进行治疗,选择杏仁、黄柏、黄芩、苦参、金银花、海金沙、射干各30 g,桔梗40 g,甘草20 g,加水煎煮,每天服用一剂,连续服用3 d。通过中西医结合的药物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有效控制巴氏杆菌病对牦牛的影响[4~5]。
6 预防措施
6.1 免疫接种
当地政府和相关组织需要做好精神工作,转变养殖户的传统思想,提高对免疫接种的重视程度,积极配合防疫站来完成免疫接种工作。定期接种疫苗,提高牦牛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可以使用抗生素磺胺或高免血清等开展预防工作,100 kg左右的牦牛可以皮下或肌肉注射6 ml的疫苗,100 kg以下的牦牛注射4 ml即可。21 d后牦牛体内会产生免疫抗体,能够维持9个月时间。当地政府还应构建一支高效的防疫团队,加大对防疫站的建设力度,吸引更多专业的兽医人才,同时更新技术设备,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为巴氏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达到良好的成效。
6.2 加强饲养管理
养殖户需认识发生冠心病对牦牛所造成的影响提高,对该病的重视程度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通过提高牦牛的自身抵抗力,优化牦牛的生活环境,来有效预防巴氏杆菌病。在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中,要根据季节的情况选择好管理方式,做好放牧管理工作。春季温暖适合牧场生长,因此在这一时节可以延长放牧时间。可以先吃枯黄牧草,然后吃青草的嫩芽。在夏季放牧的气候,温度比较适宜,也是放牧的主要季节,在这一时期牦牛的散养放牧可以快速恢复身体,提高他们的身体免疫力。同时还可以促进牦牛发情和交配,提高产犊率。夏天的蚊虫比较多,在高山凉爽的牧场放牧,能够有效避免蚊虫叮咬,防止感染疾病滋生细菌,从而促进牦牛身体茁壮成长。秋季放牧的温度比较适宜,而且蚊虫减少。此时通过散养放牧,增加牦牛秋膘,确保牦牛能够安全过冬。在冬季进行放牧管理,每天上午09∶00~10∶00之间进行放牧,晴天时可以选择比较远的草场进行放牧,阴天时选择较近的牧场进行放牧[6~7]。
6.3 日常消毒和无害化处理
养殖户需要做好对牦牛生活环境的消毒清洁工作,避免滋生细菌传染各种疾病,保障牦牛的健康成长。
首先,在散养放牧时搭建牛舍需要考虑到牛舍的光照和通风性。通风不良和气温变化很容易引发巴氏杆菌病,因此养殖户在秋冬季节还需要在牛舍的地面铺设干草,防止地面潮湿做好牛舍的保暖和通风工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牛舍内足够干燥,阳光充足,具有良好的通风性。能够有效避免细菌的滋生,为牦牛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定期开展消毒工作,选择恰当的消毒药品,还需要定期更换,避免产生一定的抗药性。消毒剂可以使用次氯酸盐、过氧乙酸、生石灰。牛舍的周围环境,每2周可以使用生石灰消毒一次,在牛场牛舍入口设消毒池定期更换消毒液。当每批育肥牦牛群调出后,需要对牛舍进行彻底的清扫,进行消毒,15 d之后再转入下一批次。每月都需要对饲养用具、水槽等消毒2~3次。在秋季需要增加消毒的次数,防止牦牛感染多种病毒。
再次,做好免疫接种工作,养殖人员需要提高对牦牛免疫的重视程度,每年进行疫苗接种并定期驱虫。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牦牛的免疫力。
最后,当巴氏杆菌病导致牦牛死亡后,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应选择远离公共场所、居民居住地、饮用水源的区域进行掩埋。在坑底撒上生石灰,然后将牦牛尸体放进坑里,进行焚烧处理,然后掩埋压实对周围的区域做好消毒工作。
6.4 推广人工饲料,合理利用草场
由于畜牧业的不断扩大,使得草场放牧负荷过大,牦牛的天然饲料不足。在此情况下,养殖户可以选择人工饲料来代替天然饲料。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做好推广工作,推广人工饲料,并展示人工饲料圈养的成效。通过这一措施做好对当地牧场的保护工作,确保牧场能够快速恢复。也可以利用当地的青稞作为饲料的补充,通过加工青稞皮和青稞杆制成饲料提供给牦牛,也可以解决天然饲料不足的情况。这些资料都需要确保洁净卫生无毒无害,没有产生霉变等一系列情况,以此来确保饲养的健康[8~9]。
7 结束语
西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因素相对特殊,具有鲜明的区域特点,适合牦牛的生长发育。为了促进牦牛业的进一步发展,当地政府需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养殖户的重视程度,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积极配合防疫站开展免疫接种工作,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并定期消毒清理牛舍。当出现巴氏杆菌病之后,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采取中西药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针对病死牛外需采取无害化处理,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有效预防控制巴氏杆菌病,保障养殖户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