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信息茧房”现象的内涵探析

2022-12-13滕竞

西部皮革 2022年3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茧房个性化

滕竞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1)

伴随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已经进入了拥有海量信息的“微时代”。作为互联网中最忠实、最活跃的群体,大学生熟练掌握了各类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微信、微博、微课、微公益、微阅读、微电影、微法庭、微旅行等新兴媒体平台和活动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发表观点、人际交往以及自我展示的全新舞台。

在拥有海量信息的“微时代”里,为解决人们处理信息时间和精力有限的问题,出现了以大数据人工智能计算为基础的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它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喜好,为每一名用户定制一份个性化的“我的日报”。虽然这种新兴的信息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心理需求,但也使得人们往往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领域或令自身感到愉悦的内容加以关注,而主动过滤掉那些自身不感兴趣却又可能十分重要的信息。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认知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相对来说,大学生群体信息整合和信息识别的能力相对较为薄弱,因此这种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方式很可能会给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容易使他们不知不觉地陷入“信息茧房”的舒适区里而无法自拔。

1 “信息茧房”的主要概念

“信息茧房”是信息时代应运而生的一个概念。在互联网刚刚兴起的阶段,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教授就曾发表过预言,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将定会导致“The Daily Me(我的日报)”的产生。这份可以个性化定制的“报纸”能充分遵循个人的兴趣与喜好,但也很可能会导致预设的立场和思维定势的产生。

美国哈佛大学的凯斯.桑斯坦教授正式提出了“信息茧房”这一概念。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一书中,他提出:公众应该理性地对待“The Daily Me(我的日报)”,它有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危害。危害的根源在于“信息茧房”的存在,即在信息海量的时代,个人的时间精力均有限,公众并不能做到全方位地获取信息。“人们往往只会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令自己身感愉悦的信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1]。

本文沿用国内学者李武等人的研究成果,将“信息茧房”的概念重新定义为“个人或群体在信息消费过程中,因自身或外界的因素而形成的信息窄化和观念极化现象”[2]。

2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的特点及表现

2.1 “信息茧房”的个体选择性造成大学生信息窄化

“信息茧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窄化了大学生选择、接受和传播信息的途径。在微时代,网络信息中娱乐性因素层出不穷,碎片化、浅薄化和庸俗化的信息往往更易受到大学生的热衷。大数据的强大能力使得大学生们很难察觉到自身已经陷入“信息茧房”的状态中,在过滤和接受信息时,往往从能否愉悦自我这一标准出发,他们在信息领域中不断被同质信息裹挟着,逐渐沉迷于碎片化和固定化的信息模式中,从而进入一种单一而封闭的生活状态,仿佛被困在像蚕茧一般的信息流中而不自知。

这种过度的个性化选择就仿佛是一种“信息挑食”,或者说是一种“选择性失明”,使大学生不知不觉地陷于信息的孤岛中,造成其视野变窄,认知能力、全局性视野和批判性精神的缺失,对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造成较大阻碍。由于信息窄化的影响,用户所接收到的信息都是自己想要的,但是长年累月活跃在一个意见相似的群体中,又会使得群体的意见越来越“小团体化”。从某种程度来说,信息窄化的加剧发展将会对社会的基本共识的形成造成一定的破坏,也会对于普世价值观的传播产生较大的影响。

2.2 “信息茧房”的高度封闭性导致大学生群体极化

“信息茧房”的封闭性和定制化特征容易造成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内容产生同质化的表现。由于大学生在信息接收和传播的过程中会主动排除掉与自己的观点或立场相悖的信息,他们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接收和传播,从而导致大学生信息接收的内容逐渐趋同。他们如同被陷入信息同质化的“茧房”中,即使有少数人想发表不同意见,也会因为群体压力,在“回音室”和“沉默的螺旋”效应的作用下,被迫选择从众。一方面加剧了群体内“异质声音”发声的困难,从而局限了大学生的认知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片面性,他们为了寻求群体中的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又会不断强化自我的心理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个人在进行价值选择时做出错误的判断,甚至由片面化走向极端化,例如由此引发群体极化与网络暴力等问题,给社会的稳定带来危害。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热情活跃、朝气蓬勃又充满正义感,但在集体生活和学习中,他们也更容易抱团,从而形成志趣相同的小组织或小团体。大学生的这些性格特征使得他们这一群体更加容易发生群体极化的情况。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关注和预防大学生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积极关注大学生所思所想,及时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群体极化的潜在风险。

3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的成因探析

3.1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大学生“信息茧房”形成的催化剂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用户在获得信息的速度和精度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在基于捕捉和分析用户偏好的算法推荐技术日益盛行的今天,通过挖掘大数据,提取隐含的信息,主动推送相关内容,从而给每一个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内容。大数据的个性化定制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催化了“信息茧房”现象的产生,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只能接受特定的内容,认知的视野范围受到极大限制。

目前的资讯软件几乎都采用了“用户定制”的方式,这一信息定制的方式是根据用户的浏览习惯不断优化调整,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推送,用户还可以通过“订阅”和“关注”来间接获得自己想要的内容。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大学生群体适应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更强,对数字媒介依赖程度更高,对于社交媒体的使用也更为频繁,因此更容易受到“信息茧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他们往往偏向于结识自己感兴趣的社交对象,很难接受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异质群体,长此以往形成的这种习惯会造成大学生所处的信息空间越来越闭塞,使其沉溺于封闭的“信息舒适区”中而与外部世界产生脱离。

3.2 个体的心理因素是大学生“信息茧房”产生的驱动力

如果说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是大学生“信息茧房”的外在催化剂,那么相关心理因素则是大学生“信息茧房”形成的关键内在驱动力。

3.2.1 选择性接触心理因素

根据选择性接触心理的理论,包括三个部分,即选择性接触、选择性记忆和选择性理解。人们会根据自身的喜好和立场来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又会不断强化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甚至使其观点走向极端化。这一心理理论一方面阐述了人们选择性地接收信息的心理过程,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信息茧房”形成的核心原因。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造成“传言与谣言齐飞,真相与假相共舞”的局面,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大学生群体认知和判断信息的难度,他们不得不进行主动选择和信息过滤,更倾向于接受自己喜欢、感兴趣、符合自身态度、认知和价值观的信息,而拒绝接受异质化的、多样化的信息。例如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社交软件——微信,他们所接触到的信息都是经过自己选择性地过滤后得到的信息,是与自己的主观意愿或者兴趣爱好相一致的信息,并且他们还会主观回避掉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和信息。如微信“订阅号”的出现,就使得大量拥有相似爱好的受众通过单方面的关注,聚集到一起,从而形成相似的网络圈群。

3.2.2 群体趋同心理因素

基于用户的兴趣偏好,互联网形成了不同的网络圈群。在网络圈群的内部,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个体会迫于来自大多数人的压力,从而有意或者无意地以圈子当中大多数人的意见为标准,认同在社区内部形成所谓的主流观点。正如“沉默的螺旋”现象,公众在面对个人观点和大多数人意见不一致时,往往会丧失个人思考和判断能力,表现出与群体意见一致的群体趋同心理,使圈群里意见逐渐统一,形成意见“回音室”效应[3]。

例如微信朋友圈中的点赞功能,人性的本能是选择性地忽略和排斥与自己意见、立场不相容的声音,都希望自己发布的信息得到点赞而不是得到否定。因此,用户发布信息得到的点赞越多,原本有不同意见的其他用户也会迫于压力,选择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点赞行为,导致不同的意见被弱化。这样,小部分“沉默的群体”就越难以发出不同声音,而信息的发布者也会越愉快地沉浸在自我满足中。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容易产生诸多心理问题,如自我意识不清晰、独立性缺失、自控能力薄弱、渴望交往与自我保护的封闭心理并存等,心理发展中不成熟的因素也容易导致其在面对选择信息时迷失方向,在从众效应的影响下往往选择“人云亦云”,也很难真正听得进“逆耳忠言”,这是值得社会和高校关注的问题。

3.3 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是大学生“信息茧房”形成的加速器

伴随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多年以前,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大多依赖于书本、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思想和观点的传播有序而稳定。但在当今社会中,公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已经由传统媒体转变为以微博、抖音、今日头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人工智能高度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碎片化传播已成为一种趋势。人们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随时随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且所获取到的信息都是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信息,使信息浏览者的心理更容易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尽管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方式满足了大学生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有效推动了大学的生网络参与意识,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碎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固化了大学生信息获取的路径,削弱了大学生对认知事情全局的把握,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打转,逐渐丧失思辨能力。

3.4 日趋激烈的网络媒体竞争是大学生“信息茧房”形成的助推器

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在信息传播中掌握着话语权,人们接受到的信息是通过媒体进行选择和发布的。但是随着数字化网络媒体的发展,在微时代背景下,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社会特征日益显著,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媒体和平台,这些媒体平台涉及的领域多种多样,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深度融合。在这种网络生态环境下,如何满足用户需求,更多地吸引用户,成为媒体竞争的焦点。各大网络平台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展开了激烈竞争,用尽浑身解数打造媒体平台的特色,定制化和个性化的精准信息服务也层出不穷,特别是许多网络媒体平台都提供了信息更新的“提醒”服务,如在大学生群体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微博”“微信”“抖音”等媒体平台,能在第一时间更新推送所关注对象的动态。因此,大学生们接受个性化定制信息的频率越来越高,“信息茧房”的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负面效应频出。

4 结语

“微时代”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信息选择的可能性,但随之而来的“信息茧房”却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了不小的考验。过于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让大学生们在信息封闭、同质性较强、易产生群体极化的“信息茧房”中乐此不彼而无法自拔。因此,厘清大学生“信息茧房”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帮助引导大学生辩证地认识和看待“信息茧房”的利弊,为大学生合理运用“微”通讯工具以及有效地获取网络信息提供建设性建议,从而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及有效性。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茧房个性化
一种融合PageRank和PersonalRank的多层个性化推荐算法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