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区夏布织物服饰应用研究
2022-12-13黄嘉裕
黄嘉裕
(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传统夏布织物中以重庆、四川、湖南以及江西的织造技艺最为盛名,其中江西地区夏布生产地有万载、新余、宜春、宜丰、上高等县,尤以万载为最。江西省万载县夏布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江西地区夏布织物在服饰设计研究领域中具有创新性与先进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创新课题。该课题的研究,将填补江西地区夏布织物在服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中的空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积累实践和理论依据。
1 江西地区夏布织物
江西地区夏布织物通过物质化或非物质化的形式与载体传递江西地区的传统风貌及人文观念,体现江西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的思考与写照。基于对江西地区夏布织物的传承与发展,将其历史脉络及织造技术进行梳理与归纳。
1.1 江西地区夏布织物的历史考析
夏布织物可追溯至麻类纤维的纺织利用,早期麻织物品目繁多,夏布明确释义为苎麻布出现在明代的地方志中[1]。
江西地区葛、大麻、苧麻手工纺织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江西开始用葛藤纤维进行纺织,继而逐渐被大麻、苧麻所取代[2]。古者先布以苎始,据考古实证,江西省贵溪龙虎山崖墓群中出土的织物残片,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苎麻印花布,同时,出土文物还包括了一批纺织机件和用具,据上海纺织科学院鉴定,属于早期织布机的主要构件,该发现进一步表明江西先民在2600 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生产苎麻织物。
唐宋以来,江西地区是全国重要的苎麻产地,品种资源丰富。纺织品多以麻、葛为主,夏布织造业发达。据《万载县志》载,“唐初万载夏布已为贡品,抵税献京”[3];《宜春县志》载,“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宜春发贡白苧布十匹,宋朝仍为贡品”[4]。依其可知,唐代江西地区夏布织物普遍盛行,并作为贡赋物品进献朝廷,乃至宋代。
明末清初,江西地区夏布织造业进入鼎盛时期,与瓷器、纸张齐名,被誉为江西著名三项手工艺品,远销高丽、南洋各埠。江西万载县在明末时,约有70%的农户从事或兼营夏布生产,县城经营夏布的商号上百家。嘉靖年间江西在秋税中交纳到北京、南京的夏布达12 万匹[5]。清代初期更是多则一千多家手工作坊从事夏布织物的生产,尤以万载、宜春、宜黄的夏布质地最佳。
清代及民国初期,江西地区夏布织物的运销以九江为唯一出口口岸,在浙赣铁路通车之后,则由宜春直达汉口、广州、杭州、上海等地,大为便利。夏布织物远销国内外市场,使得夏布织造业在江西乃至全国都处在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人造纺织品及珠纱罗的出现,同时关税的增加,销路受阻,江西地区夏布织造业日渐萎缩,且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纺织工业的兴起,由此江西地区夏布织物受到严重的冲击。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变动,江西夏布织造业得以复兴,在充分发挥地理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建设纺织厂,随着国际市场的需求,恢复部分生产。
1.2 江西地区夏布织物的织造技术
夏布是以半脱胶苎麻为原料,捻绩成纱织造而成的织物,表面呈现麻织物的典型肌理。织物的组织结构是决定织物的品种与外观的重要因素,其组织的复杂程度亦是织造技术高低的重要标志。江西地区夏布织物的结构肌理,主要是由麻纤维与绩线工艺所形成,其织造技术彰显民族性、独特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征,基于意义层面下的非遗保护,是意味着对传统纺织文化的继承。
江西地区各县技艺不尽相同,笔者对文献进行梳理与归纳,大多以围绕原料、绩纱、织布三个部分而展开。原料经过剥麻、浸麻、刮麻、漂麻、晒麻工序,原料取自苎麻表皮,经过浸渍和外力捶打,土法脱胶,形成柔韧质地,继而反复漂晒,纤维色泽则愈白。继而绩纱,历经撕片、卷缕、捻纱、绕纱等工序,“绩”工艺是夏布织物的核心所在,绩纱开始前需要将苎麻皮浸水数时,后搓软阴干,再手工将湿麻劈成细缕,并拈成细纱,绕纱成团。后织布,要经过经纱、检铰、过扣、刷浆、上机、织布、整布、下机、晾晒、卷布等工序。
《万载县志》记载了江西地区夏布织物在织造技术上的两大特点[3],一是苎麻质地坚韧,江西地区夏布织物的织造技术合乎自然性,采用山泉溪流进行浸渍、漂麻,不曾使用化学药剂,以自然化刚为柔,表现素洁之色。二是部分地区于织布成形后利用硫黄烟熏,以求色泽形态,而江西地区历来严禁,故愈服则色愈出。江西地区夏布织物的织造技术是以手工为主的传统技术,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及人力形成生态技艺体系,其蕴含了可持续发展的造物理念,繁复的工序组合彰显传统手工技术的匠人精神。
2 江西地区夏布织物服饰的实践表达
全球可持续化的语境下,夏布服饰的发展趋势遵循绿色生态的理念转变,结合江西地区夏布织物的服饰案例进行分析,对当地夏布服饰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其保护对策与发展启示。
2.1 江西地区夏布织物服饰的案例分析
随着现代纺织技术的不断发展,夏布织物深受产业化、需求化及就业化的影响,夏布织物的产品附加值有待挖掘。目前江西地区夏布织物大多停留于装饰范畴,就服饰而言,尚未形成时尚化、普及化的趋势。关于江西地区夏布织物服饰的应用案例较少,当地夏布的服饰风格多以休闲为主,如汗衫或禅衣等样式,形制单一且普及范围小。江西夏布产业陷入低谷,经调研发现,其主要原因一是苎麻纤维织造而成的夏布,其舒适度较弱,二是因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夏布织物质量参差不齐,不同作坊的织造技艺无法达到共同标准。
闲云夏布工作室致力于夏布文化的传承,还原江西万载麻纺织造技艺,以夏布作为服饰设计语言,对其进行创新设计,通过“万载计划”从苎麻品种培育开始,采用传统沤麻与绩麻工艺,尝试织造世界顶级的传统麻织物夏布,活态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同时,提升现代服装的文化内涵,增加其附加值。通过“百年成绩--夏布服饰收藏品展”汇总了国内第一次集中、系统、成规模的夏布服饰展陈,欲使大众摒弃对夏布织物粗糙硬挺的刻板印象,即传统夏布服饰细腻柔顺,同时复原了民国时期倒大袖女衫。
此外,闲云夏布工作室利用夏布织物制作了三件僧服样衣,其参考大量实物与文献重新复原了僧衣与夏布织物之间的关系,延续了江西地区的夏布织造技艺。
于2016 中国(江西)国际麻纺博览会期间,以夏布技艺为主题,将传承中华千年的夏布文化,通过古色古香的山水泼墨、色彩绚丽的时尚麻艺、生态自然的情景刺绣等艺术表现手法,将夏布刺绣与服装设计相结合,碰撞出别具一格的新中式韵味,展现江西地区夏布文化其未来的憧憬与期盼,以多元化的呈现形式向世界展现江西作为中国夏布之乡的时尚魅力。
江西地区夏布织物通过服饰应用案例,展现了夏布织物的价值存在,传达其文化内涵及审美特征,但同时其服饰应用案例目前仍具有一定的发展局限性。
2.2 江西地区夏布织物服饰的现状分析
传统夏布织造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精湛的手工技艺和人文精神。面对现当代夏布织物艺术的发展,江西地区夏布织物服饰要与时俱进,通过传承创新,以自身实力寻求发展机遇。
目前闲云夏布工作室致力于传承发展夏布文化,已经基本摆脱了乡土语境对夏布的束缚。但江西地区夏布织物的可持续发展仍需依靠多方支持,服装设计师们也需要将传统夏布织物以更为创新性的语言表达展现在作品上,呈现磅礴生命力。将江西地区夏布织物以更为创新的方式呈现,需要不断地尝试,传统不等同于过时,这也是我们设计从业者应当不断突破的重点。夏布服饰可通过运用现代织物设计的移位、解构、重组、变化及延伸等设计手法,为其形态的探索提供可能性。
在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必定需要对技艺的苦心钻研,不论是艺术家或是匠人都需要在其专业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寻求创新,且二者是平等互助的关系。夏布织物自身的局限性,要求通过提升织造技术层面与产品附加值来扩大影响力和文化价值。笔者认为首先需要从江西地区夏布织物的技术为切入点,通过多方途径、方式与之进行改良,即可实现江西地区夏布织物的多样化,进而提升其织物的审美性及舒适性,以此生产出更多的衍生周边。夏布具有良好的性能,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其特性进行服饰造型的设计,从而夏布的特性以最大化方式进行展现。
3 江西地区夏布织物服饰的应用价值
江西地区夏布织物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审美哲学及理念契合当下绿色生态话题的需求,夏布织物服饰的应用价值通过文化及审美两方面进行阐述,对其应用的前瞻性与可行性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3.1 江西地区夏布织物服饰的文化价值
江西地区夏布织物作为传统的纺织艺术形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围绕人的发展从而具有不同层次的文化价值体现,其文化价值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在长期的历史继承和文化积淀中形成的织物形式,是源自文化样态的感受、文化模式的反思以及文化精神的认同,具有主体性、自发性及历史性。
夏布织物的发展与嬗变同历史条件的影响与限制紧密相连,所形成的审美特征与艺术模式深受农耕文明下的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聚集着长江流域古老文明和历史形态的江西地区,在时代的变迁中,潜移默化地演绎着江西地区朴实的民俗风情。夏布织物作为江西地区的文化符号,在发展的过程中将江西地区独有的审美意趣、艺术特性融入其中,反映了江西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审美取向,彰显独特的文化内涵及美学意义。
江西地区夏布织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却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时间内面临着消亡的巨变。夏布地位的变迁是民艺之物传统功能性在现代文化场域中边缘化的典型[6]。以服饰为载体,还原传统手工麻织技艺,是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需求。夏布织物服饰进一步形式化和符号化的同时,也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技术条件下推进了民族文化的认同符号与机制。传统文化软实力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同时也是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夏布服饰蕴含古人节用惜物、长效设计的造物理念,在工业文明的渗透下,万变不离其宗的文化内核在当下具有导向意义。夏布织物的继承,是其文化内核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合乎民族文化自信的需求。
3.2 江西地区夏布织物服饰的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的观念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江西地区夏布织物受制于时代性、阶级性而形成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念,因此江西地区夏布织物的审美价值具有多样性。
江西地区夏布织物质地细软,经纬适宜,边缩平整,编织均匀,色泽清秀;不起皱,不变形,易洗涤,凉爽清汗,载誉中外[5]。其色泽呈现本色或米白色,或是草木染色,彰显朴素静雅的审美意趣。夏布织物以纤维粗细以及结构疏密的织造方式,呈现经纬交织结构,纵横交织、疏密有别的肌理特征构成独特的审美体验,以肌理作为主要的织物语言,形成自然拙朴的视觉层次感,有别于其他织物的独特标识,具有很强的文化表征性。
依据织物所展现的直观现象或是主观意蕴,织物多应用于禅衣、茶席、装饰、包具等用途,延伸夏画、夏布绣等装饰艺术品,目前甚至应用于航海航空、机械工业和家居防裂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其审美价值和应用价值充分体现夏布织物的造物理念,展示民族风貌、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是先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遵循不同时代的审美风尚和技术基础,得到大众的认可、接受与欣赏,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夏布织物的审美价值是值得探讨与研究的。
结语
江西地区夏布织物其源远流长,其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审美哲学及理念契合当下绿色生态话题的需求,同时随着中国非遗保护与实践的深化,其所对应的发展理念不断更迭,江西地区夏布织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要以其价值所向推动纺织艺术的发展,其生态性特点合乎当下可持续设计下的发展语境,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多元化的方式创新衍生,通过多方途径将确保其有效保护且健康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