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调查转型升级推动北京门头沟东胡林地质文化村建设

2022-12-12贺瑾瑞宋庆伟徐尚智郝春燕孙淼吴家悦于兆林冉淑红郑艺龙

城市地质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化村建设

贺瑾瑞,宋庆伟,徐尚智,郝春燕,孙淼,吴家悦,于兆林,冉淑红,郑艺龙

(1.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北京 100120;2.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 100081)

20世纪中后期,人们已经强烈地意识到人类活动正在迅速地破坏自然环境,并给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会议的主旨就是呼吁、引导、鼓励全世界人民保护、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同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全球进入了生态文明时代。

1973年8月,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提出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方针政策,标志着我国环保事业的开始;1983年12月,控制人口和环境保护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得以确立;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在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破坏恢复和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2012年11月以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其中对“美丽乡村建设”做出重要部署和指示;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目前,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其中最为著名的两山理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05年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如何能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如何在搞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惠民富民?如何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当前形势下,地质调查工作如何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如何能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地勘人需要做好转型升级,精准服务美丽乡村建设。

地质文化村建设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拉开了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持续推动下,全国地质文化村(镇)品牌影响力得以提升,地质文化村建设发展呈多点绽放、全面开花。

1 全国地质文化村建设现状及东胡林村概况

1.1 地质文化村建设发展史

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是指依托地质资源禀赋,通过深度挖掘地质科学和文化,将地质文化与乡村、乡镇建设相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和经济,提升乡村、乡镇生活品质和文化内涵,形成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中国地质调查局,2019;中国地质调查局,2020)。

2014年,浙江省嵊州市国土资源局通过嵊州市通源乡地质环境保护工程项目,以地质资源为依托,创新开发利用方式,助力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将白雁坑打造成了全国生态文化村、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休闲旅游示范村。

2018年,嵊州市通源乡白雁坑村被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浙江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命名为“地质文化村”,成为我国首个正式命名的地质文化村,并提出了建设地质文化村的思路,继而全国拉开了建设地质文化的序幕,仙居横溪镇金村、江山双塔街道莲塘村开始蜕变(孙乐玲等,2018)。

2021年,包括浙江嵊州市白雁坑村、河北省阜平县不老台村在内的26个村(镇)被首次授予“地质文化村(镇)”称号。

1.2 分布及数量

2021年首批授牌的地质文化村(镇)共26个,其中三星级8个,挂牌筹建18个,主要分布在中东部(表1)。

表1 全国地质文化村星级及分布列表Tab.1 List of national geolog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and their distribution

1.3 东胡林村概况

东胡林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西部,距离北京市直线距离60 km,G109国道87 km处(图1)。大地构造位于中生代西山褶皱带门头沟断陷盆地。区内发育中生代侏罗纪窑坡组、龙门组、九龙山组煤系地层,在燕山晚期受北东-南西向应力挤压,形成北西-南东向褶皱,沿着清水河畔覆盖有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区内地质遗迹资源丰富,主要包括黄土剖面、煤系地层剖面、断层、褶皱、峡谷地貌、泉水、冰瀑和湿地等(贺瑾瑞等,2020)。

图1 东胡林工作区交通位置图Fig.1 Traffic location map of Donghulin work area

村域内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主要包括万年东胡林人遗址、元代军事遗址、红色革命遗址和20世纪引水工程遗址等。东胡林村东临大寒岭,南联清水尖,西瞧斋堂城,北接莲花山,周边有古村落西胡林、火村、爨底下、灵水举人村,村北有灵岳寺、宛平抗日烈士纪念碑、王家山惨案遗址等,附近还有双龙峡、珍珠湖、黄草梁等自然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

户籍人口322户533人,院落330处,常住人口260人,以老年人为主,村内劳力不足,无经济产业。收入主要依赖外出务工及政府政策保障性收入,2019年实现脱低,2020年仍需巩固脱低成果。

2 东胡林村资源禀赋

地质文化建设,首先要对村落资源禀赋的全面摸底,主要包括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2.1 东胡林村社会资源

村内道路全部硬化,拥有饮用水自备井1眼、灌溉井3眼、污水处理站1座、垃圾转运站1处和3座公共卫生间,全村通电、通网,并在清水河边设有斋堂镇消防取水点。另外,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工程治理,村委会设为地质灾害避险场地。

主要产业包括杏树林种植20多公顷,连续多年绝收,逐步改造提升中;蜜蜂养殖4户,蔬菜种植2 hm2,农家乐经营4户。

另外,东胡林村委已与北京京西文旅科技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产业帮扶项目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北京京西东胡林旅游文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计划开发精品民宿、种植蜜源植物、打造红色体验教育项目。

2.2 东胡林村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地质遗迹资源、动物资源、植物资源等。

1)地质遗迹资源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历史过程中,由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各类地质现象,是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地质矿产部,1995)。

东胡林村位于北京西山核心区,村域内流淌着清水河,属于永定河北京境内最大支流。沿着河流阶地覆盖着晚更新世和全新世黄土层(郝守刚等,2002),晚更新世黄土剖面距离1923年安特生“马兰黄土”命名地约4 km,与全国同类地层具有对比意义;1966年至今,清水河河流阶地全新世黄土中挖掘出土了7具东胡林人遗骸,还有大量的器具和生产生活遗迹,众多学者在这里做过研究(周国兴等,1972;郁金城,2004;任式楠,2005;赵朝洪,2006;于德源,2006;夏正楷等,2011)。这里除了可以领略沟谷的奇险,还可以看到恐龙时代湖沼环境中形成的、富含煤炭的窑坡组地层以及磨圆非常好、呈以陡壁形式出现的龙门组砾岩,山间红绿交替出现的则是九龙山组的岩石。翠谷、湿地、瀑布,潺潺流水,沁人心脾。

冬季,恒温在10℃的石麻潭,水气缭绕,晶莹的霜花挂满枝头,形成雾凇奇观;绵延数里的峡谷则形成了一条冰河,规模宏大、洁白无瑕的天然冰瀑已成为京西著名的打卡地(表2)。

表2 东胡林地质文化村地质遗迹分类表Tab.2 Classification of geological relics in Donghulin geological Culture Village

2)动物资源

区内常见的野生脊椎动物有100余种,隶属于16目43科。其中,两栖类有中国林蛙、中华大蟾蜍等,爬行类有山地麻蜥、蓝尾石龙子、赤峰锦蛇和虎斑颈槽蛇等。区内记录到的鸟类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黑鹳,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日本松雀鹰、黑耳鸢、燕隼和雕鸮等。

3)植物资源

区内分布有野生维管束植物300余种,隶属于80余科200余属。其中包括北京市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0余种,且多为华北地区重要的药用植物,如刺五加、党参、羊乳、桔梗、黄精、黄芩、知母、穿山龙和山丹等。

2.3 东胡林村人文历史资源

东胡林村位于北京门头沟区西部,地势平坦,群山环抱,该村地处清水河畔北侧,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明和人文资源。“东胡林人”距今有10 000年的历史记载,故称为“万年东胡林村”。据辽统和十年经幢记载为“胡家林”村,后逐渐发展为东、西两村,此为东胡林村。东胡林村山水要素齐备,村落的整体格局保持得很好,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农村聚落背山面水、村前耕作、村后栽林的理想模式。

东胡林村上属唐辽时期,村落几经周折,古建筑遗存无几,但是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村落衍生出了诸多精彩的传说故事、典型的历史遗产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元朝的军事要塞——鞑子寨和600年的古槐尽显历史沧桑。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卫立煌髽鬏山临时指挥所设立在村西的天然山洞中,诉说历史战争的苦难。始建于20世纪70年的北坡大北渠引水工程遗址,是农业学大寨的历史遗存。还有20世纪解放思想发展经济修建的爆炸厂(遗址),为了满足农业灌溉用水的低温热水自流井等(杨艳,2018;杨艳等,2021;吴家悦等,2022)(图2)。

图2 东胡林资源分布图及规划建设图Fig.2 Donghu forest resource distribution map and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ap

3 地质文化村建设与策划

3.1 建设思路

地质文化村的建设要以经济民生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地方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精准施策,每个地质文化村都有自身的特点特色,现阶段地质文化村有“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地质+生态康养”“地质+创新创意”以及“地质+综合服务”6种建设模式。东胡林村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划分“一廊、两带、三线、四区”的功能布局,开展东胡林科普系统建设,打造地质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地质+生态旅游”模式的地质文化村(图3)。

在资源调查和建设过程中,要突出地学特色,地学特色推广名规则为:“村镇名称+地学特色+地质文化村/镇/岛等”。东胡林村位于清水河畔,河岸两侧覆盖有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1966年首次发现东胡林人至今,该遗址已经发掘出土7具东胡林人骸骨,还有灰坑、火塘、打制石器、细石器、陶片、骨器、蚌器以及动、植物遗骸等。另外,东胡林人遗址出土物的相关研究,证明在11 000年前至9 000年前就出现了小米(粟和黍)的集约采集,也可能是人类早期对植物的管理和种植的结果(侯毅,2007a),其成果为研究中国北方早期农耕文明提供了重要载体,东胡林人的发现弥补了首都发掘的北京猿人(77万年)(赵树森等,1985;裴静娴,1985)、新洞人(10万年)(黎兴国等,1985)、田园洞人(4.2~3.85万年)、山顶洞人(2.5万年)(同号文,2011)之后1万年以来的人类文明,并充分证明永定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侯毅,2007b;赵志军,2019)(图3)。因此,命名为“东胡林黄土地质文化村”,再比如“鲍峡绿松石地质文化村”等。

图3 北京古人类发展阶段图Fig.3 Stage map of ancient human development in Beijing

3.2 具体策划

1)“一廊”:指地质灾害科普长廊

该长廊的设计就体现了因地制宜原则,东胡林村北有1处地质灾害崩塌隐患,现已实施治理工程,工程主体部分由挡墙和被动防护网组成。挡墙位于上山的必经步道上,长约70 m,高2 m,设计时充分利用混凝土挡墙,在墙面上绘制了地质灾害科普图画和文字,生动形象地宣传识灾避灾常识,普及了地球科学的知识。

2)“两带”:农林作物观光带、石麻潭湿地野生动物观赏带

“两带”指农林作物观光带和石麻潭湿地野生动物观赏带。东胡林村坐落于北京境内永定河最大支流清水河畔,清水悠悠,源源不断,不仅哺育着东胡林人源远流长的村落文明,也为东胡林村补给了充沛的水资源,滋润着丰泽膏腴的土壤,为农林作物的生长和各类野生动物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3)“三线”:遗迹资源轻松游研学路线L1、畅快游路线L2和深度游L3

充分串联区内地质遗迹资源、人文遗迹资源设计研学旅游路线,仔细研究各遗迹位置特点,考虑到满足不同游客群体,将区内资源有机串联,初步设计研学旅游轻松游、畅快游2条短路线和研学旅游深度游1条长路线。

4)“四区”:东胡林人文化展示区、遗迹景观游览区、旅游民宿接待区和生态环境保护区

东胡林人文化展示区中东胡林人遗址的发现意义重大,也是东胡林地质文化村示范建设的特色所在,展示区要设置主展厅模拟还原1万年前东胡林人生活状态以及挖掘现场,同时还有设计展示村史馆、地质馆。

遗迹景观游览区,村域内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和人文遗迹,需策划设计地质文化村村标、指示牌、解说牌以及导览图,标明游览路线及主要景观。

旅游民宿接待区,旅游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游客接待能力,乡村民宿千姿百态、各具特点,由于贴近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嚣,让人心旷神怡,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生态环境保护区,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区内的野生动物、植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保护人类自身的家园。

3.3 其他设施的完善

地质文化村建设中,需要配套的完善相关设施内容,如导览图、地质文化村标志、科普解说牌、指示牌以及农副产品、文创产品的开发等。

1)地质文化村手绘导览图的编绘

手绘导览图是一种中国山水田园式的风格,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绘制的重点需要把调查中发现的各种资源标注在导览图上,以便游客可以快速了解掌握地质文化村景观点空间分布位置,根据自身兴趣点和时间,安排游览路线。

2)地质文化村标志的设计

地质文化村标志的设计,目前技术规范没有统一规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设计。如东胡林地质文化村标志是由清水河、东胡林人以及紫游螺等组成,也是永定河文化、古农耕文明和古交通文明的历史交汇。清水河是永定河在北京境内最大的支流,永定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更是北京城市文化的源头,即永定河文明;东胡林人遗址的发现可谓意义重大,它代表的是华北乃至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随着研究成果的逐渐呈现,越发证明了这是一处具有世界性、科学性价值及重大社会政治影响力的重要遗址。据研究,东胡林人早在一万年前就开始种植和管理粟和黍(赵志军,2014;赵志军,2020),因此在标志中使用了古人农作的画面,代表着农耕文明的起源;紫游螺的出现是东胡林人遗址的独特符号,随着东胡林人的挖掘,伴随出土的紫游螺项链饰品,极具现代美感,紫游螺属于咸水种类,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来自距东胡林三百公里的渤海湾,无论是采集还是交换,都表明了东胡林人广阔的生活和交流空间,也是古交通文明的直接体现(图4)。

图4 东胡林地质文化村标志Fig.4 The logo of Donghulin geological cultural village

3)科普解说牌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学科普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认识自然、熟悉自然的有效窗口。解说词需要采用通俗的语言简单明了地介绍自然资源的形成及演化,以达到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目的。科普牌的设计需要融入当地自然环境中,不能显得太过突兀。

4)指示牌的设计

指示牌可以设置在村口、旅游服务中心、村道交叉口和景观点附近,为游客村民引导方向。

5)农副产品、文创产品开发

一般结合当地农副产品、地方文化特色开发相关产品,对游客进行销售,从而拉动消费,增加收入。东胡林村根据自然特点结合出土饰品紫游螺项链,可以开发紫游螺项链进行销售(图5)。

图5 紫游螺项链和牛骨镯(永定河博物馆提供)Fig.5 Purple snails necklace and Cow Bone Bracelet(from Yongding River Museum)

根据研究成果证明东胡林人早在10 000年前就开始管理和种植黍米,联系农业相关研究人员,考虑在清水河畔,利用东胡林集体土地种植黍米,开发“黍米源”农副产品可行性,并注册商标。

4 地质调查转型升级

守好首都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涵养区需要营造大规模绿色空间,截止2020年北京的矿山已经全部关停,服务地质矿产调查的工作基本告一段落。随着国家产业升级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勘基金锐减,传统的矿产地质勘查进入了低谷。首都地勘工作需要转变观念、提高站位,充分研究首都城市建设战略需要,主动作为,着力促进地勘工作,从传统的矿产地质向城市地质、生态地质、民生地质转变,服务意识需要加强,服务领域、范围需进一步拓展(刘艾瑛等,2017)。

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面对产业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需要地质工作者更加关注城市地质工作和环境地质工作,在工作理念上由依靠承担项目向主要依靠地球科学知识,结合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转变,使地质工作转型升级,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首都山区作为生态涵养区,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核心任务,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发展旅游业是绿色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最直接的体现。建设地质文化村就是依托村镇的地质资源禀赋,运用地球科学的学科知识,深度挖掘其科学内涵,与乡村文化相融合,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属于它们的地质文化故事,从而提升乡村(镇)旅游的识别度、知名度和文化内涵,带动特色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形成宜居宜业的特色村镇。

5 结论

1)在新形势下,首都地勘单位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落实党中央、北京市委重大决策部署,首先要转变历史观念,全力服务首都城市建设,其次要主动寻求服务,契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战略,加快传统矿产地质向城市地质、生态地质、民生地质转型。地质文化村示范建设是地勘工作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和探索,是推进地勘工作和地勘队伍转型升级、精准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2)筛选地质文化村建设示范村的原则,要选取自然条件好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村落。地质文化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尽量做到雪中送炭,避免锦上添花。选取有一定人口基数的,保证投入和惠及面的比例。这也是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的基本定位“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最终的落脚点是惠民。

3)地质文化村的建设要以地质文化为脉络,通过地学故事、文学和文艺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把地质文化和乡村文化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地方地质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要深挖地质科学文化,同时还要保护和传承好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地学文化和乡土文化二者要深度融合,要脱离传统地质调查固有模式,不是简单的调查,送样测试,最后形成报告就了事的,是需要将成果消化了,吸收了,可以真真切切地实现成果转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作用,要实现与当地政府、企业、专业机构以及村民等各类建设力量相融合。所谓落到实处,惠及民生才是最终的落脚点,需通过地质文化村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实现村容村貌与自然环境相融合,通过科学的手段与测试数据,为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的包装、广告促销提供科学依据。

4)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模式,需根据村落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入商业化资本。通过深度挖掘策划设计特色文创产品,还要紧抓核心特色这一关键点,避免千篇一律,以“引得来、留得住”发展民宿为宗旨,这样才能惠民富民,才能让村民有获得感、幸福感,才能让村民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和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猜你喜欢

文化村建设
中国地质学会公布第二批地质文化村(镇)评定结果
河北三地入选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镇)
中国地质学会公布首批地质文化村(镇)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我省又增4个“全国生态文化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