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文化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策分析

2022-12-12陈丽侠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食品界 2022年11期
关键词:茶文化协同劳动

文 陈丽侠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

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作为践行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以劳动教育为实践育人渠道,以茶文化为文化教育的主要依据,实施全新的思政育人模式,形成教育育人合力,不但可使学生真正了解劳动的意义所在,还能创新思政育人的方法和思路,获得更突出的育人效果。为此,本文立足茶文化视角,分析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问题,积极探索构建协同育人工作教育的方法,并提出二者有机融合的路径,为更好地落实协同育人工作提供参考和帮助。

在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各行各业都开始重视和推崇工匠精神,只有通过劳动实践创造价值,才能凸显个体存在的意义。因此,只有开展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和精神,才能使其在工作中刻苦钻研,为成为工匠付出努力。虽然我国很早就开展劳动教育,并取得一定的成功,但是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究其原因,劳动教育过于重视外在形式,而忽视文化的融入,以及与其他素质教育手段的融合,造成劳动教育形式化严重。为此,以茶文化为主题,构建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合作育人的体系,可借助劳动这一渠道,落实人才培养工作,有效弥补传统思政教育存在的不足,升华思政育人的内涵和意义。

1.茶文化视角下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所在

1.1教育目标的契合,利于发挥协同育人的优势

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对全面发展型人才需求量的不断提升,要求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通过教育手段的有效融合,发挥协同育人的效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劳动教育、文化教育、思政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大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的目标都是培养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2020年党中央印发关于落实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表明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同,都是围绕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开展的育人工作,二者存在教育目标上的内在契合。特别在实践育人方面,劳动教育自身具备的务实特征,可以此作为育人的实践路径,构建起思政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改变以往思政教育实施实践活动的途径较为单一,学生难以完成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消化的问题,使劳动教育融入,带来深刻的感悟和思考。尤其在了解茶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可体会到只有付出辛苦和劳作才能有所收获,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实践,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作用下,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品质的提升,凸显协同育人的有效性。

1.2传统文化的融合,为育人工作带来新的思路

一方面,虽然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实施,使育人工作方式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在短时间内,部分教学活动仍没有完成转型,应试教育理念的不良影响仍旧存在。思政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导的课程,教师在以往教学中形成的僵化教学思维,使思政教学思路和方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实践育人的力度不足,收获的育人成效难以达到预期。针对这种情况,将特色的茶文化理念融合到思政教学中,讲解制茶、种茶、采茶等工序,借助茶文化来融合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使学生在感悟茶文化精神内涵的同时,改变以往对劳动的认知,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另一方面,当前造成思政育人工作形式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思政教育内容缺少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作为成长在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普遍有着较为活跃的思维状态,渴望创新的学习方式。而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茶文化为特色,引导学生在饮茶、品茶中修身养性,了解茶文化倡导的健康理念,可改变学生学习不主动的负面情绪,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利于身体健康的劳动中,并在劳动中强化自身的意志力,感受到平凡劳动的伟大,并通过劳动创造价值,强化自身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从而自觉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2.茶文化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思政教育面临的主要困境

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存在内在的契合,在育人目标和方法上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劳动教育中奉献、奋斗、创新等理念,与思政教育理论内容相同,为二者的有机融合提供良好的基础。然而,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上的不足。首先,思政课程中劳动教育内容过少,劳动教育未能真正地融合到思政育人的全过程。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必修内容,主要以社会主义理论为主,没有直接涉及劳动教育的相关主题,仅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涉及职业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可见,二者的融合还存在知识体系上的分离,协同育人存在形式化严重的倾向。其次,实践育人中劳动教育缺位,难以形成育人的合力。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融合,虽然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的路径,但受育人理念和办学条件的影响,在育人实践中还没有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劳动教育也被简单地理解为体力劳动。在高校积极落实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过程中,高校没有针对劳动育人活动进行系统化的设计,实施的活动方式以志愿者服务和义工活动为主,学生参与的机械化劳动不但难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意识,还降低了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部分学校安排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训,也以简单的重复性劳动为主,学生无法在其中创造价值。同时,缺少德艺并修的劳动环境,没有触及校企合作的实质,合作育人成为工具化教学的导向,难以凸显二者协同育人的有效性,影响高校人才工作的全面开展。

3.茶文化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对策分析

3.1以茶文化为引领构建融合教育体系,实现二者协同育人目标

若在茶文化背景下将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相结合,发挥二者的合力,必须注重以茶文化为引领,积极构建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育人体系,打造一个集“思政劳育、课程劳育、专业劳育、实践劳育”四位一体的教育新体系,为劳动教育融入思政发挥引领作用。将劳动教育影响力与茶文化扩大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稳步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在具体实践中,首先,应加强对茶文化劳动教育价值、作用、含义及优势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广大师生对茶文化劳动教育的认知与重视,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劳动教育,了解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存在的内在联系,并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具体内容,逐步转变逃避、懒惰等不良习惯。在方式选择上,应注重选择当代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采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宣传途径,利用微信、QQ、校园网站、微博、电视新闻、校园广播、校园板报等媒介,加大劳动教育与茶文化的宣传推广,逐步提高师生对此方面的重视与认知。其次,相关高校应鼓励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观点,深入探索劳动与劳动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存在价值,从伦理道德、哲学理念、历史、文化等多种角度,加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并适当借助茶文化育人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育人观点,协同劳动教育工作者一同构建融合教育体系,努力实现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目标。除此之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利用校园组织的学术座谈会、学术研讨会及教研教改工作等,加强与劳动教育工作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一同探索以茶文化为引领构建融合教育体系的主要方法,打破陈旧教育体系,为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最后,还应加强劳动教育与思政协同课程体系的构建,可通过在思政选修课中增设劳动教育课程,也可在必修课程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利用完善的课程体系为二者协同育人提供支持与保障。

3.2以茶文化为核心完善融合教育内容,强化二者之间内在联系

教学内容体系作为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方案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设计的重要指导方针,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以往的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大部分学校开设的劳动教育仅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为大学生提供相应服务,而思政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在很多方面都与劳动教育内容相重合,虽然在教学方式与教学计划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二者的主要目标都是以培育良好道德观念、高尚品德修养、德行兼备的优秀人才为主,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本质上的差别不大。若是能够以茶文化为核心,在茶文化的引领下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内容相整合,构建全新教学内容体系,不仅有利于提升思政教学的活力和动力,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素材的丰富、拓展,还可进一步加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保证劳动教育工作在思政课程中的有效落实。因此,在茶文化背景下,为更好地实现劳育与思政相融合,相关高校应重构教学内容体系,并适当加入茶文化内涵,作为思想上的引领和支撑,进一步打造具有科学依据、文化支撑、内涵丰富的融合教育体系,真正实现二者协同育人目的。另外,在教学内容的构建上,除了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还应鼓励思政与劳动教师彼此之间的联系,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网络平台中广泛搜索有关思政劳育的教学素材,整合构建为网络教学资源库,并跟随时代发展步伐,及时更新与完善,以保证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为二者今后的协同育人提供更加充足、更加完善的教学资源支持。

3.3以茶文化为导向创新融合教育模式,有效促进二者深度融合

以茶文化为导向创新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模式,要改变传统说教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将更多创新理念与手段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与学习感受,增强茶文化在课堂渗透的时效性,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从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两方面展开。首先,创新课堂理论教学模式,秉持“以生为本”教育理念,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案例、模式等,传递劳动与思政理论知识。比如,可利用微课教学模式,将劳动与思政教育内容制作为5-10分钟的教学微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并适当融入与茶文化有关的影视资料与历史典故,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茶文化中蕴含的专注、谦卑、和谐待人等工匠精神,以增强学生劳动精神与思想品质。同时,还可利用QQ、微信等聊天软件,定期为学生推送有关劳育思政的文章、实时话题、时政要闻等,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发展情况,便于教师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予以解决,为学生传递正确的政治观念与劳动思想;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师生互动,营造和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其次,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可通过加强与当地茶企间的合作交流,选择优秀茶企带领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实训,引导学生深入企业,参与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了解茶文化发展史、优势与价值,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思想品质。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去福利院、城乡社区等处从事志愿者服务,并借此机会将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等思想品质与茶文化精神渗透到劳育中,努力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风气,引领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3.4以茶文化为主题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教师作为落实劳育与思政融合,发挥茶文化育人价值的重要执行者,自身所具备的教学理念、职业素养、茶文化水平、劳动意识与思想品质的高低,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才培养成效,影响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走向。为此,相关高校必须注重加强师资培训力度,重点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发挥教师先进典型示范作用,鼓励教师以身作则,形成良好师德师风,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保障。首先,可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学术比拼大赛,以茶文化实践教学为主题,鼓励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通过参与学术比拼竞赛,提高教师茶文化意识与劳动能力。其次,可通过鼓励教师定期深入茶企参与生产,为茶企生产出谋划策,切身参与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来不断提高自身劳动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努力成为高校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

结语

总而言之,面对社会对高等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可以以茶文化为载体,加强协同育人工作体系的建设,促进二者的深度融合,并以劳动活动为实践载体,使学生在劳动中感悟思政理论内容,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最光荣的重要意义,并通过劳动实践,感受到茶文化的熏陶,净化自身的心灵,使学生即便步入社会,也能在社会中通过劳动获得成功,在劳动中感悟生活,并获得自身思想意识和道德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茶文化协同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