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侧上颌骨牙源性影细胞癌1 例
2022-12-12裴超帅陈英敏郑学超王建涛
裴超帅,陈英敏,郑学超,王建涛
1.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河北 唐山 063000;2.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河北 石家庄 050000
1 病例简介
女,72岁,主诉: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面部肿胀3个月。专科检查示颌面部左右不对称,右侧上颌对应11~16牙位前庭沟膨隆,表面黏膜色稍红,表面呈串珠样改变,可扪及乒乓球样感,触压痛阳性。实验室检查无异常。CT平扫及增强图像见图1A~E,检查提示:右侧上颌骨牙槽突类椭圆形囊实性占位。术前右侧上颌骨恶性占位不除外,行右侧上颌骨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见图1F,免疫组化染色示:P53(++),Ki-67(约50%+),提示:牙源性影细胞癌(ghost cell odontogenic carcinoma,GCOC)。
图1 女,72岁,右侧上颌骨GCOC。CT平扫示右侧上颌骨牙槽突类椭圆形囊实性占位,实性CT值约51 Hu,囊性CT值约21 Hu,其内密度不均,可见点状钙化,大小约3.8 cm×4.4 cm×3.9 cm(箭,A);CT骨窗示周围可见断续骨性密度影并骨质破坏(箭,B);CT冠状位骨窗示病变向周围延伸,向内上达右侧鼻腔(星号),向上侵及右侧上颌窦下壁且局部骨质不连续(箭,C);CT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呈不均匀明显强化,两期CT值分别为106 Hu(箭,D)、121 Hu(箭,E),囊性部分无强化表现;病理镜下见肿瘤细胞生长活跃,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可见影细胞(星号)、癌细胞(箭头)、钙化及坏死,局部侵及周围骨组织(HE,×200,F)。GCOC:牙源性影细胞癌
2 讨论
GCOC是罕见的颌骨恶性肿瘤,部分为原发,部分由已存在的钙化牙源性囊肿或牙源性影细胞瘤引起[1]。GCOC最常发生于上颌骨,占67%,中位年龄40岁,男性居多(2∶1),在亚洲人群中发病率较高[2],本例为72岁女性,与相关报道差异较大。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少数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转移极罕见[3]。GCOC的诊断取决于肿瘤的组织学检查,通常是根据非典型的组织学特征,即影细胞群、坏死、有丝分裂、浸润性生长方式和恶性程度来诊断[4]。
关于GCOC的影像学表现报道较少,Nel等[5]报道GCOC的影像学征象通常表现为侵袭性膨胀性病变,包括边界不清、骨侵蚀、皮质破坏、牙根吸收和软组织受侵;80%的病变为含有实性成分或囊性成分的混合病灶,由于一些病变坚实成分由管腔内角化影细胞引起,单房或多房,内含有钙化。本例患者CT平扫病变为单房,边界不清,内可见等或低密度区,即等密度为实性成分,低密度为囊性成分,周围可见骨质破坏影,与文献报道相符。
GCOC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鳞状细胞癌,在大多数情况下,X线片常有边缘不清晰、扩散和不规则等溶骨性骨改变特征,早期病变局限于皮质骨内、根尖区[6]。②造釉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牙源性肿瘤,多见于青壮年,其中80%发生于下颌骨,是具有侵袭性的肿瘤,容易出现骨质中断并侵入周围软组织,CT呈低密度与等密度混合的囊状区多为房状、蜂窝状或单房状。③牙源性囊肿,多发生于青壮年,可发生于颌骨任何部位,病灶壁厚多较均匀,轮廓清晰,边缘光滑整齐,囊内容物为液体信号。
GCOC是一种罕见且恶性程度高的病变,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不明确,容易误诊,确诊需结合病理免疫组化检查。当颌面部病变不规则、密度不均、可见骨质破坏时,提示临床恶性可能。
利益冲突 全体作者均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