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化交流为深化中泰关系“开新局”

2022-12-12王海

中国报道 2022年12期
关键词:泰国人文疫情

文︱王海

相比于很多其他领域,人文合作能够更快、更灵活地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这些合作往往形式灵活,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

1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了在印尼巴厘岛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的行程后,乘专机抵达泰国曼谷,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泰国进行访问。

泰国是中南半岛最大经济体和东盟重要成员,同中国地缘相近、血缘相亲、人文相通。这是习近平主席首次作为国家主席访问泰国,恰逢中泰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0周年。

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介绍此访情况时指出,泰国朝野各界对习近平主席到访期待已久,巴育总理夫妇、敦副总理兼外长等赴机场热情迎送。习近平主席同哇集拉隆功国王、巴育总理分别举行亲切友好的会见会谈,两国宣布构建更为稳定、更加繁荣、更可持续的中泰命运共同体,为“中泰一家亲”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好邻居、好朋友、好亲戚、好伙伴”

中泰两国于1975年7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密切,互访交流频繁,在各方面都有深入合作。

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泰关系的历史源远流长。有史料表明,早在14世纪(甚至更早)就已经有华人群体定居泰国。一批又一批来自中国的商人、工匠以及文人向泰国传播了陶瓷技艺、古典文学等中国文化成果。

19世纪中叶开始,泰国的经济发展催生了对于工商贸易、建筑、生产等诸多领域的劳动力需求缺口,自此下南洋并定居泰国的华人群体逐渐庞大。泰国的华人群体时至今日仍然是中泰关系发展的重要纽带,也让“中泰一家亲”的故事代代相传。

中泰两国自建交以来,栉风沐雨,走过近五十载,两国在经贸、人文、基建、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推进。在经贸合作方面,中国已经成为泰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在疫情前的2018年就已经超过880亿美元(其中,中国出口泰国的贸易总额突破430亿美元)。两国更是在自贸协定、澜湄合作以及诸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携手共进,推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泰国的“东部经济走廊”(EEC)战略深入对接,成果斐然。

在旅游市场方面,除去疫情影响下全球旅游业大停滞,中国早在10年前就取代马来西亚成为入境泰国旅游的第一客源国。旅游业是泰国经济的重要一环,泰国政府高度重视,借着电影《泰囧》、“双十一”购物节等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热门话题重点打造针对中国游客的诸多旅游产业服务。

在教育交流方面,泰国也是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重镇”。截至目前,中国在东南亚地区设立了31家孔子学院,其中16家位于泰国,这些由中泰双方高校共建的文化与语言教育机构集合了两国诸多知名学府——包括朱拉隆功大学和北京大学。除此之外,2007年,中国还在曼谷设立了东南亚地区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CCC)。在泰国法政大学文学院的陈玉珊博士看来,20世纪90年代后泰国社会逐渐形成的民主和多元文化语境,为跨国文化机构在泰国的生根发展以及中泰多层次人文教育交流提供了社会和文化土壤。

在科技合作方面,泰国也是中国在东南亚区域的重要战略伙伴。尽管中国企业华为受到西方国家的质疑和打压,但泰国并未受此干扰,华为成为泰国下一代网络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持方,更为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2017年,泰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曼谷卓越中心正式启动,让泰国进一步成为技术互联互通的战略伙伴。

当地时间2021年8月28日,泰国曼谷的唐人街。曼谷的唐人街是200多年前与这座泰国首都同时建立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唐人街之一,也是重要的文化和贸易中心。

加强文化纽带,为两国带来更多福祉

如果说过去10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动因都是中泰关系不断向前的媒介或者催化剂,那么未来10年,文化外交政策与文化纽带或将成为推动中泰关系发展的下一个动因。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重创,也让质疑全球化的声音愈加响亮。虽然随着各国陆续调整应对策略,但何时能够恢复疫情之前的全球贸易水平,能否真正摆脱疫情影响迎来经济复苏,似乎各国都还在寻找答案。

疫情给泰国旅游产业带来了沉重打击。2019年,旅游业大约占泰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但受到疫情影响,泰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2020年下降了6%。时至今日,虽然泰国对国际游客的防疫措施已经放宽,但泰国的第一大海外客源地——中国的出境游市场仍然不明朗,何时能够真正放开依然有待观察。在诸多国际项目和基建还处在恢复期的今天,中泰之间的经济合作是否依然能为双边关系提供最直接动力,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泰国法政大学文学院博士陈玉珊表示,文化纽带或者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的作用不容小觑。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同泰国总理巴育会谈时强调的,“开辟中泰关系新时代”,核心要义是“为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两国之间在教育交流、人才互动、媒体合作、高层论坛、科研合作、文化产业合作等领域仍然有很多势能可以释放。这些构成“软实力”要素的文化合作与交流,在后疫情时代显得更为重要。

相比于很多其他领域,人文合作能够更快、更灵活地适应后疫情时代的新常态——这些合作往往形式灵活,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比如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各种人文论坛、异地同步合作的影视合拍、跨国“云课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都将更快地促进两国交流的再升温。

猜你喜欢

泰国人文疫情
人文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泰国的中秋节
人文绍兴
金日泰国欢乐之旅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