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东北石油大学篇章
2022-12-12东北石油大学党委
■东北石油大学党委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入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问题,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东北石油大学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有新进展、人才引进有新成效、教育教学水平有新提升、科学研究有新突破、宣传宣讲有新作为。
一、加强政治引领,校党委牵头形成全校支持思政课建设的大格局
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重要场域。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对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围,促进文化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系统谋划、多措并举,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科影响力显著提升。
(一)完善协作机制,切实履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主体责任。学校党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形成了党委直接领导,行政负责实施,党委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的领导体制,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党委分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相关校领导为副组长,学校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计划财务处、学生工作部、团委、资产处、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职能部门积极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学院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学院相关规章制度,确保计划的实施和落实。
(二)夯实责任担当,提高政治站位。学校党委常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每学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情况进行专门研究。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定期听取学院建设情况汇报,实时掌握改革进展,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纳入学校工作重点。学校制定了《东北石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创优实施方案》,建立了校领导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讲授思政课,为东北石油大学打下鲜亮的政治思想底色。
(三)落实资源保障,注重激励考核。学校优先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提供保障,为思政课教师更新了办公设备,拓展了办公空间。制定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三单”政策,拨付思政专项经费;制定了《东北石油大学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绩优津贴的决定》和《东北石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和退出管理办法(试行)》,完善教学考评和教师评价制度,激励教师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东北石油大学正门 (图片由东北石油大学宣传部提供)
二、聚焦立德树人,贯彻落实“八个相统一”,推动改革创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东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动思政课的守正创新与内涵式发展。以黑龙江省教学科研团队择优支持计划项目“大庆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五三制’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为依托,统筹顶层设计,形成具有地方特点、学校特色的思政课“五三制”教学模式。即配齐建强3 支队伍: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和外聘教师队伍;构建3个平台:构建课堂、网络和实践等教学平台;运用3种学习方法:学理论、讲故事、重践行;落实3个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实现3个效果:政治立场有高度、理论内容有深度、思想情怀有温度。
(一)进一步坚持和发展育人特色,推动大庆精神与思政课深度融合。进一步探索将大庆精神育人特色深度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途径。以“大庆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研究”为主题,加强与祥阁学校、靓湖学校和实验中学的“手拉手共同备课”,加大东北石油大学大庆精神育人特色的辐射力与引领力。多名教师被聘为省市大庆精神和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成员,深入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进行大庆精神和党史宣讲200余次。
(二)建设3 个平台,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依托课堂、网络和实践3 个教学平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学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通过“经典云悦读”、微党课、微故事、微朗读等系列活动,深入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融合,提升思政课的教育效果。建立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等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将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研讨交流相结合,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庆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等在线课程,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对接学生个性化需求,丰富思政课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师生即时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展以“忆辉煌百年,传红色精神”庆祝建党100 周年和大庆精神为核心的特色实践教学,继续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走入实践课堂,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提升专题教学水平,推进研讨教学,加强学生学风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建好3 支队伍,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组织专职教师参加国家、省、校、院组织的周末大讲堂、党史教育、教师能力提升等培训,教师开始在校、省级大赛中崭露头角。继续聘请校内外的社科理论专家和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及各行业模范为兼职教师和外聘教师,推动3支教师队伍组建高水平团队,在理论宣讲、教学改革、学术研究、培育青年教师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大庆老会战、《铁人传》作者孙宝范等讲授直播见面课,引发广泛社会影响。从2017 年起,学校用大庆精神育人实践案例连续3 年入选教育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组织教学展示和集体备课,开展青年教师大练兵。学院组织教师结合热点难点、结合大庆精神育人特色、“四史”教育等进行集体备课,努力做到集体备课有主题、有亮点、有讨论、有效果。建立“传帮带”工作机制,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和引导。
(四)系统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改革。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教师申报课题。思政课教师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金微课”奖,获中央电教馆微课竞赛三等奖,省教学名师、省青年教学名师、获省思政课大赛一等奖。《大庆精神创新与发展》被评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庆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被评为省一流课程。
三、加强队伍建设,发挥学科优势,体现马克思主义学院本色
(一)依托各级平台,增强人才培养。学校依托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单位、黑龙江省大庆精神研究基地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结合,注重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相结合,注重强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研究,突出基础理论的交叉性、综合性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前沿性研究,深入探究高校和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红色文化引领、强基础、重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模式,与浙江嘉兴学院的红船精神研究中心、东北抗联精神研究中心、北大荒精神研究中心、铁人精神研究中心开展研究生合作培养。学校坚持产学研结合,为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人才支撑。
(二)学术氛围浓郁,科研成果丰硕。学校形成了“大庆精神与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优势科研方向,核心研究内容涵盖大庆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大庆精神与全面小康社会贫困治理研究、大庆精神与意识形态研究、大庆精神与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研究。同时注重与东北地区振兴与发展研究相结合,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学院注重导师团队建设和后备导师队伍建设,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凝练科研方向、打造思政课教学团队,基本形成了由优秀学科带头人牵头、具有稳定研究方向、有发展潜力的教学和科研队伍。学院鼓励教师参加各层次培训学习,选派教师赴美国、俄罗斯等地访学,每年组织思政课教师赴井冈山、嘉兴、延安等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学习。学校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十三五”期间,思政课教师在国家级项目上实现零的突破,主持国家级项目7 项,省部级项目40 余项,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三)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一支年龄学历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学院2021 年被评为省师德先进集体,现有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影响力人物提名奖1人,省青年教学名师1人,省师德先进个人1 人,省思政课骨干教师1人,省思政课教学分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全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2人,省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研究会理事1人,在“原理”“概论”“纲要”“基础”和研究生思政课5个教学研究会各有副理事长或副秘书长1人,省青年讲师团成员2人。
四、重视社会服务,提升社会影响,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智库作用
学校组织教师参与各级宣讲团到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民法典和抗疫精神的宣讲。重视主流媒体的发声,不断向社会传播正能量,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言论和思潮。
(一)把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化的科普读物,推出一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普及教学读本。到学校、机关、企业进行专题讲座,通过微信、微博等现代传媒手段,向社会公开各种研究成果。创新适合能源类院校学生的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方式,加强与同类院校进行交流。
(二)关注现实问题,加强智库建设。加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调研,力争参与更高层面的政策决策咨询,为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理论宣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不断创新,在理论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特色突出、成效显著,得到了教育部社科司的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1.强化理论宣传。将理论宣讲常态化、长效化。学校组建了理论宣讲团为全校师生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教师作为团中央讲师团成员、国家及省“青年讲师团”讲师、大庆精神宣讲团讲师曾多次在黑龙江省、大庆市以及东北石油大学宣讲党的会议精神,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作学术报告。教师到美国、英国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发言,提高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教师在国内高端学术会议作主题发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教师作为黑龙江省高校党委书记培训班教师、作为黑龙江省教育厅党组中心学习组主讲教师,讲授大庆精神,提升了大庆精神的引领力。
2.服务社会。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油田发现60 周年之际,学校主办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文化育人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学校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大庆油田开发和大庆地区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突出大庆精神育人、铸魂的办学特色,要求师生必须进行社会实践与服务,“专业实践”是研究生的必修环节。自建院以来,学生以宣传党的基本理论、社会热点问题、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为主题,进行社会实践累计200 余人次。学院教师《新时代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一文被黑龙江省委办公室采用并报送至中央办公厅,为中央、省委和市委了解情况、科学决策和指导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学院教师在光明网、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发表理论宣传文章多篇。学校思政课做法被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重要媒体多次报道。
学校将继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模范践行高等学校教师师德规范,提升教师服务党和国家重大理论、现实问题的能力,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理论宣传的特色阵地,打造成为具有黑龙江省示范引领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在全国同类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中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