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课异构优化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2-12-12孙利平

中小学电教 2022年9期
关键词:异构教研样本

孙利平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苏州 215011)

一、背景

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总书记提出“让每一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落实的关键点则在于学校能否适应21 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深化教育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1]。这种能力即为核心素养,信息科技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责任[2]。计算思维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土著”必备的技能。义务教育课程新课标的制定给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危机。但是真正的危机在于表面上呼唤改革,骨子里却在一味地包庇旧的一套,走回头路[3]。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所以改革一定要从教师开始,为了更好地落实信息科技教育,新课标提出系统规划教研活动、提升教研实效、推动教研共同体建设等教学研究建议[2]。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组建学习共同体,开展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教—研—训”一体化中提升专业素养、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改善教学成效的过程,更是实现课堂改革,突破课堂危机的唯一有效途径。

二、研究现状

“同课异构”是新课改背景下形成的一种重要的教研方式,是教师共同体根据个人的实践经验对同样的教学课题进行差别各异的教学设计的集体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比较研究方式。通过同课异构,教师这一教学共同体才有可能产生“歧义”,即突破原有思维结构的同化或顺应,得到迅速成长,创建智慧课堂。笔者对中国知网中检索到的以“同课异构”为主题的社会科学Ⅱ辑中的210 篇核心期刊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发现,“同课异构”的研究始于2000 年,2015 年达到高潮(如图1),主题偏向于教学设计与教研活动的研究(如图2),非常符合笔者此次研究的方向。但检索到“同课异构”与“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或“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相结合的文章仅有两篇,并且更偏向于谈论对同课异构的一些看法及理论研究,并未通过详细的案例从实践层面探讨同课异构如何优化初中信息科技教学,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三、初中信息科技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分析

(一)“求同”——选择课题

本次教师学习共同体共有十位成员,其中一位是区信息科技教研员,两位是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高级信息科技教师,其他七位是某集团化学校一校四区的信息科技教师包括四位一级教师、两位二级教师以及一位未定级的新手教师,成员组成的多样性确保了此次研究的科学性及有效性。活动所选的课题为苏科版8 年级信息科技教材第1 章第3 小节《制作Flash 遮罩层动画》,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逐帧动画、补间动画、引导层动画的制作原理及方法,对图层、元件、库等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遮罩动画是Flash 动画中需要学习的最后一种动画形式,要求学生理解遮罩的概念、理解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掌握遮罩效果的制作方法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知识点难度相对较高,动画制作原理较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作为此次同课异构的活动课题,不仅有助于教师通过头脑风暴共同剖析突破该难点的教学设计方法,而且有利于教师共同体重构教材,共建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笔者为了更加有效地开展对比研究,针对共同体成员风格各异的教学设计,依据初中信息科技课程重视实践的特点,在参考了南国农教授的“主导—主体”教学设计模式与刘建存硕士构建的教学设计流程图[4]的基础上,设计了适用于本次活动的课时教学设计流程图(如图3),为接下来的对比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存异”——对比分析

1.前期分析之“异”

共同体成员活动时间为2022 年1 月,成员在前期已经利用半个月时间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设计,对于教学目标的分析出现了两种思路:三维目标与四维目标,有三位教师增加了行为与创新维度,更加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2022 版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应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对学生的特征和已有知识基础进行的分析有学情分析、学生分析、学习者情况分析各类提法,因此教师教案的编写规范也应该有明确的格式说明。针对教学内容大部分教师仅仅对课本内容做出了分析,仅有一位教师参考了其他版本的教材与资料,对课本内容进行了重新建构,由此可见,很多一线教师只是“教教材”而非“用教材教”。令人欣慰的是所有的教师均抛弃了“一言堂”授课并提供了例如微视频、导学案之类的“教学支架”协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注重其自学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实施过程之“异”

笔者对于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分别绘制了详细的实施对比表格,以期更加清晰明了地对教师学习共同体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进行科学的陈述与分析。

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各位教师的导入方式各异,笔者根据表1 简单地将其归为四类:1.复习旧知,导入新知(如样本1)。这种教学导入方法可以成功刺激学生对于先前所学知识的回忆,从而为新知学习做好充足的知识与心理准备。2.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如样本4)。言简意赅直奔主题,但是一般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其快速进入上课状态。3.播放视频,驱动导入(如样本2、3)。这里的视频有两类:一类是教师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的MP4 等格式的视频,另一类则是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制作的FLA 格式的动画视频。后者一般更利于与新知建立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驱动导入的形式有问题驱动或任务驱动,问题驱动中创设的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注重启发学生,使其带着好奇进入课堂,利于知识的内化。任务驱动则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课堂,并且在课程的最后能够解决任务,在实践中内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4.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如样本5)。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特点创设一种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更有利于学生迅速融入课堂,做好学习的准备。样本5 以热播的动画为情景,利用所学新知带领学生一起领略迪士尼的美景,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表1 引入新知对比分析

(续表)

由表2 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类讲解“遮罩原理”这一知识难点的方法:1.教师直接讲解(如样本4)。对于教师而言确实言简意赅,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则晦涩难懂,因此除非是课时任务较紧张,否则不建议采取此种新知讲解的方式。2.剖析任务,探究原理(如样本1)。样本1 直接展示动画源文件,通过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中逐渐领会原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但是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自主性要求很高,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紧跟教师,独立思考。3.结合教具,探究原理(如样本2、3)。对于遮罩这一原理,教师自制教具,运用简单的两张纸就可以将晦涩难懂的原理解释清楚,同时学生也可以直观地感受这一原理,将其纳入知识结构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如果能够像样本3一样,不仅仅是展示教具,而且还联系实际生活,展示形象的实物模型,则更利于学生学到“真知识”!

表2 学习新知对比分析

由表3 可以发现,共同体成员实践任务设置方式主要有三大类:1.一个任务满堂灌(如样本3)。有利于课堂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但是学生仅仅只是跟着教师的操作一步一步地制作,为了完成而完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验感与成就感。2.多个平行任务(如样本1)。平行任务难度区分度不大,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原理的重复利用,虽然知识点掌握得很好,但是容易产生倦怠感,不利于课堂效果最优化。3.多个梯度任务(如样本2)。教师在设置任务的时候如果能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则更有利于激发其挑战欲,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创造性。

表3 练习任务对比分析

(续表)

在完成任务时出现了两种方式,一种是学生自主完成,另一种则是小组合作完成。新改革倡导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任务完成阶段要合理结合两种学习方式,有效促进知识内化。但是在合作学习时一定要注意角色的分工,切忌一刀切,应该设置有功能性的分工。如样本2 能够分角色设置任务,再利用小组合作整合任务,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对于学习支架,表格中涉及了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的微视频和导学案,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由表4 可以发现,对于展示评价环节主要有两种方式:1.个别展示,简单评价(如样本1、4)。对于实践课程作品展示环节必不可少,但是目前大部分教师只是利用多媒体展示个别优秀同学的作品,为了展示而展示,评价也仅仅是口头简单点评,既没有达到利用展示环节巩固知识的作用,也没有充分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2.分组展示,师生互评(如样本2)。展示作品的真正目的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可视化检验,因此对于小组合作完成的作品理应分组展示,师生同评,最好可以像样本2 制作适切的评价指标,让师生评有所依,言有所据,但是切忌过于详细,限制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学生自我评价指标的设计,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反思自身所学,促进元认知技能的培养。

表4 展示评价与总结拓展对比分析

教师学习共同体成员主要采用了两种总结方式,一种为口头讲述结合PPT 展示如样本1、2、4,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但是不利于学生加强记忆。另一种方式则如样本3,利用思维导图将所学知识可视化呈现,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同时,由样本2~4 可以发现,教师如果能够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升华主题则更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但充实了课程,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四、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优化设计策略

(一)重视前期分析,规范教学设计

教学的前期分析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发现了问题,认清问题的本质才能着手解决问题,所以前期分析是重要的开端[5]。教学设计作为前期分析的呈现性产物,理应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满足教学设计的系统性、程序性、可行性、反馈性原则。成文的教学设计至少应包括教学内容、课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评价与反思九大方面。实践+反思=成长,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设计中将本节课的评价与授课心得详细记录下来,为下次开课提供依据。

(二)丰富导入方式,活用教学道具

高超的导课艺术是一种创造,教师除了可以利用常规的直接导入、复习导入等方法外,更加提倡情景导入法,游戏导入法、任务驱动导入等灵活多变的导入方法。导入的方式各有千秋,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挑选与设计。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有很多抽象的定义如:图层、遮罩原理、视觉暂留原理等等。如果教师在讲解这些定义或原理时可以借助一些直观教具就可以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学生感知、理解和记忆知识创造了条件。课程中使用的教具既可以是现成的,也可以是教师自制的,当然如果教师能够结合生活寻找出学生身边的实物模型则会更加事半功倍!

(三)优化任务设置,搭建适切支架

初中信息科技教师在设置学生实践任务时应尽量满足以下五个“度”:1.适度——任务设置数量适中。2.梯度——任务设置层次分明。3.温度——任务设置贴近生活。4.新度——任务设置注重创新。5.高度——任务设置升华主题。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疑问,因此教师一定要学会搭建适切支架,提倡以下两种:1.导学案。教师可以借助电子版的导学案将每一个任务的制作要求进行详细的说明,针对一些较难的知识点可利用导学案的巧妙设计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让学生有迹可循,有据可依,降低学习难度。2.微视频。适度提醒,点到为止,支架的作用是引导而非替代,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任务难度搭建合理的支架。只有适切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四)善用导图总结,注重展示评价

教师合理地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总结能够促使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教师在构建思维导图时一定要详略得当,层次分明,清晰美观。同时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在其每次完成任务后及时进行作品展示,师生共评。教师的点评以鼓励为主,要允许错误的产生,学会随机应变,善于利用学生的错误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展示学生作品时教师应允许结果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发现他人的优点,从而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也要学会互评和自评,这样则更加利于其元认知技能的培养。

五、结语

教师不变课堂就不会变,课堂不变学生就不会变。同课异构作为21 世纪教育界提倡的促进教师成长,激发教师潜能,提高教师素养的教研活动,更加关注教师在活动后的收获与反思。因此新课改环境下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师一定要从自身开始改变,积极加入教师学习共同体,充分利用同课异构等各种教研活动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努力成为一名反思性实践者!

猜你喜欢

异构教研样本
ETC拓展应用场景下的多源异构交易系统
离散异构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的输出一致性
试论同课异构之“同”与“异”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用样本估计总体复习点拨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凝聚与铺张——孙绍振教授《以丑、呆为美》两岸同课异构教学观摩后记
规划·样本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