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槟榔:是“千亿产业”,还是“致癌瘾品”?
2022-12-12中国报道邱慧
文︱《中国报道》记者 邱慧
近期多地区针对槟榔的整治举措推行后,可能会有更多地方政府针对槟榔行业出台更为严厉的措施,整个槟榔产业的销售也会受到制约。
槟榔产业陷入新一轮的舆论风暴。
日前,“36岁歌手嚼槟榔6年因口腔癌过世”的话题引发关注后,浙江义乌、四川自贡、江西南昌等多地相继跟进针对槟榔的销售限制作了明确规定,其中就包括槟榔不得作为食品销售。
业内认为,这是槟榔产业整治工作趋严的信号。在《中国报道》记者的采访中,槟榔行业的从业者称,槟榔致癌的说法历来有之,对于从种植、生产到销售各端口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的槟榔产业来说,“完全禁售不太可能”。而在非槟榔行业者看来,槟榔产业的管理理应参考烟草监管制度,对其进行包括禁售在内的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记者表示,尽管目前槟榔行业多是由食品安全监督部门来监管,但随着监管力度的收紧,未来监管工作的主导部门还将有所调整。他坦言,与烟草类似,槟榔也属于成瘾类物质,目前槟榔行业需要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标准,对于槟榔制品的定性也应予以明确。
市场驱动下的急速扩张
多地下架风波始终搅动着近期的槟榔市场。
10月下旬,槟榔头部企业湖南口味王集团(以下简称“口味王”)的代理商李明参加了公司组织的线上会。在这场持续时间超过4小时的会议上,当前的槟榔销售情况被10余名销售一致描述为“不理想”。
但李明认为,当前“不理想”的局面并非由此轮下架风波直接导致的。代理口味王零售业务10余年,他告诉记者,早在这轮争议之前,他就感觉到了市场的变化。今年以来,大大小小的商店从他这里的拿货量比去年同期少了近50%,而去年与前年同期相比,也有了不小的减量。
“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大家没钱吃了。”李明眼见着槟榔的售价从每包几元逐步升至十几元,甚至一包上百元。他的印象里,槟榔产业的迅速扩大“也就是这10年的事情”。10年前,从他手里销售的槟榔一个月最多仅1000多元的销售额,之后的几年里,每月他能卖出3万多元的槟榔,再后来一个月的销售额可以轻松过10万元。李明说,原先自己卖出一包槟榔的毛利润一度能达到5%,现在则不足1%。
但即便如此,李明代理的口味王还是以2020年36.76亿元的营业收入、2021年42.35亿元的营业收入分别上榜当年的湖南百强企业。
《中国市场监管报》的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8年,中国槟榔产业产值从558亿元上涨至781亿元且呈继续上涨趋势。
槟榔的种植地多在海南,生产加工则在湖南。来自企查查的数据显示,从区域分布来看,湖南以7223家槟榔相关企业位列省市第一。海南、福建分别有槟榔相关企业5359家、634家,位居前三。
从城市分布来看,目前湖南省槟榔食品生产企业主要位于湘潭、益阳、长沙三地。湖南省槟榔协会曾做过统计,湖南的槟榔生产带动地区相关产业超过500亿元。
而对于槟榔种植大省海南省来说,槟榔也已经成为海南省仅次于橡胶的第二大经济农作物。2020年10月,《海南日报》的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海南省槟榔种植面积达178万亩,是海南230万农民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占全省农业人口的41.37%。
朱丹蓬认为,槟榔是高利润行业,自带的成瘾特性又使其有了一批稳定的消费群。在湖南,嚼食槟榔的人口就接近地方总人口的一半。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槟榔研究中心主任吉建邦把近20年里槟榔的野蛮生长归结为市场驱动的结果。他称,消费需求是槟榔产业逐步扩大的主要因素。他介绍,当前全世界大概6亿到10亿人食用槟榔,槟榔产业在全国的消费区域中,销量最大的三个省是湖南、广东、湖北。
采访中,朱丹蓬向记者指出,嚼食槟榔不仅与地区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同时也与地区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究竟会不会致癌?
在市场上,数十年里,槟榔的身份始终是产业界和医学界争议的焦点。有15年口腔科从业经验的北大口腔医学院种植科前医生吴茴告诉记者,“10个口腔癌,9个嚼槟榔”已经是多年来医学界耳熟能详的谚语。
她向记者坦言,槟榔含有槟榔碱、麻黄素等物质,嚼食能让人产生兴奋感,长期食用会产生依赖性。除此之外,槟榔内含有较粗的纤维,长期嚼食易导致口腔黏膜发生纤维性病变,这是口腔癌最主要的癌前病变之一,继而导致口腔癌。
记者梳理发现,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槟榔列为一级致癌物。2017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致癌物清单里,槟榔果也被列入一级致癌物。
2020年12月5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肿瘤学》上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已通过细胞实验证实了槟榔的主要活性成分槟榔碱的遗传毒性,并通过动物实验证实槟榔碱的致癌性。
而在产业界不认可槟榔致癌的观点多提到,目前都是基于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得出槟榔致癌的结论,始终未有临床试验验证。
吴茴向《中国报道》记者坦言,除了带有毒性的槟榔碱能使人中枢神经兴奋,企业在槟榔加工的过程中也会加入一些诸如麻黄等对神经系统造成刺激作用的人工添加剂。她指出,尽管嚼食槟榔不能与口腔癌完全画上等号,但长期食用者患上口腔癌的风险会大幅提高。
2020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新修订的《食品生产许可分类目录》取消了“食用槟榔”的类别,即槟榔已不在食品类别,既不能以食品的生产许可被加工生产,也不能以“食品”来销售。
对于已经成熟且形成规模产业链的槟榔行业而言,在“踢出”“食品”行列后,槟榔、槟榔提取物等与之相关的产品该如何定性仍是行业里的一大难题。曾有观点指出,槟榔为四大南药之首,其药用应得到充分开发。
朱丹蓬告诉记者,此前把槟榔果列在食品品类不精准,也不科学,但之后被列为药品的可能性也不大。他分析,未来槟榔可能会被列入特殊食品或者特殊产品类来管理。
公开资料显示,国家卫健委2021年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427号建议的答复》中明确表示,未批准槟榔作为新食品原料,未将其纳入食药物质目录,槟榔(果实)也不宜制定食品安全标准。
在吴茴看来,对于致癌性较强的槟榔来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全面禁售,或是按照同样致瘾的烟草标准进行严加监管。
以烟草的监管模式来监管槟榔行业是舆论圈较多支持的论调。采访中,江苏法德东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蓝天彬告诉《中国报道》记者,槟榔管理应慎重参考烟草监管制度,目前槟榔销售暂未达到烟草的规模,如果贸然采用烟草的监管模式可能过于激进,会产生其他的衍生问题。他认为,槟榔产业规模已经较大且成熟,涉及的群体中多,移风易俗需要时间,或可从源头开始引导民众种植其他作物,使其逐渐退出市场。
“下架风波”后的监管难题
从近两年各部门针对槟榔推出的监管举措来看,涵盖了槟榔的产品定位、营销宣传等,多管齐下,动作也趋向严厉。
以营销为例,2019年,湖南省槟榔食品行业协会下发《关于停止广告宣传的通知》,要求所有企业即日起停止国内全部广告宣传,且必须在3月15日之前全部完成;2021年3月,广州全市媒体、户外广告均已停止发布槟榔广告;2021年9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自即日起,停止利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宣传推销槟榔及其制品。
今年9月19日,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消息称,依照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加强槟榔制品销售监管的通知》要求,各经营户不得销售食品包装和标签标识的槟榔;对食品经营场所销售槟榔及槟榔制品的,立即联系食品经营单位下架。
随后,浙江义乌、四川成都、江西南昌等地也均推出相应的举措。一时间,市场哗然。有零售商发现,这次的“下架风波”后,销量有了轻微浮动。“担心卖不出去。”湖南城步县的一家超市店主称,往常店里的槟榔进货量都在100包左右,现在为了保险起见进货量只能减半。
而在记者近期走访的多家北京地区超市发现,槟榔制品仍在柜台显眼位置销售,且未有明确“非食品商品”相关标识。在电商平台搜索“槟榔”,“口味王”“和成天下”“张新发”等位列槟榔销售头部的店铺仍可正常购买。
李明也看到多地要求下架槟榔的消息,但他告诉记者,他长期合作的零售商中还没有一家因为这次的“下架风波”来减进货量,槟榔的争议一直都有,“总体来说,影响不算大”。
在朱丹蓬看来,近期多地区针对槟榔的整治举措推行后,可能会有更多地方政府针对槟榔行业出台更为严厉的措施,整个槟榔产业的销售也会受到制约。
9月21日,海南省槟榔协会在官方公众号上发布了《关于近年海南槟榔产业发展情况通告》一文。其中写道,“个别省市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台相关规定禁售槟榔产品,再次把槟榔这个涉及海南百万农民利益的产业推上风口浪尖”。随后,协会删除了这份声明,并称“是为了不让舆论继续发酵,不让几百万老百姓的经济利益再次受损”。
蓝天彬向《中国报道》记者指出,槟榔产业在全国各地发展程度不一,监管力度也不一,有的地方鼓励发展,有的地方分区域销售,有的地方下架,有的地方加强了对槟榔全产业的监管。在全国层面,对于槟榔产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和监管。
对于究竟由哪个部门主导槟榔的监管,目前尚无统一定论。蓝天彬认为,最终或许会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来主导整个槟榔行业的监管工作。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某些层面可以借鉴参考烟草管理制度,出台统一的管理规定,比如在槟榔外包装上印上嚼食槟榔有害身体健康的提示,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槟榔,槟榔行业不得做广告,鼓励替代品发展等,从而使槟榔的生产、销售行为更加规范。
朱丹蓬向记者坦言,目前,槟榔产业的监管体系仍不完善,对于槟榔产业发展需要合理引导。他指出,希望在多方努力下,通过立法手段,以平衡好行业发展与公共健康的关系,将槟榔的监管推到合理、合规的方向上来。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李明为化名。)